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與在場:2021《三聯生活周刊》年度精選集

現代出版社 發佈 2022-07-16T13:18:50.794821+00:00

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2021報導文章的精選集,涉及中國產業形態變化的解讀,流量時代中的人物命運的體察,科學與理性主義的思辨,以及對文化和文學價值的思考等內容。

一部視角獨特的當代史記憶,

《三聯生活周刊》新聞寫作秘笈大公開。

張志安、徐堅、李鴻谷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2021報導文章的精選集,涉及中國產業形態變化的解讀,流量時代中的人物命運的體察,科學與理性主義的思辨,以及對文化和文學價值的思考等內容。可以說是對中國與世界,年度最為精彩而濃縮的記錄。

《三聯生活周刊》堅持新聞長期主義、重返現場的理念,記者們在信息喧囂的時代,感受到自己內心安靜的強大力量,記錄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的變化,大眾的社會心理和情緒的變化,觀察消費社會的百態,關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時,他們也借用歷史學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當下做的每一篇具體稿子的意義,使之成為這個時代具有史料價值的內容。

如此,以本書為濫觴,《三聯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漸構築一部獨特視角的當代史記憶。

本書的另外一個亮點在於每篇文章後面的主編點評,解讀相關文章的成功之處,體現了《三聯生活周刊》新聞寫作的標準,成為廣大傳媒從業者和寫作愛好者值得借鑑的一部寫作秘笈。

名家推薦

新聞是歷史的底稿。對《三聯生活周刊》來說,這種追求從未停止。個體的命運、事件的現場、產業的變革、科學的探索……一群帶著執念和堅韌的新聞從業者,不斷超越事實、逼近真相,為這一年度的重大變化和思想智慧留下底稿。

——張志安(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分會會長)

《三聯生活周刊》是很有格調、也很有擔當的雜誌,記者們有素養,有能力,也很有野心。他們寫的不是僅僅保鮮24小時的文章,而是希望一個月之後,一年之後還值得看的深度報導。社會需要,學者們也需要,所有稍有特色的職業領域都需要這個,需要有人向大家解釋那麼一小群人在做什麼,他們的獨特價值是什麼。

——徐堅(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

一個年度里,這裡所選載的,正是我們對中國與世界,最精彩、最濃縮的記錄。三聯版的當代史,在此。

一年一年,那些孤寂的時刻,顯示了意義。

這份職業,也因此給那些從業者,提供了命運的共同想像,一點閃亮。

——李鴻谷(《三聯生活周刊》主編)

【試讀內容】誰來當工人?

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中國製造業正處於技術升級與勞動力結構轉型的過程中。當老一代工人老去,誰是操控新機器的新工人?

「2600元/人」背後

格蘭仕集團順德廠區有一棟大樓剛好在105國道邊上。大樓的上半段是一塊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今年2月,這塊顯示屏用紅底白字簡明扼要地打出了一條招工廣告:「格蘭仕重金大招聘,介紹新員工有重獎:獎勵介紹人2600元/人。」在廣西、湖南等地鄉村,企業還刷起了圍牆廣告,用更接地氣的口號宣布:「哪兒有錢最好分,介紹格蘭仕買大奔:格蘭仕招工福利,介紹100人,最高獎勵26萬。」

「有獎招聘」的背景是增產之下的用工渴求:格蘭仕的外貿訂單今年一季度預計同比增長90%。用獎勵金的辦法,僅電器配件製造部在半個月內就招到大約1500名工人。

在不熟悉勞動力市場的人看來,2600元/人的推薦費算得上是「重賞」,但實際上,這筆帳要看怎麼算。格蘭仕電器配件製造部生產管理部長劉敏告訴我,這次招聘依靠的是內部引薦,如果用勞動公司招人,還要交高額的中介費用。

曹錄寶是藍領招聘行業的從業者,他以勞務中介的眼光看「2600元/人」:「甲方也有甲方的難處,以今年的行情來看,誠意不夠。」他給我算了一筆帳:勞務公司介紹的工人在工廠每多干滿一個月,就可以多拿一個月的中介費。目前在市場上,企業交給中介的費用大概相當於工人工資的15%~20%,緊俏的時候比例可以高達1/3。前兩年普通電子廠普工月收入在3500到4200元之間,現在普遍漲到了4200到5500元。這樣算下來,企業從勞務中介招聘一名工人工作一年的花費就在6000元以上,甚至過萬元了。

企業招工的成本日漸提高,曹錄寶深有體會。2011年,他進入藍領招聘行業時,勞務市場正在發生一個「調轉」。「在那以前,20世紀90年代後期,個人想要進廠子是要給勞務中介交錢的。等到我入行的時候,中介已經調轉頭開始找工廠要錢了。但也有特殊情況,你要進一些特別好的工廠,還需要個人支付400到800元的介紹費。再往後,就已經完全變成了賣方市場。」

中介費變遷的同時還有一些直觀可見的變化。「從前主要是季節性缺工,年輕人其實用不完。這邊電子廠、紡織廠,一水兒年輕小姑娘,那邊機械廠、模具廠,一群年輕小伙子。下班了大家就湊在一起玩兒。」曹錄寶說,「但這是以前的工廠美好故事。現在年輕人少了,工人老了。有的廠子招人都放寬到了50歲。過去,河南、河北、山東的老爸帶著兒子,背著行李一起下南方打工,這種場景我已經見不到了。」

數據支持了曹錄寶的觀察。2004年到2011年間,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減少。與之相應的,2004年,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第一次出現了「民工荒」。2011年是一個真正的轉折點: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9.25億人。此後,勞動年齡人口連年下降。2019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8.96億人,較2011年減少了將近3000萬人。據預計,2030年以後,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速度還將加快,平均以每年760萬人的速度減少。

20世紀90年代以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成為工廠車間的主力軍。從2008年到2019年,21~30歲年齡段的農民工數量從7957萬人下降到6717萬人。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50歲以上農民工在農民工整體占比中快速提升,2008年50歲以上農民工占比為11.4%,2017年首度超過20%,2019年達到了24.6%。

從絕對數字上看,中國依然有大量的勞動力。願意付出2600元/人介紹費的格蘭仕在短時間內確實滿足了用工需求,但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中國工廠的影響依然是持續、深刻的。

20世紀5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W.Arthur Lewis)提出了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是現代工業部門相對於傳統農業部門的擴張過程。在擴張的第一個階段,農業部門的勞動力無限供給,進入現代工業部門,此時勞動力過剩,工資取決於維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到了第二階段,勞動力開始短缺,農業部門中的剩餘勞動力被現代工業部門吸收完畢,工資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開始不斷提高。經濟學把連接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交點稱為「劉易斯拐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2005年率先提出中國經濟迎來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即將消失的判斷。他認為,中國15歲到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直持續到2010年。也就是說,中國形成潛在人口紅利的時期與改革開放的時期完美重合,這是促成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這個階段,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低廉,總能以較低的價格僱到所需的勞動力,因此形成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這種優勢不復存在了。在過去十多年裡,儘管經濟學界對於中國是否已經出現「劉易斯拐點」有過許多爭論,但可以看到的是,2007年到2018年,中國製造業年平均工資增長55.2%,高於全國各行業46.2%的平均值。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8年,製造業年平均工資為64643元。如果同其他行業比較,這個工資的絕對水平並不高。同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8380元。然而,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在2019年的「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上提到,中國製造業企業的平均利潤僅為2.59%。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輝煌的工業化成果。我們擁有了世界上完整的工業部門,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1990年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占全球的比重從2.7%變為19.8%。也就是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且保持桂冠至今。

但中國距離「製造強國」依然還有不小的距離。一組數字是:2018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是28974.93美元/人,僅為美國的19.3%、日本的30.2%和德國的27.8%。2020年1月在佛山舉辦的「2020中國製造論壇」上,人們感慨製造業的錢不好掙。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工業網際網路事業部副總經理黃凱講了一個故事:一個老闆的工廠有100多名員工,一年盈利只有103萬元,如果關停工廠,將廠區的樓房順利租出去,年租金能有300萬元。這是許多工廠面臨的窘境:不提高工資招不到人,提高工資沒有利潤。

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逼著企業想辦法。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連續六年位居世界首位。從裝機量來說,中國占全球市場的36%。

2018年7~10月間,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孫中偉與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鄧韻雪對廣東省19個地市的608家製造企業進行了調查,發現有299家(占50.08%)企業已經或多或少實施了「機器換人」項目,通過引進工業機器人、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等自動化設備來替代人工;另有16.42%的企業也準備實施「機器換人」。在已經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中,有48%的企業是因為客戶對產品的精度要求高,用機器人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次品率;有40%的企業坦言,引進機器人或者自動化設備是因為當前招工比較困難;還有12%的企業則是因為某些工序生產環境較差,勞動強度大,或者生產過程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採用機器人可以替代工人完成這些工作——這些也是招工困難的崗位。

無論是產業升級的要求,還是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都在推動中國工廠的技術升級,這是中國經濟轉型所樂見的,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力數量和技能的「雙短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作為中國工廠的主力軍,農民工中持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占比約75%。在孫中偉和鄧韻雪的調查中,「機器換人」後許多企業用工需求並未降低,只是用工需求從一線普工轉為自動化設備操作和維修人員,59.82%的企業表示缺技術工人,54.06%的企業表示缺研發人員。

格蘭仕電器配件製造部生產管理部長劉敏告訴我,在格蘭仕的工廠,工人按照技術水平分為四個等級。普通裝配型技工的技術含量最低,從事的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流水線工作。電器配件部已經完成了80%的自動化改造,4000多名工人中只有30%的人還從事這類工作。關鍵崗位技工占40%~50%,要求工人有能力操作設備,解決設備出現的小問題。再往上一個級別是設備操作型技工,要求熟悉設備操作、維護保養。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是工裝技改型技工,這些工人已經有能力自主研發自動化設備,占總人數的5%。儘管企業對工人的素質已經有了不同的要求,但劉敏坦言,在招工的時候,是不敢提學歷和技能的,「因為說實話,招人確實很難」。

目錄

第一篇 發現現在

第一章 變化中的中國產業

疫情後,重新認識中國外貿

誰來當工人

新國貨還有哪些路要走

泡沫的根源:中國新消費的特殊性

第二章 時代下的個人

范雨素的真實與不真實

王志文:大陸熒幕上的第一個男性「偶像」

第三章 回不了家的孩子

重慶兩幼童墜亡事件:最親密的殺害

蒲公英紀事

第二篇 思想的力量

第四章《理性》誕生:回顧300年前一場革命的可能性

理性的力量

1687年,一個全新宇宙的誕生

附文 科學不是在一夜之間改變的——專訪英國科學史學家帕特里夏·法拉

第五章 探索地球最後的邊疆:深海誘惑

第三篇 歷史的關隘

第六章 故宮的清單

他們理解的傳統與中國

天子的清單:如何看懂故宮的宮廷收藏

故宮藏品清點,那些曾經被忽略的文物

第七章 命運時刻:捲入歷史的關隘

第八章 一切都將從記憶的繁複之網中重現

後記Ⅰ:記者的質樸野心

後記Ⅱ:用行走打開閱讀——從 2021 年的考古封面說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