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蒙馬特公墓——紅與黑的作者、茶花女的作者

卸磨的驢 發佈 2022-07-18T05:10:44.796336+00:00

確實除了羅浮宮、巴黎聖母院、艾菲爾鐵塔等必打卡的地方,我想去追尋雨果——追尋巴爾扎克、大仲馬…公墓開放於 1825 年,與拉雪茲神父公墓、蒙帕納斯公墓並列為巴黎的三大公墓, 文學家左拉、小仲馬、司湯達、海涅,印象派畫家德拉等許多名人都安葬於此。

2016年去法國之前,我和家裡人說,我去巴黎有幾個很想去看看的地方,閨女馬上說:你是不是想去看看雨果。確實除了羅浮宮、巴黎聖母院、艾菲爾鐵塔等必打卡的地方,我想去追尋雨果——追尋巴爾扎克、大仲馬………那些年輕時候很崇拜的文學家、藝術家。看看他們的安息之地。我們在巴黎轉了四天,沿著他們的遺蹟我們陸續去了蒙馬特公墓、拉雪茲公墓、雨果故居和先賢祠。

那天早上我們先去了蒙馬特高地,從高地下來去蒙馬特公墓,圍著墓地繞了半圈才找到入口,要下到一個立交橋的下面。據說19世紀時墓地險些因修路被毀,後因死者家屬的強烈抗議才保留。為了避讓這座公墓修了這個立交橋。

公墓開放於 1825 年,與拉雪茲神父公墓、蒙帕納斯公墓並列為巴黎的三大公墓, 文學家左拉、小仲馬、司湯達、海涅,印象派畫家德拉等許多名人都安葬於此。

墓地顯得比較擁擠,尤其那個大橋壓著進出口。


門口有引導圖,你可以拿去用,走的時候放回原處。

進去不遠就是左拉的墓,很明顯的紅色花崗岩砌成,墓碑正中是他的半身青銅像,瘦瘦的帶著眼鏡。左拉(Émile Zola, 1840-1902)是法國著名作家,其代表作《萌芽》、《娜娜》、《小酒店》等都是享譽世界的傑作。我年輕時候看過他的《娜娜》,印象就是寫一個妓女的生活,給人感覺有點亂,可是真敢寫,所謂深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吧。可這裡已經沒有他的遺骸。在他去世六年後,國家把他轉移到了先賢祠,那是很高的榮譽。現在這裡的墓穴里安葬的是他妻子等親屬。

司湯達的墓,混在許多相同的墓碑中。可能好多人不知道其為何人,但法國小說的名著「紅與黑」大部分人都聽說過,那就是他的代表作。他原名亨利·貝爾,寫過數部長篇,幾十個短篇,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但他在世時並不知名。後來由於得到巴爾扎克的高度評價,才進入人們的視線,真是英雄識英雄。

他的墓志銘有意思——亨利·貝爾,米蘭人,活過,愛過,寫過。所謂米蘭人是指作家當時被流放,在義大利米蘭生活過多年。

我小時候是在60年代看過蘇聯拍的「紅與黑」電影。那時候小,黑白片,看不懂說什麼,不喜歡這類片子。78年國內出版了小說,買了看了一遍,當時就覺得那個於連太偏執,人不怎麼樣。


小仲馬的墓,比較高大上,有一個亭子,小仲馬的雕像躺在那裡,他墓志銘:我即存在於生,也在於死。死比生更讓我感興趣。因為生只是時間的一部分,而死亡卻屬於永恆。

小仲馬(1824—1895)是大仲馬與鄰居縫衣女工的私生子,不過出生時大仲馬並不承認他。1874年1月29日,小仲馬以二十二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學院,這在當時是法國文學家最高的榮譽。那一天,已經25年不出席學院會議的的雨果也去了,可是當時學院許多人都不認識他了。雨果說我今天是來給我老朋友大仲馬的兒子投一票——那就是小仲馬。

小仲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當《茶花女》話劇初演時,大仲馬正在布魯塞爾,小仲馬給他電報上說:「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大仲馬回電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