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講義

手機用戶石刻古韻 發佈 2022-07-20T06:55:41.529078+00:00

【原文】2·19 哀公①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②直③錯④諸枉⑤,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注釋】①哀公:魯哀公,姓姬,名將,春秋戰國時魯國第二十六任國君,魯定公死後繼位,在位26年。②舉:是舉用。③直:正直的君子④錯:舍置不用。⑤枉:邪枉的小人。

【原文】2·19 哀公①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②直③錯④諸枉⑤,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①哀公:魯哀公,姓姬,名將,春秋戰國時魯國第二十六任國君,魯定公死後繼位,在位26年。②舉:是舉用。③直:正直的君子④錯:舍置不用。⑤枉:邪枉的小人。

【譯文】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民眾順服呢?」孔子回答道:「提拔正直有正義感的人,把他們放在那些邪枉人之上,民眾就自然而然順服了。否則把邪枉之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作威作福,民眾就不服,社會就不安寧。

【鑑賞】 哀公是以魯國的國君身份問孔子的,他不問軍事,也不問經濟,當頭就問國家如何選材用人,可見哀公還是個明君。孔子的回答十分的直白,執政者首先要以德治國,重用賢才,要使枉者直,使直者而不枉。阻止小人當道,拒絕任用臣奸專權。孔子特別強調如何培養民眾的美德,繼承魯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用儒家仁愛的思想教化民眾,從選才、用才的辯證關係上說服國君。看上去很平淡,並未講大道理,但是實際上蘊含著任人唯賢的治國理念。

《左傳.成公十八年》記載:「二月初一這天,晉悼公即位。開始任命百官,發放財務,免除民眾對國家的積欠。發布政令,照顧鰥寡孤獨,啟用被廢除的賢良,援救災難,扶困濟貧,減輕賦稅,寬恕罪過。在農閒時使用農民,使他們的欲望不侵占農時。派魏相、士舫等人為卿;苟家、韓無忌等人為大夫,讓他們教育卿、大夫子弟學習禮儀。

派士渥濁做太傅,讓他學習范武子的法度;任命右行辛做司空,讓他學習士蒍的法規。如何駕馭戰車,校正官歸他管轄,凡是各部門的長官都必須是百姓讚揚的人。選拔的人不失職,做官的人不改變常規。授爵不超過德行,師不欺凌正,旅不逼迫師,百姓不怨聲載道,這就是晉悼公再次稱霸諸侯的謀略。」江熙云:「哀公當千載之運,而聖賢瞞國,舉而用之,魯其王矣。而惟好耳目之悅,群邪秉政,民心厭棄。」哀公以舉措之道,直者居於上,而枉者置於下位,使其賢者得盡其才,而不肖者有所受治,視天下人眾望所歸。


【原文】2·20 季康子①問:「使民敬②、忠②以③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④。」

【注釋】①季康子:魯國的大夫季孫氏,魯哀公時的正卿。②敬:是恭敬。③忠:盡心不欺的意思。④勸:勸勉

【譯文】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者畢恭畢敬、盡忠不欺、服從朝廷政令,怎麼才可以做到呢?孔子說:「你用莊重、嚴謹、忠厚的態度對待百姓,他們就會尊重你,信奉你。你孝敬自己的父母,尊老愛幼,老百姓自然會對你忠誠。你能提拔賢者、善者、智者,提高他們的能力和素質,民眾自然就會彼此互相勉勵。」

【鑑賞】儒家把敬作為禮的精神支柱,是人倫理中的一種態度。也是儒家對人生使命感的定位。在現實生活中禮與敬不可分割,保持一種恭敬之心也就是合乎禮儀。敬是一種既莊重又謙恭的心態表露,而禮是一種道德規範的實踐。有子說:「恭近於禮」,把敬劃入禮的範疇,敬也就成為君子一種有敬仰的人格。儒家對生活提出一種嚴肅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時時保持恭敬之心,做事讓自己感到安心,讓別人也感到放心,因為在安心和放心之間連著一種敬畏之心。孔子對季康子提出的問題沒有批評他不對,而是從正面回答他作為國大臣,應該如何做到敬與忠。那就是國君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百姓,百姓就會尊重你,國君如果能尊重孝道,百姓自然也會對你忠誠。

「孝慈則忠」是孔子提出的忠君和忠恕的思想。在封建社會裡忠君是對百姓的要求,忠恕是對社會倫理的要求。季康子提出的主張是「忠以勸」,是通過勸勉百姓的辦法,使民眾歸順。這和孔子提出的「以莊則敬,忠己孝慈」完全不同。儒家主張的是以德治國,忠君愛民。季氏主張的是以家治國,這和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馳。《禮記.祭義篇》曰:「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不與爭也,望其容貌而眾不生慢易焉。故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乎外而眾莫不承順。古曰:致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措之無難矣。」

大意是致力於以禮來調理身心舉止,那麼你的態度就會恭敬莊重。態度恭敬莊重了,就會顯得氣度非凡。心中只要有片刻的不悅,那麼私心雜念就會乘虛而入。外貌只要有片刻的不莊重不恭敬,那麼怠慢和精力不集中就會進來。所以說樂是內心的一種活動,禮是外在的一種表現,樂的極致是和悅,禮的極致是恭順。那麼人只要看到了他的臉色,就不會和他相爭,只要看到他的容貌,就不會對他產生怠慢之心。因此,道德的力量來自內心,人們沒有不聽受的;情理體現在人的外表,人們就沒有不順從的。所以說,致力於禮樂的道理,提出實施的措施,天下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