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讀書筆記

一直向南666 發佈 2022-07-20T23:01:02.248236+00:00

最近讀了《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進行了一場「觀念的探險」,感覺很有收穫。全書圍繞「現代性」問題展開,介紹了19位現代西方思想大師的洞見。

最近讀了《劉擎西方現代思想講義》,進行了一場「觀念的探險」,感覺很有收穫。全書圍繞「現代性」問題展開,介紹了19位現代西方思想大師的洞見。另外書中還引用了大量思想家的觀點。閱讀中做了一些讀書筆記,與親們共享。

一、韋伯(1824-1920,德國)

1、認為科學是通向幸福之路,這是「天真的樂觀主義」。

2、理性化帶來「世界的祛魅」,同時也造成「清流之後的荒涼」。

3、「諸神之爭」的實質是現代社會多元價值觀的衝突。

4、科學注重事實判斷(實然),生活強調價值判斷(應然),價值多元是自由也是困境。

5、科學理性打破傳統價值規範,卻沒有建立新的價值標準,形成「價值真空」。

6、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7、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壓倒了價值理性,「手段壓倒目的」。

8、工具理性注重理性計算,永無止境追求高效率,導致官僚化,製造了「現代的鐵籠」——非個人化的官僚制。

二、尼采(1844-1900,德國)

1、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是死後才出生的。

2、尼采的三大命題:人生虛無,理論虛假,生命強健。

3、「上帝死了!是人類殺死了上帝。」「籠罩我們的是永恆的虛無」。信仰的大廈倒塌,生命找不到意義,陷入虛無之中。

4、形上學是虛假的思想。如果我們相信虛假思想,就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物上。

5、人生本來虛無,沒有什麼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人為製造或者賦予的。

6、超人掌握的生命本身的強健力量,是人唯一擁有的真實的東西,也是人戰勝虛無的武器。

7、面對無意義的世界和無意義的生命,人應該立足於現實,直面虛無和荒謬,以強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創造價值,「成為你自己」。

8、面對虛無的人生,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奴隸道德和主人道德。生命本身是強健有力的,能夠從消極的虛無主義轉向積極的虛無主義。

9、超人能在上帝死後,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創造確立和實現自己的生命意義。

10、「難道我們不能使自己成為上帝嗎?哪怕試一試也不行嗎?」

11、人生本無真相,客觀的事實真相根本不存在。沒有事實,只有闡釋。人不是「看到」真相,而是「製造」了真相。

12、視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條件,視角決定事實。「客觀性」不過是一種合理的錯覺,它取決於人們的「共同視角」。(視角主義)

三、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

1、在精神意義上,沒有人是絕對健康的。

2、人的精神結構就像一座冰山,人能意識到的只是浮在水面的一小部分,水面之下還有巨大的一部分,即無意識。

3、無意識暗藏著巨大的能量,是人的欲望本能,是生命的驅動力。

4、人格結構是三元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無意識的領域,是「最根本的我」;自我有理性,正視現實;超我是心中的理想化人格。

5、弗洛伊德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從此對於人的理解不再是理性,而是欲望,欲望被解放了。

四、薩特(1905-1980,法國)

1、存在就是虛無。人的存在就是意識,而意識本身是虛無。

2、存在先於本質。人的存在原本是虛無的,它的本質是「有待形成」的。

3、物是「自在」的存在,是被決定的、不能改變的;人是「自為」的存在,是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

4、人是一種「徒勞的激情」。

5、人是被判定為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命運。人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擺脫自由。

6、自由選擇是沉重的負擔。因為選擇必定會帶來後果。

7、他人即地獄。人總是要維護自己的主體性,人與人之間一定會為了爭奪主體性而鬥爭。實現自己的主體性,代價就是否定他人的主體性,把他人物化。

五、羅爾斯(1921-2002,美國)

1、正義論: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每個人都站在「無知之幕」後面,簽訂公平正義的契約。

2、正義二原則:一是「平等的自由」原則;二是社會經濟的不平等分配必須滿足「公平的機會平等」和差異原則。

六、諾齊克(1938-2002,美國)

1、自由至上論(放任自由主義):個體利益絕對優先;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全方位堅持自由原則。

2、正義三原則:獲取正義(持有正義);轉讓正義;矯正正義。

3、「最小國家」:國家行使的功能非常有限,只要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和安全,以及確保合法契約的執行。

七、桑德爾(1953——,美國)

1、社群主義(共同體主義):個人不是先於社會存在的「原子」,作為個體的自我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社會關係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體塑造成的。即:個人是由社會構成的,社群造就個體。

2、社群和個人是「構成性關係」,那麼個人就有一種特殊的義務——「團結的義務」或「作為社群成員的義務」,這是「給定」的義務。

八、哈耶克(1899-1992,英國)

1、「理性的自負」:自發秩序(自然生成演化的秩序)比人類理性製造的社會秩序更加優越。德國和蘇聯模式都來源於「理性的自負」。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的必然無知」,理性不能窮盡所有的知識,必須認識到理性的局限性。

2、通往地獄之路,是用善良的願望鋪就的。

九、波普爾(1902-1994,奧地利/英國)

1、證偽主義:科學理論的標誌不是它能夠證明是對的,而是它可以被證明是錯的,即具有「可證偽性」。

2、批判理性主義:科學的正確永遠是一種不徹底的正確。科學發展就是一個猜想與反駁的不斷試錯的過程,是「問題-猜想-反駁」的試錯機制,而不是「觀察-歸納-證實」的實證機制。

十、伯林(1909-1997,英國)

1、價值多元論:多元價值之間的衝突是不可消除的,具有「不可公度性」(不可通約性),找不到一把能夠通用地衡量多元價值的尺子。多元價值之間是不能換算的,都是彼此獨立的「終極價值」。

2、「兩個自由」論:消極自由是擺脫障礙、不受外部干涉的自由;積極自由是理性主導、實現目標的自由。二者都是正當的終極價值,沒有高下之分。

十一、哈貝馬斯(1929——,德國)

1、交往理性論:人不只是一個主體,人與人之間還會形成「主體間性」。現代人不僅具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還有「交往理性」(或溝通理性)。

2、工具理性適用於「系統」(體制)領域,如果生活世界的規範原則屈從於工具理性,那就是「系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

十二、馬爾庫塞(1898-1979,美國)

1、「舒適的不自由」論:「一種舒舒服服、平平穩穩、合理又民主的不自由在發達的工業文明中流行。」(《單面人》)社會用無盡的消費和享受來賄賂人民大眾,滿足其「虛假的需求」,人被「物化」(或異化),成為「自由的奴役」。

2、「單面人」論:資本主義社會不是真正開放自由的社會,而是「單面」的社會;生活在這個體制中的人,不是立體豐富全面發展的個體,而是喪失了真正自由的「單面人」。人陷入了「賺錢-消費」的單一的生活模式,人的思維模式也變得單一了。

十三、其他思想家

1、亨廷頓(美)的「文明衝突論」:文化和宗教具有持久性,是影響國家發展和國際關係的最重要因素,一個文明的核心價值幾乎不可改變,沒有哪個文明是普遍的價值,強行趨同只會帶來文明的衝突。

2、休謨(英國):理性不過是激情的奴隸。

3、泰勒(加拿大)的「本真論」:現代人必須堅持個人自主性,忠於自己的內心,不盲從於外在的壓力和影響,否則將失去「本真性」。本真性並非「唯我論」。自我無法憑空創造發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標準,我們只能「選用」和「改造」價值尺度。

4、奧古斯丁(古羅馬):通向上帝的道路經由我們的內心。

4、德沃金(美)的「自由主義平等觀」:「平等的尊重」(尊重每個人的自主選擇);「平等的關懷」(把每個人當做平等的人對待)

5、沃爾澤(美)的社群觀:流動的社會造就孤立的個體,在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中形成「自願型的社群」。「原子化的個人」並不是自由主義虛構出來的「先於社會的自我」,而是「後社會的自我」。

6、鮑曼(英)的「現代官僚制」:大屠殺是現代性本身固有的一種潛在可能,只有在現代文明中才可能實現。現代理性的官僚制,不僅損害個人自由,還會導致道德冷漠、逃避責任,每個人都只是官僚制這部龐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在高效率運轉過程中喪失了責任感和道德感。

7、漢娜·阿倫特(美籍德裔)的「平庸之惡」:艾希曼並不殘暴,也不是惡魔,他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淺薄」;不是愚蠢,而是喪失了思考能力,處於「無思狀態」,是一種「平庸的惡」。在納粹德國,人們「依法作惡」,他們認為為了民族利益,殺人是一種「道德義務」。

8、蘇格拉底(古希臘):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9、阿爾基洛科斯(古希臘):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蝟知道一件大事。

10、本雅明(德國):正是因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賜予了我們。

11、羅曼·羅蘭(法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12、王爾德(英國):生活中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另外一種是得到了我們想要的。

13、加繆(法國):推動巨石登上峰頂的鬥爭足以充實人的心靈,所以西西弗是幸福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