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應對經濟蕭條的4點建議

管理的常識 發佈 2022-07-15T09:23:49.448344+00:00

今天常識君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2008年,當時世界正遭遇空前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整個世界可能同時進入蕭條,對此人們擔心不安。

今天常識君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2008年,當時世界正遭遇空前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整個世界可能同時進入蕭條,對此人們擔心不安。


對此,代表日本的哲人企業家稻盛和夫,與時任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的馬雲,就企業家對付危機應有的心態、以人為本的經營等本質性話題展開了對話。


在這混沌的、前景難測的時代,企業家應該怎麼辦,應該如何帶領員工走出困境?希望他們的對話,能對現今的我們,起到一定的激勵和借鑑作用。以下,Enjoy:

口述:稻盛和夫 馬雲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摘編自《稻盛和夫如是說》,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稻盛:當下這場金融危機,我認為是自然或者是神靈對人類的懲戒,他們要求人類進行猛烈的反省。「希望更加富裕、更加便利」—人類的這種欲望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構築了近代的文明社會。


然而這種欲望的膨脹會帶來什麼結果呢?「月盈則虧」,這是天理。欲望過分膨脹,太滿就會虧,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了向人類證明這個真理,危機降臨了。


今天的危機教育我們應該懂得「知足」,應該學會謙虛。當今的社會現象提醒我們,企業家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


馬雲:我與稻盛先生的想法不謀而合。從去年開始我就有一種感覺:人很容易健忘。


人們經歷了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經歷了2001~2002年的網絡泡沫的破裂,但到了去年這個時候,這樣的教訓人們已經遺忘殆盡。


我周圍許多人的話題儘是「錢賺了多少倍,投資股票獲了多少利」等,我對這種反常的狀況抱有強烈的危機感。我從去年年底就告誡我的員工「嚴冬就要來臨」「要為過冬做好儲備」 。


稻盛:馬先生向全體員工發出一份電子郵件,題為「冬天的使命」。我有幸拜讀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不僅向員工們敲響了警鐘,告訴大家「冬天要來了」,而且要求大家做好思想準備,並談到了應對的方法。


馬雲:人在本質上具備善、惡兩個側面,人總會追求靈魂的純潔與善良,但惡的一面又會時時冒出。正如稻盛先生所言,自私的欲望使人瘋狂。


今天的世界正直面空前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但是,越是面臨危機,企業家越應該冷靜,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真正優秀的企業就應該將危機變成機會。


我今年44歲,有幸經歷這次百年一遇的危機,我想,與其說這是災難,不如說作為經營者,我們獲得了測試自身實力的一次難得的機會,對待危機應該有這樣樂觀的思考。


經過往後幾年的努力,度過了嚴酷的冬天,我相信阿里巴巴將會有更大的、飛躍性的發展。



01


關鍵在於平時的「儲備」


稻盛:凡是優秀的企業,都會把蕭條看作再次成長的機會,把蕭條當作一種食糧,全體員工團結一致、共同奮鬥。京瓷創辦近50年來,我就用這種思想經營企業。


剛才講到了「謙虛經營」。另外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儲備」。企業儲備了多少現金,能夠承受多長、多重的蕭條的打擊,在蕭條中有無實力抓住新的機會,重要的就是有無足夠的「儲備」。


然而,現代資本主義的中心—美國華爾街的先生們卻不喜歡我的經營思想,因為我儲備了大量的現金和存款(笑)。


他們認為企業擁有大量現金對股東而言並非好事,他們希望以錢生錢,讓金錢更多地獲利。


他們看重ROE(自有資本利潤率),就是說相對於自有資金而言產生了多少利潤。用這個指標來考核,就要減少現金存款、減少自有資本,這樣來提高股東的收益率。


但是,企業過於「瘦身」就無力承受危機,沒有儲備也無法抓住再發展的機會。要把蕭條、把危機變成機會,就必須在平時不斷增加儲備,經營企業應該腳踏實地。




馬雲:同投資家打交道也不是我的強項。阿里巴巴自創業以來一直貫徹「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經營原則。


作為企業家,我們必須看到客戶和股東不注意的事物,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我平時經常考慮的是,有什麼災難可能會降臨,什麼東西可能會擊垮我們。


同時,在經濟景氣時注重儲備,在經濟不好時進行投資,而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有豐厚的現金儲備。


中國有句話叫「陽光底下修屋頂」,就是說屋頂必須在晴天認真修好,等到下雨時再修就為時過晚了。


阿里巴巴的服務對象以中小企業為主,現在已擁有2000多萬家法人客戶。我們不僅自己要生存,還必須幫助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這是我工作的重心,也是作為企業家最大的樂趣。


稻盛:我從製造、銷售電子零部件起步,一開始就置身於所謂「實體經濟」領域。另外,24年前,為了參與日本通信信息產業的變革,我創建了日本第二電信,在長途電話和手機兩個領域都取得了成功。


然而對於電子商務領域,我雖然預測到它的發展前景,但因為缺乏知識,就沒有這方面的緣分。而馬先生利用網際網路,在中國創建了從事電子商務的公司,並將它培育成世界最大級別的企業,這說明馬先生很有先見之明。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導,在IT相關領域獲得成功的許多年輕企業家,他們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炫耀自己的成功。馬先生與這些人不同,當我得知這一點時感到很欣慰。


馬雲:我雖然從事這項事業,但對於網絡技術實際上我知道得很少,直到現在仍屬於門外漢。我原是英語老師,199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知道了網際網路,開始涉足這個領域。


我完全不認為我已經成功了,我很害怕用「成功」這兩個字。阿里巴巴創業才9年,與京瓷比只能算剛剛起步,問題、課題一大堆,說成功有點不自量力。


同時網際網路本身的歷史還很短,如果一味發展技術,那麼經營方向就不對,網際網路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世人和社會的需要,它必須為客戶和整個社會創造價值。



02


18位志同道合的夥伴


稻盛:企業如果沒有社會價值就不能發展,也不能生存,經營企業不能自以為是,而必須滿足社會的需求。阿里巴巴獲得社會的認可,取得巨大的成功,而馬先生卻不失謙虛之心,這很難得。


馬雲:創建公司時我既沒有技術又缺乏資金,也完全沒有經營的經驗,猶如盲人騎瞎馬。一般的盲人都會從馬上摔下來,我很幸運,沒有落馬,如此而已。


稻盛: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馬先生把技術人員集結起來,成為創建阿里巴巴的中心人物。公司創建的緣由我很感興趣,能否介紹一下?


馬雲:我雖不懂技術,但對網際網路充滿好奇心。我想網際網路歸根到底不過是一種工具,因此,有關應用技術的開發,我就委託網絡工程師,而我自己站在客戶的立場上試用他們開發的技術。


工程師一旦開發出新的技術,我立即試用。如果這種技術用起來方便簡單,我就予以採用。相反,把煩瑣的技術立即丟進垃圾箱。如果像我這樣的外行使用時尚能得心應手,那麼中小企業客戶至少八成也會採用。


稻盛:與技術員一起創建阿里巴巴,最初採用什麼形式呢?似乎並非馬先生出資建立公司後再招集工程師,為什麼這些技術員願意聚集到馬先生麾下呢?


馬雲:最初我借款2000美元開始做生意,失敗多於成功。1995年初設立網絡企業,又不成功。接著又去北京,與外經貿部合作做項目也不順利。


在這個過程中我萌生了一個創意,就是通過網絡向中小企業提供服務。此後就一直秉持這個理想,當時贊同我理想的包括我在內一共18個夥伴,大家共同創建了阿里巴巴。


稻盛:他們都是技術員嗎?


馬雲:18個人中只有3個人是技術員,而且水平也不高。


1999年2月21日這個日子至今難忘,在我並不寬敞的房間裡,18個人聚在一起,就今後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方向、全世界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我滔滔不絕地講了2個小時。


18個人一律不向親友借錢,就以自己口袋裡的錢出資,一共5萬美元。同時大家商定,各自準備好10個月的生活費,經過10個月的努力,如果一事無成,大家就散夥,各奔前程。


每月工資只付500元,不同意的人不要勉強,但如果贊同我的理念,大家就合夥干。當然他們都能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但大家對一個共同的理想產生了共鳴。



03


成功不屬於個人


稻盛:馬先生描繪出使用網絡開拓事業的理想藍圖,並抱著使命感,然後聚集對理想和使命產生共鳴的夥伴。一般情況下聚集人才靠金錢,但馬先生只付區區500元,而靠理想和使命把大家團結起來,這是難能可貴的。


聽馬先生這麼講,我不禁想起京瓷創業時的情景。當時我是一名公司職員,研究新型陶瓷,京瓷就由當時的8名同事一起創辦。


沒有資金,沒有設備,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我對新型陶瓷開發研究所傾注的熱情。我滿懷激情向夥伴們訴說新型陶瓷將會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訴說我的理想和使命。


當時的條件甚至無法保障大家的生活,但是這7個人對我的理想產生了共鳴,決定追隨我。阿里巴巴同京瓷所處的時代不同,但創業的過程非常相似。


京瓷的成功不是靠我的才能,而是靠夥伴和有關人員的幫助,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馬雲:我也覺得自己很幸運。我高中考過2次,大學考過3次,多次找工作卻沒有一家肯錄用我。我的能力、學歷、長相都不怎麼樣,以一般常識來看,我不該受到那麼高的評價。


稻盛:人的才能有差異,智力有差異,但人的本質都一樣。佛教講「山川草木,悉皆成佛」。森羅萬象、一切事物都內藏佛性,而佛的本質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是外形改變,變成一個個不同的人。


我靠夥伴和社會的協助,使企業獲得了成功,這樣的幸事很自然就達成了。思考成功的原因,那不是我的力量。


在人生這場戲劇中,我扮演了京瓷創業者的角色,只是作為一個角色演出而已,這是一種偶然,這個成功不屬於我個人。


因為我有這個思想,所以我至今不失謙虛之心。創業半個世紀以來,遭遇種種困難:經濟危機、日元升值、泡沫破裂等,儘管如此,我們照樣持續發展,我想原因就在於自己沒有失卻謙虛,或者說自己一直追求謙虛。


一時成功的人而後沒落,原因就在於他們「我呀我」的,自以為是,忘卻了謙虛。我希望馬先生能夠一如既往,保持今日的謙虛,將企業經營得更加出色。


稻盛:語言這東西,是心中所悟,用大腦加以整理,然後通過聲音傳遞。但是,僅僅將心中所感用頭腦思索,再用聲音傳達,並不能說服他人,或給他人增添勇氣。


日本古語中有「言靈」這個詞,就是說必須將靈魂注入語言。「自己認為非這樣做不可」,講這話時必須抱著信念,在語言中注入自己的靈魂,這樣才能發揮語言的威力。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震撼人心,人們就不受感動,也不會行動。我從年輕時起就一直按這條原則思考並行動。


我討厭那些講起話來嘴上輕飄飄的領導人。口才不好沒關係,但話語中要灌注靈魂,特別是在當今嚴峻的經濟形勢中,領導人對自己所說的話必須充分負責,與人交流時要注入自己的靈魂和生命,這很重要。




馬雲:稻盛先生說得對。語言的本質不在於表面辭藻的華麗,而在於表達心底的聲音。


我認為不需要講漂亮話,只要觸及事情的本質,就能打動員工的心。


因為我是教師出身,所以我把公司的成長視同人的成長。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乃至行為方式都會發生變化。


人有生病的時候,公司也一樣,患上感冒就需要治療。如果因病症輕微而忽視,病情就可能惡化,變成重症。經營者必須隨時把握公司的健康狀況和公司的心態。


我常對員工們講「我是水泥」。「水泥」可以把許多東西凝聚在一起,是人,就讓大家團結在一起;是物,凝聚後就可以變大。企業家必須不斷加深對員工的理解,加強與員工的交流。


去年年底,阿里巴巴經營形勢喜人,有些年輕員工不免得意忘形。這時候我覺得有必要用語言來告誡員工,我說:「我預感某種壞事將會發生,讓我們認真準備,有備無患。」


當然只講一次,許多人聽不進去,兩次、三次反覆講,隨著員工們對現實情況的理解不斷深入,他們就會用心傾聽我的講話。



04


以人為本的經營在中國


稻盛:我已退出經營第一線,不再直接對員工們講話。但過去經濟不景氣時,我總是強調以下幾點。


第一,形勢確實不容樂觀,但是我們決不悲觀。


第二,團結一致。蕭條降臨,公司里會出現不協調的聲音,因此蕭條期要比平時更加強調團結。


第三,大家一起動腦筋想辦法,從點滴做起,努力削減費用,這是繼續生存的絕對條件。


第四,全員營銷。人人都當推銷員,爭取訂單,不光是老客戶,還要敲開新客戶的門。借著蕭條在各個方面鑽研創新,才能為企業的再次起飛創造條件。


如果我今天還是社長、會長,我還會對員工們講同樣的話。


馬雲:我認為企業成長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創業期,企業要生存下來,這是第一階段;


然後是成長期,這時要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建立明確的事業模式,這是第二階段;


最後是發展期,這時要充實技術和資金,實現飛躍性發展,這是第三階段。


根據阿里巴巴的各個發展階段,我自己也尋找不同的經營者作為榜樣。1999年創業後,我向美國雅虎創始人、CEO楊致遠,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以及美國IT行業的先驅們學習。


當經營走上軌道,2001~2002年後,我又受到美國通用公司(GE)傑克·韋爾奇經營思想的強烈影響。


到了今天,企業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有關人本身的問題。人為什麼活著?企業存在的意義何在?我們應該對社會做出怎樣的貢獻?


通過今天的對談,我從稻盛經營哲學中學到了很多,進一步提高了我對人的本質的探求之心。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中日兩國企業家加強民間交流的機會。我認為中日之間的交流迄今為止還相當不足,而直面共同的困難,正是加強兩國企業家之間相互理解、共同開拓未來的一個良機。(《日經商業》2008年11月10日期)


關於作者:稻盛和夫,日本經營之聖,影響全球2200萬人,被奉為人生之師。京瓷、KDDI兩家世界500強締造者,日航起死回生、創造奇蹟的掌舵手。現任京瓷和日航名譽會長,KDDI顧問。1983年創辦盛和塾,向企業家塾生義務傳授經營哲學。1984年創立「稻盛財團」,並創設「京都獎」,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首發,摘編自《稻盛和夫如是說》,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轉載請與我們聯繫取得授權。


【延伸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