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隨筆——什麼是儒教?

桂花載酒趁少年 發佈 2022-07-19T06:12:43.740795+00:00

今天在看到三教九流的解釋時,發現三教居然是指儒教,佛教和道教。後兩個大家經常能聽到,那儒教又是什麼呢?和儒家,儒學又有什麼區別呢?

今天在看到三教九流的解釋時,發現三教居然是指儒教,佛教和道教。後兩個大家經常能聽到,那儒教又是什麼呢?和儒家,儒學又有什麼區別呢?

儒家我們都知道,是指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傳承這一脈思想學說的人群,這是一個階層;儒學是儒家們形成的一種思想學派,是一種學說;而儒教卻是一種信仰,是一門宗教。

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儒學只是其中一種影響較大的學說。及至漢代,董仲舒的上書——「天人三策」為皇帝解決了疑惑,同時也標準著儒家文化的脫胎換骨。天人三策的核心內容就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人之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行體化天數而成。」這是儒教形成的雛形。

在魏晉時期,儒教才真正的成立。但在徵召儒者到朝廷服務的詔書中,仍然稱儒教為「道」教。古代中國人把儒教又叫做「聖教」。儒教的框架及內容已經確立,即是以孔子為最高教主,以《論語》等十三經為經典,以古代官僚機構為組織,以天壇、宗廟、孔廟、泰山為祭祀場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釋奠禮、五祀為祭祀儀式。其最高教義就是實現「仁政」,輔佐君主定天下,實現天下大同,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

在南北朝時期,雖然經過佛教和道教的衝擊,但是因為「儒教」的入世教義更符合統治者的需要,依然在戰亂中和非漢族朝廷中流傳。

隋唐時期,儒教成為指由古代聖帝明王開創和不斷改進的、由孔子加以綜合創新的、在漢代被國家立為國教的宗教。禮儀制度的建設達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訂的《開元禮》,成為後代禮儀制度的模範,其中對於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詳細的、具有法典意義的規定。在宋明之際,經過宋代的程顥、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明代的陳獻章,湛若水,王陽明等心學家的改進和增添,儒教在中國已達到巔峰。

巔峰也意味著沒落的開始,在清代及近代時期由於王朝體系的沒落,以及大量新的思想的進入,儒教已不在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到現代,儒教已鮮有人提及。

當然,儒教的沒落,不代表儒學的沒落。儒的學識與思想已經深入現在人們的內心了,對於儒,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