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立看到了什麼?

中國美網 發佈 2022-07-19T16:24:16.244113+00:00

王樹立看到了什麼?(上)陳雨光=====================================================================================李蒸蒸《重彩工筆設色·憨牛先生》65×53cm陳雨光(憨牛),農曆1949年生。


王樹立看到了什麼?

(上)

陳雨光

=====================================================================================


李蒸蒸《重彩工筆設色·憨牛先生》65×53cm

陳雨光(憨牛),農曆1949年生。選擇美學與中國畫視錯覺學說創始人。先後獲得過十餘項省部委級科研成果獎(包括國家級課題)。在經濟、數學、計算機、美學、哲學、邏輯等跨學科領域,出版有十數部專著,發表有數百萬字論文。其主要藝術哲學類代表著有《美的選擇》、《視錯覺:中國畫的基本格局》;書畫鑒評本《唐詩三百首書畫集》、《宋詞三百首書畫集》、《元曲三百首書畫集》、《中國當代花鳥畫作品精選》、《中國當代工筆畫作品精選》;策劃組織了《中國畫三百家》。

作者集數十年努力,首次在國內從藝術哲學的角度,對中國畫學科體系的確立做出了兩大基礎性探索:第一,定義且回答了「何為中國畫」,揭示了「察覺不到光線作用的繪畫法則」。第二,創立了以視錯覺動向力發生學為內核的選擇美學,定義且回答了「何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時八年、約集了三百多書畫名家,編寫出版了填補空白的書畫鑑賞版《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書畫集》的美學理論家和藝術策劃家。基於當代藝術家的深度交誼和研究,著作者在《元曲三百首書畫集》的工作中,共獲得百多位專業畫家的大力支持,並收到了310幅精心創意的繪畫原作。現今,許多書畫大師和大家己謝世。隨日時移,這部著作中的創作真跡和筆墨文范,己成為理解藝術的無法再獲的瑰寶,尤其數次展覽所引起的轟動,更說明,作為國粹的「詩詞曲/書畫文」的超越時空的崇高與神聖。

=====================================================================================

藝術家簡介:王樹立,1 9 6 5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附中,中國畫畫家, 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政府津貼專家。1 9 6 5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附中,1 9 6 9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北連環畫研究會副會長,河北齊白石研究會副會長,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主席,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榮譽顧問,泰國曼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日中藝苑藝術顧問,承德市文 聯副主席,承德市文物局助理調研員,承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承德畫院院長。

1 9 9 6年受聘為河北畫院畫師。1 9 9 5年5月曾赴泰國、新加坡、香港、澳門進行學術交流。1 9 9 5年8月隨政府文化訪問團赴日本考察。1 997年8月應日本現代美術協會邀請赴日本大阪、京都、奈良、鳥取等地舉辦畫展,進行學術交流。1 9 9 5年在新加坡國家文物館舉辦畫展。1996年在新加坡萬里藝術中心舉辦水墨畫展。2 0 0 5年4月應義大利意中文化協會邀請赴歐洲八國考察訪問,在歐洲文藝復興之都義大利佛羅倫斯貝里尼博物館舉辦畫展。1 9 9 7年獲河北省政府頒發文藝創作最高獎「文藝振興獎」。1 9 9 7年出版《王樹立畫集》。1999年出版《怎樣畫寫意仕女))專著。2 0 0 0年出版《王樹立水墨畫集))。2 0 0 2年出版《當代實力派美術家…一王樹立》畫集。2 0 0 4年出版《中國畫壇年度精品一王樹立專輯))。1 9 9 4年中央電視台《藝苑風景線》、1 9 9 7年中央電視台《書壇畫苑》對其藝術成就專題報導。《美術》、《國畫家》、《中國連環畫》、《中國畫》、《中國時代》、《美術大觀》等國家專業刊物進行專題評價並發表作品。1 9 91年台灣光復書局為其出版二本彩色畫冊《伏羲取火》、《神農鞭藥》1 9 9 2年和1 9 9 3年二次獲加拿大《楓葉獎》國際水墨畫大展銅獎。1 9 8 9年《班禪東行))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獲河北美展一等獎。1 9 9 5年中國畫《俠士壯行圖》參加第十四回「日本國際書畫展』』在東京都美術館展出,獲特別大獎。2 0 0 0年獲全國文聯、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世界華人藝術展"金獎,被授予「世界華人優秀藝術家」。2 0 0 5年獲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中國詩書畫院舉辦的《國際華人詩書畫大展》金獎。多件作品為日本鳥取博物館、日本村上美術館、日本高崎市長、柏市市長、西宮市長、新加坡神州藝術院、泰國曼谷中國畫院、新加坡萬里藝術中心、日中藝苑、香港百家面會、義大利貝里尼博物館等收藏。l 9 9 6年為新加坡文華大酒店創作2×6米巨幅中國畫《八仙飲宴圖》,受到新加坡領導人的好評。


王樹立《竹林七賢圖》71×204cm(憨牛居藏珍)


己經很清楚,藝術這個東西是有歷史的。可藝術史又是難以解惑的,即它總由一個與另個不同的名字來劃區。有人說,藝術史是有文脈的,它歷行的是線性脈動。

遺憾,為什麼極少有人對這種論點持懷疑態度。

自從我把理論的歷史邏輯假想為定向,我發現,不加解釋地使用文脈,是不尊重藝術史的。

為什麼?因為藝術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真實存在的是藝術品,而藝術品的範疇邏輯,雖然至今沒有權威定義,但它獨一無二的屬性是普遍認從的。什麼意思?即我一直好說的,藝術品的屬性是陌生性、獨立性、特異性和風格性。試想,用一個名字比較另個名字能一樣嗎?

原來,藝術史要靠藝術品的標籤一一名字來劃定。

這麼顯著的特性,卻無人留意。而藝術品的名字又是什麼呢?是不同性。我喜歡用萊布尼茲的「樹葉」說加以形容。既然沒有相同的樹葉,藝術史在用時間來刻劃時,一個名字,就泛化為一個時期,這樣,用一根線,把不同的名字穿起來,才成就了所謂的藝術史。

困惑中,清楚的事實是,這根線不斷裂嗎?1850年以後,投射光與反射光的不同的繪畫原則,深度空間與平面拼貼不同的歷史取向,安格爾與畢卡索不同的裸體理解,一樣嗎?完金的不一樣,幾乎是一種突然的斷裂。我對古希臘的研究發現,《維娜斯》《三女神》出現的不可思議,說明,同為人類嬰兒期的藝術,為何有超出人類想像的成熟,且有至今不可超越的存在?並且,它的神秘在於,它出現了,卻一下子又考古中斷了。蘇格拉底要問:你從那裡來?人類至今只能用「外星人」來解釋。

我不考古,只想藉此說明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得以閱讀的藝術史,其實是不同名字的藝術家不同的定向史,即藝術品是不同凡響的創意定向,藝術家看的角度不同,藝術的風格就不同,創意出的藝術品也就不同。藝術史就是由一件一件不同於以往的藝術品書寫的。

不同的定向創意,揭示了一個原理:藝術品是有思想的藝術家用眼晴"看″的寵物。即藝術的眼睛是有思想的,藝術家看到了什麼,才是藝術品的生命所在。

我很堅持這一論點,因為,藝術品是極品奢侈,稀缺性的獨一無二,使創意這件作品的藝術家,也縣有了稀缺的奢侈。因為,只有這樣的藝術家才能運用獨特的眼光創意出奢侈稀缺的藝術品。


王樹立《巴基施坦女遊客》68×68cm(憨牛居藏珍)

王樹立,就是這樣一位受人尊重的藝術家。

我和樹立兄結識於1989年,在笫七屆全國美展中,他的作品,吸引了我。這幅叫《班禪東行》的作品,還獲河北美展一等獎。當然,不能簡單從入列中理解藝術。樹立的魅力,緣於魯美。樹立說,魯美和巡迴畫派對他影響最大。魯迅美院的傳統,並不是「毌校」二字這麼簡單,而是藝術的啟蒙與深刻,悲愴美學,因巡迴畫派,根植於魯美的每一位真正想追求的人。這一點,在中國美術界很特殊。這也緣於延安精神,苦難的洗禮,需要民族的精神。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伏爾加河縴夫》

再現時代精神——寫意生活肖像——話語現實風貌

這,才是樹立的追求。

可以想像,當年,年青的藝術家立在伏爾加河畔,虔誠地向列賓求解,細細地揣度炎炎烈日下《伏爾加河縴夫》,憔悴的面容,襤褸的衣衫,沉重的拖船,各異的神態,不屈的生活,是怎樣撞擊、深創、振震了一位渴求學子的心靈。從這一天起,樹立有了為生活造像,為時代話言的坐標。

魯美啟蒙,是魯美受業的主題,從魯美附中起,樹立就承蒙延安精神。這是理解藝術家的前提。我說過,鴉片戰爭的奇恥大辱,五四運動的一腔熱血,使人的認信由「救亡」而至「啟蒙」。傳統中的「義、勇、智」,智被排在了前列;而智亦超越了「計、謀、算」的範疇。「智於知識」成為認信的重要標準。因為無情的歷史告知人們:知識才是力量,有力才能更勇,有勇才更伸大義。正是這樣一個用恥辱與鮮血換來的認知,人們才給予科學前所未有的熱情。從這個意義講,魯美情結,就是五四情結,就是延安情節,就是科學的啟蒙情結,一部魯美史就是一部藝術啟蒙史。

這是魯美特殊的所在,也是樹立獨立的所在。

語言現實,再現時代,寫意肖像,之所以需要科學啟蒙,因為面對血與火,高士隱君不能再成為主題語語,魯美需耍的是《勝利萬歲》,以形立神,必須有科學的時代描述力,即造型科學的肖像塑造力。所以,從小就受嚴格專業訓練的樹立,是標準的藝術院二代。近十年學院派的功力,讓他有了以形寫神的基礎。


王樹立《元曲三百首書畫集·周文質[叨叨令]》50×90cm(憨牛居藏珍)


翻一翻中國繪畫史,自肖像游離於人物之外,中國畫便有了新的畫科。在以「傳形寫影」為傳統的流變中,東坡寫像的觀點一直是中國肖像畫的理論基石。而王繹《寫像秘訣》的問世,曾鯨「波臣派」的形成,更標誌了中國肖像畫的集大成。可以說,隨後的「折描派」與「西學派」雖見識不同,但中國肖像畫「墨骨+敷色」的原則並無重大異議。肖像畫面對的基本問題仍是:主體性、再現性、人格性、筆墨性。真正的挑戰來自五四後油畫肖像寫實主義的興起,國畫肖像拉大了與油畫肖像的距離,既沒有出現徐悲鴻、常書鴻這樣的大師,亦沒有出現能與寫實主義相論道的寫意肖像法則,在光影、縮短、投影等等視覺科學上,一直缺少地平線原則這類科學的支撐。中國肖像畫進入了「拿來」後的啟蒙、消化、彷徨期,在宣紙上畫水墨素描的見識,成為絕大的多數。以己之短較人之長的無奈,成為至今的苦惱。

在這樣的背景中,以結構造型而非調子造型為中國畫肖像畫基本堅持的探索者亦有人在。王樹立就是一位值得提及的藝術家。

在人物畫、連環畫上已頗有影響的王樹立,一直沒有忘卻肖像畫的基礎作用。巡迴畫派的啟蒙影響,波臣畫派的遠古情結,使藝術家直覺了「中與西」的方法。畫家深思:面對造型,當光影調子與線性結構發生衝突時,作為肖像的中國畫,到底該怎樣堅持?墨骨的點線傳統是作為陪襯,還是作為基本格局?皴擦的類素描是造型的唯一參照嗎?中國畫的肖像面對的核心問題究竟是什麼?

這是取向現代的中國肖像畫必須回答的問題。樹立的取向就從這裡開始。

理論上說,肖像畫不同於高士畫。因為以人為主體的肖像,不能簡單為形於線勾,形狀的概括只是前提。鑒此,以邊際線為基本特徵的抽象,不能構成肖像的內核。肖像不是閉合的平面,它更關注三度空間。因為肖像再現的主體,必須是立體的、質感的、血肉的、精神的人。這是最基本的約束。美術史自肖像發生以來,造型上有兩種原則:一是高光與陰影的地平線法則。這類發端於喬托的視覺革命,集成於倫勃朗光影作用的再現科學,有力推動了西方造型藝術的發展。一類是墨骨敷色的非光線作用法則。這類勾勒平塗的傳統,自有宋而發揚於明清,其正面性、雙勾性、平塗性一直是技法定勢。可見,調子與結構,造型的關注重點極為不同,呈相的結果也不相同:前者是實空間,後者是虛空間。一個是實體,一個是形狀。

五四後的「拿來」運動,走出了一條以筆墨皴擦為水墨素描的路子,素描成為造型的基礎。結果是:成就了造型,弱化了筆墨,宣紙上越來越缺少中國氣度。

那麼,中國氣度又是什麼?

我在《美的選擇》中,論過魏晉之變。這一時期的人物畫,首推孫位,這位皇室所愛,用《高逸圖》定格了千古逸品,從此,竹林七賢成為中國畫神逸肖像的代表,它映襯著魏晉士者的精神,是中華為士的軀而上的主宰一一靈魂。故,從古至今,以形寫神的氣度,以孫位定格的神逸為千古文章。

樹立的《竹林七賢圖》,要自為文章,當然離不開千古定格。而晉魏談玄的靈魂,離不開老莊為道、舉止疏野、禖韻曠達、幽人物外的高逸精神。樹立的深刻,不是弈局論釀,而是格局淡玄,七人的共同點,就是老子之氣,莊子之玄。老莊精神,就是這些人的思想與學問,樹立要表現出的狀態,就是七人的共同點,就是當下的理想、學問、情趣,就是時代的士者精神。七賢竹林談玄,呈相文人的一種傲岸,入學懷才,恃才傲物,賢者風流。時代變遷到樹立,文人賦予了更多更多文人的含義,也許他們自己都沒想到的那些,成為了集合,歷代筆墨把中國畫自身的理想、期待,寄放在了猶如樹立這樣一代一代的開拓者的身上。

樹立的《竹林七賢圖》,應該展現了古覽士者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此時,我想起了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的響逸而調遠說,這是屈騷驚才風逸的傳統,而時至朱景玄,「神、妙、能、逸」又成為畫格標註,人們就將這一創作標準看做繪畫的層級,且逸品總為終極。這是孫位的意義,也是樹立的追求。


王樹立《天倫嬉樂》150×80cm(憨牛居藏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