典藏精品賞析(1):傅抱石《芙蓉國里盡朝暉》

鵬程書法課堂 發佈 2022-07-13T05:57:22.384207+00:00

1964年 江蘇省美術館藏。一九六四年秋,敬寫毛主席詩意,傅抱石南京記。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學院,1935年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新中國成立後出任江蘇省國畫院首任院長,亦是「新金陵畫派」的代表畫家。

傅抱石-芙蓉國里盡朝暉

立軸紙本設色

48.5×68.7cm

1964年 江蘇省美術館藏

題識

芙蓉國里盡朝暉。一九六四年秋,敬寫毛主席詩意,傅抱石南京記。

鈐印

抱石私印(白文)、不及萬一(朱文)、甲辰所作(朱文)、祖國文化同浩鑑藏(白文)

賞析

傅抱石(1904-1965),江西南昌人。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學院,1935年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新中國成立後出任江蘇省國畫院首任院長,亦是「新金陵畫派」的代表畫家。傅抱石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水彩畫技法,銳意變革。以皮紙破筆繪山水,獨創「抱石皴」。50年代後他以寧靜內斂的筆墨意蘊,通過詩意化的方式再現祖國建設的勞動場景,傳達出自己對於中國畫傳統與現代的理解,促進了山水畫精神內涵的拓展與中國畫藝術語言的多樣化。

「芙蓉國里盡朝暉」的「芙蓉國」借指湖南省,語出毛澤東詩詞《七律·答友人》。傅抱石在1959年曾應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於長沙、韶山一帶參觀寫生。1960年9月,他又率「江蘇國畫工作團」開始了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11月重訪湖南時,毛澤東詩詞中壯麗秀美的湖南景致,激發了傅抱石的創作情懷。他從烈士陵園觀看湘江白帆點點,起筆速寫,為以後創作《芙蓉國里盡朝暉》一畫搜集了重要素材。

畫中大片天空和水面留白以淡紅色暈染,似有若無的暖色調烘托出「朝暉」的氛圍,墨色縱橫中又有線皴細微的變化,幾筆淡墨暈染點出船的倒影和遠處籠罩在朝暉中形體朦朧的樹木。右側岸上則是一幅時代場景,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川流而過。場面喧囂而筆法寧靜,可謂詩意與畫意的完美結合。

以傅抱石為首的「新金陵畫派」,誕生於質疑中國畫無法反映新時代生活的矛盾困境中。但他們透過實景寫生,巧妙地運用傳統筆墨,表現了祖國山河與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的新景觀,完成了中國畫從傳達文人詩意到為新時代山河立傳的轉變,由此構建了新中國畫的藝術語系。​​​

內容分享自:江蘇省美術館 徐惠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