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開發歷史較早

袁夢緣 發佈 2022-07-20T10:52:13.474410+00:00

會澤一詞,含義豐富,有三種說法。一說,會、惠相通,為惠澤於民之意。一說,是因境內小江,金沙江、牛欄江數水交匯而得名,詞意本身就有匯集百川,澤潤天下之意。

會澤一詞,含義豐富,有三種說法。一說,會、惠相通,為惠澤於民之意。一說,是因境內小江,金沙江、牛欄江數水交匯而得名,詞意本身就有匯集百川,澤潤天下之意。「治滇有善政、護國立奇功」的近代名人唐繼堯創立的雲南第一所現代高等學府—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就以「會澤百家、至公天下」作為校訓沿用至今。一說,是因會澤的地理位置位於「會川都督府以東(東川),府治臨澤」得名。


會澤,至今有2000多年歷史,是雲南最早設置郡縣的四個地區之一。

會澤開發墾殖甚早,《華陽國志·蜀志》說,秦、漢修「五尺道」和南夷道,都以焚道為起點,向南延伸,從會無縣渡瀘得堂狼(即會澤縣)。


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縣,屬犍為郡,東漢屬犍為國都尉,三國蜀漢為堂琅縣,分犍為立朱提郡(一說,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為三絳縣,東漢永初元年(107)為堂琅縣)。隋朝屬恭州地。唐武德四年(621)改為唐興縣,唐咸通年間為南詔國東川郡。宋大理段氏設東川大都督,後為烏蠻閟畔部,元初置閟畔萬戶府,至元十五年(1278)改閟畔軍民總管府,二十八年(1291)立東川路,明洪武十四年(1381)開置東川土府,隸雲南布政使司,十六年(1383)改隸四川,為東川軍民府。

清順治十六年(1659)稱東川府內附,康熙三十七年(1699)改設流官。康熙三十八年(1699)為東川府。雍正五年(1727)置會澤縣,以征糧不便,東川府又折出四川,改隸雲南布政使司,會澤縣駐巧家,翌年遷到鍾屏。民國二年(1913),裁東川府,改名東川縣,屬雲南滇中道。1929年改名會澤縣(一說為1919年,又一說為1927年),1947年屬曲靖專署。


1949年獲得解放,以後隸屬昭通專區。1954由會澤縣境劃出湯山、因民、新村、布卡等四區成立東川礦區,由省直轄。1958年10月成立東川市,撤會澤縣劃為會澤、迤車、者海、待補四個聯社隸屬東川市(一說為東川市會澤區)。1965年恢復會澤縣,改隸曲靖專區。1970年屬曲靖地區,1997屬曲靖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