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上學路上》

李建學元龍人 發佈 2022-07-20T09:57:16.509100+00:00

〔札記〕李建學小時候見過一幅年畫——《上學路上》,沒怎麼在意。那時喜歡「打仗的」故事,對這種平淡無奇的圖畫不感興趣。四十多年後再看這幅年畫,親切之外,看到那個年代的情感。據說《上學路上》創出於1976年,作者段小琴、丁世謙。

〔札記〕李建學

小時候見過一幅年畫——《上學路上》,沒怎麼在意。那時喜歡「打仗的」故事,對這種平淡無奇的圖畫不感興趣。

四十多年後再看這幅年畫,親切之外,看到那個年代的情感。

據說《上學路上》創出於1976年,作者段小琴、丁世謙。

那時候,我正在李家溝村辦小學混日子;大約在嫲嫲婆家常見類似的「畫張子」,因為她家的姑姑在十里外的另一處村小教書,愛在炕牆上貼這樣的畫。

年畫內容簡單。上學路上,小學生發現生產隊的玉米被風雨摧彎了。秸稈折斷或倒地,就會造成玉米棒子不好成熟甚至霉爛的損失。小姑娘蹲在地頭,取下自己的頭繩,把彎曲的玉米杆扎綁在另一棵健壯的稈身上。

快樂的紅領巾,光腳穿著塑料涼鞋。順手的動作,發自內心的行為。年畫講述了小學生熱愛集體的好人好事,表現她愛惜糧食、純潔善良的精神風貌。

首先是標題好,上學路上的平常事,細處著眼,樸實簡潔。二是主題思想明確,積極向上;人物用現在的話說很「陽光」,事件當然具有時代特色。三是彰顯的集體主義精神,當為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

再往深處想,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楊白勞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也不忘「扯上了二尺紅頭繩,我給我喜兒紮起來」。女孩子把自己的頭繩奉獻出來,扎綁集體的玉米杆;沒有人要她這樣做,更沒有人看著。

樸素的年代,人的精神飽滿。

現在的小學生,多在個人主義的浪潮中拼搏。學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說的都是競爭的「成功」。也許個人主義更接近人性,難道集體主義有相悖於社會文明?

生產隊成了往事,集體主義不能丟。

看這幅年畫,回味少年的青澀,感受曾經的記憶,也看到物質富足年代的另一種貧窮。


2022年7月6日晨於西安•家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