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精品賞析(2):徐悲鴻《立馬圖》

鵬程書法課堂 發佈 2022-07-13T07:42:33.436481+00:00

徐悲鴻《立馬圖》徐悲鴻深得西方寫實主義精髓,他反對形式而獨鍾寫實,將西方寫實技巧與中國傳統筆墨,完美結合在一起,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是中國近代畫壇中西畫法兼備的第一人,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徐悲鴻《立馬圖》

立軸紙本設色

126.2×74.5cm 1935年

江蘇省美術館藏

題識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乙亥夏仲,悲鴻寫於危巢。

鈐印

徐(朱文)、悲鴻之印(白文)、徐悲鴻印(朱文)、?(白文)

賞析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1929年進入國立中央大學任教。曾留學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歸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國立北平藝專等。徐悲鴻深得西方寫實主義精髓,他反對形式而獨鍾寫實,將西方寫實技巧與中國傳統筆墨,完美結合在一起,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是中國近代畫壇中西畫法兼備的第一人,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徐悲鴻創作了不少取材於歷史或古代寓言的主題性創作,能從中強烈感受到他對社會人文充滿關懷的真摯之情。他擅長畫馬,曾在法國的巴黎賽馬場、德國的柏林動物園畫過數千張馬的速寫,對馬的肌肉、骨骼、神情動態以及生活習性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立馬圖》精準地反映出了這樣中西結合、借古喻今的藝術理念。徐悲鴻筆下的馬有著來自西畫技巧的強烈明暗關係,其筆墨運用建立在對光線、造型,尤其對象解剖結構的準確把握之上。同時又帶有東方寫意草書的奔放意境,需要極高的書法造詣方可為之。用筆力大氣沉,飄逸靈動,一氣呵成——這點在針對馬鬃的描繪上尤為明顯。

上世紀30-40年代,徐悲鴻創作了大量表現奔馬、立馬、群馬的中國畫作品。這些鬃毛飛揚、目視遠方、長嘯於曠野的馬,成為了徐悲鴻個人藝術風格的重要符號。但如果仔細觀察其中細節,會發現其筆下駿馬幾乎都未佩戴馬鞍與韁轡。這樣看似狂放自由的野馬形象,與國難當頭的時代語境有著緊密聯繫,是對抗日戰爭期間國家命運與個人情懷的藝術化表達。

他在《立馬圖》上自題: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來自杜甫《秦州雜詩·其五》,也是徐悲鴻繪馬圖中最常題寫的詩句,一種深陷困境卻不甘屈服的抗爭精神由此躍然紙上。

文/江蘇省美術館 陳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