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將的異國際遇——曹丕對話黃權、虞翻對話麋芳、孫權對話張裔

灑脫星辰f 發佈 2022-07-21T15:05:06.850851+00:00

雖然都是降將,但投降的原因不同、操守不同,受到的待遇也大為不同。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敗得很慘。這一仗,蜀軍一敗塗地,四十多座營寨變成了一片火海,不僅丟盔棄甲,而且軍資器械「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雖然都是降將,但投降的原因不同、操守不同,受到的待遇也大為不同。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敗得很慘。這一仗,蜀軍一敗塗地,四十多座營寨變成了一片火海,不僅丟盔棄甲,而且軍資器械「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劉備身邊的幹將張南、馮異以及胡王沙摩柯都成了刀下鬼,就連劉備本人也狼狽不堪,他先是從猇亭退守到長江北岸的馬鞍山,沒想到馬鞍山很快被陸遜包圍。無奈之下,他又趁夜率輕騎突圍,繼續向西逃遁。據說,要不是沿途燒毀鎧甲阻滯吳軍追兵,劉備恐怕連性命都難保。

有的人戰死了,有的人逃走了,而被隔在江北的黃權卻困於求戰不能又無路可逃的狀態。無奈之下,他歸降了曹魏。

在洛陽,魏文帝曹丕召見了黃權。一見面,曹丕就高興地說:「您脫離蜀國為我朝效力,可謂舍逆效順,是想仿效當年陳平、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的做法嗎?」

聽了曹丕的問話,黃權面有愧疚地回答:「臣過分地受到了劉主的特殊待遇,因此絕對不能投降吳國,但是返回蜀漢的道路又被阻斷,所以歸順了陛下。再說了,敗軍之將,能夠被免死已經是很幸運的事情了,哪敢仰慕古人啊!」

面對曹丕這種帶有誇讚性的問話,黃權本可以順杆爬,畢竟在那場夷陵之戰中黃權並沒有什麼過錯,畢竟他在降魏還是降吳這個問題上是有選擇權的。但是,黃權並沒有這樣做,他先是解釋自己投魏實屬無奈之舉,緊接著又把自己說成乞求苟活的敗軍之將,可謂實在。

聽到黃權的這番回答,曹丕對黃權反而更加認可了。隨即,黃權被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甚至讓他坐上了自己的御輦。

主題:降臣義舉聊友:曹丕+黃權時間:公元223年語錄: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影響:黃權深受器重。啟示:不唯上,不粉飾,只唯實。出處:《三國志•蜀書•黃權傳》、《資治通鑑》卷六十九


向北投魏的黃權從蜀漢的鎮北將軍變成了曹魏的鎮南將軍,但他的家眷卻沒辦法完成這樣的遷移和轉換,不久,從蜀漢過來的降人就帶過來一個消息:黃權的妻兒都被劉備殺掉了。

聽到這一噩耗,魏帝曹丕體恤地讓黃權為親人發喪,但黃權卻並未悲傷,而是冷靜地說:「臣與劉備、諸葛亮一直以誠相待,他們深知我的為人和心志。我覺得這一消息未必屬實,請再等等進一步的消息。」

之後傳來的確切消息,證明黃權的判斷是正確的。得到黃權降魏的消息後,蜀漢根據軍法的確逮捕了黃權的妻兒並且向劉備進行了報告。看到報告後,劉備只說了一句話:「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是我對不起黃權,不是黃權對不起我。就這樣,黃權在蜀漢的家眷一如往昔得到了善待。

劉備對黃權有情,黃權對劉備也絕非無義。第二年,當劉備去世的消息傳來,曹魏群臣紛紛慶賀,只有黃權沒有這樣做。知道黃權的表現後,曹丕就派遣手下去傳喚他,並且在黃權到來之前不斷派人進行催促,一時之間「馬使奔馳,交錯於道」。看到這種必欲見之的架勢,黃權手下的官屬侍從們個個嚇得「莫不碎魄」,認為黃權肯定攤上大事了。可是,這時的黃權卻「舉止顏色自若」,一副泰然的神情。

事後表明,這只不過是皇帝對黃權的一次測試:既然你黃權是一個有胸懷、有氣量的人,那麼就要耐得住驚擾,經得住嚇唬。實際上,不僅皇帝曹丕喜歡找黃權聊天,曹魏的重臣司馬懿也喜歡向黃權提問。有一次,司馬懿就問黃權:「蜀國像您這樣的人物有多少?」很明顯,提問的同時,司馬懿也變相表達了對黃權的認可和看重。


對此,黃權並沒有直接作答,而是謙遜地說:「沒想到明公您對我如此看重啊!」您也太抬舉我了,弄得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實際上,司馬懿不僅當面誇讚黃權,就算在給諸葛亮的信中也不吝溢美之詞:「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就是說,黃權是個有一說一的爽快人,常常以讚嘆的口吻提到諸葛亮。

司馬懿信中的這句話,既誇讚了黃權,也褒揚了諸葛亮。實際上,曹魏君臣對黃權的認可和重用,也不僅僅因為黃權自身的品行才能,恐怕更多是出於三國鼎峙的政治需要——重用黃權既能體現魏國包容的胸懷,也有利於招納更多的吳蜀叛將。有一段時間,黃權甚至兼任了益州刺史的職務,只不過,這個刺史無法親身赴任,只能把辦公地點放在河南,遙領益州而已。有可能,黃權的手下還配備了治中、從事、別駕等官員,這些人可能也都是前蜀漢的官員。

相較於黃權的待遇,新城太守孟達在魏國得到的待遇也不算差。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在圍攻樊城和襄陽的關羽命令駐守上庸的劉封和孟達發兵援助。這一年,上庸地區剛剛納入蜀漢的版圖,因此劉封和孟達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為由拒絕了關羽的這一跨區域徵調。結果沒想到關羽在荊州迅速潰敗,劉、孟二人因此背上了見死不救的罵名。同時,由於劉封與孟達本就「忿爭不和」、關係緊張,加之此時劉封還剝奪了孟達的儀仗隊伍,孟達索性投入了曹魏的懷抱。

孟達投魏原本是無奈之舉,結果卻因禍得福。魏帝曹丕十分欣賞孟達的「姿才容觀」,因此對他「遇之甚厚」,不僅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而且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令孟達擔任新城太守,將整個片區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他。

劉封的人生結局

對孟達一番優待之後,曹丕隨即派征南將軍夏侯尚和右將軍徐晃與孟達一起攻打劉封。結果,隨著部下的叛變,劉封戰敗逃回了成都。在成都,劉封迎來的不是撫慰,而是申斥:為何不救關羽?為何侵逼孟達?這些劉封均難以辯白。此時,丞相諸葛亮提出了一個更致命的問題:劉封如此剛猛,一旦劉備故去誰還能駕馭他?於是,劉封被賜死。

自裁之前,劉封想起了孟達叛蜀後給自己寫的那封勸降信,信中的第一句話就是「疏不間親,新不加舊」。相比於劉備的親兒子劉禪,自己這個義子肯定算是「疏」;而相比於劉禪這個新人,自己這個舊人又著實讓劉家為難。如此看來,自己這個「疏舊」就只有走向不歸路了。於是,在一聲「恨不用孟子度之言」的感嘆中,劉封奔赴了黃泉。為此,「先主為之流涕」。


魏帝欣賞孟達,但大臣們卻未必。時任驃騎將軍的司馬懿就對「言行傾巧」的孟達十分反感,認為其人「不可任」。九年之後,隨著曹丕的去世,惴惴不安的孟達謀劃回歸蜀漢,「連吳固蜀,潛圖中國」。結果,司馬懿以八天行軍一千二百里的速度趕到上庸,圍城十六天,斬殺了孟達。

與孟達的遭遇類似,投降到吳國的麋芳也在東吳君臣那裡感受到了什麼叫冰火兩重天。吳主孫權無論在官職上還是待遇上對麋芳都十分優遇,這種優遇甚至超過了東吳的一些資深大臣,而這自然會引發一些大臣的不滿。

有一次,將軍麋芳乘船出行,恰巧碰到騎都尉虞翻的船,麋芳的人高喊:「避將軍船!」結果卻遭到虞翻的厲聲奚落:「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沒了忠信,丟了城池,還有臉擺譜?一句話說得麋芳趕緊關上船上的窗戶,乖乖地避讓了。

後來,虞翻又要乘車橫穿麋芳的軍營,看到無人放行,又拿麋芳開城投降說事:「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該閉的你開,該開的你閉,哪有這樣做事的?

麋芳遭到了吳人的鄙夷,他的哥哥麋竺在蜀中的日子也不好過。聞知麋芳開城投降的消息後,麋竺立刻將自己綁起來去向劉備請罪。雖然劉備非但沒有處罰他,反而以「兄弟罪不相及」宣慰他,對他依舊「崇待如初」,但麋竺還是病倒了。沒過多久,麋竺就去世了。

主題:開與閉聊友:虞翻+麋芳時間:不詳語錄: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影響:麋芳在吳國始終直不起腰板。啟示:賣什麼都行,千萬別賣國。出處:《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如果說麋芳還能忍辱苟活,那另一位投降東吳的蜀漢將領就實在悲慘了。這個人就是郝普。說起來,郝普的經歷有些傳奇。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孫劉兩家對於荊州的爭奪中,原本計劃誓死守衛零陵的太守郝普卻被呂蒙一番忠孝節義的說辭誆騙,糊裡糊塗地投降了東吳。結果,孫劉雙方講和後,劉備割讓了長沙、桂陽二郡,東吳方面則將郝普等一批官員送還給了關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隨著呂蒙偷襲荊州、擊敗關羽,節操早已不保的郝普再次歸順東吳,並且在東吳做到了廷尉一職。

兩次效命蜀漢、兩次歸順東吳的經歷已經夠讓人唏噓的了,可郝普的「傳奇」並未到此結束。黃龍三年(公元231年),一個叫隱蕃的魏國降臣蓄謀發動叛變,結果事情敗露。同為降臣的郝普因為與隱蕃親善而受到了牽連和責問。最終,郝普自殺。郝普的反覆固然是個人行為,但如果把他放在三國時期荊南地區立場隨風、叛降無定的小生態中去考慮,倒也不足為奇了。

與其他人在兩軍對壘中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叛離蜀漢不同,五十多歲的益州郡(範圍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郡守張裔是被地方豪強雍闓派人硬生生押到孫權那裡的。隨著劉備在夷陵的失利,益州各處也是烽煙四起。漢嘉郡(今四川雅安一帶)太守黃元不僅舉兵抗拒朝廷,而且進兵到了臨邛縣(今四川邛崍市臨邛街道)。益州郡的地方土豪雍闓不僅殺死了太守正昂,而且假借「鬼神」的指示蠱惑百姓說:「新任太守張裔就像是葫蘆做的壺,表面雖然光澤,內里卻粗鄙,根本不值得殺他,不如把他綁起來送到東吳。」就這樣,雍闓用一個新到任的太守從東吳為自己換回了一個永昌太守的頭銜,而下車伊始的張裔卻被莫名其妙地擁上車送到了東吳。

如果說與其他人相比,張裔來到吳國的過程有些窩囊的話,那麼他到東吳之後的經歷則有些不可思議了。雖然張裔是被雍闓作為見面禮送給孫權的,但孫權好像對這份禮物並不重視,甚至有可能都沒有看過一眼。此後,流落他國的張裔淪為無人關注之流,隱姓埋名、無人問津地在東吳生活著。

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執政,吳蜀再次結盟,張裔才被蜀漢派來的使者鄧芝再次提起,要求將其放回蜀漢。作為結盟誠意的一種表示,孫權同意了鄧芝的請求,並在張裔回國前召見了他,還進行了一場聊天。

聊天中,孫權首先揶揄道:「以前,你們蜀郡發生了寡婦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一起私奔這樣的醜事,你們那裡的風俗教化怎麼變成這樣了?」對著張裔這樣一個蜀郡人聊起另外的蜀郡人,孫權的攻擊絕對稱得上精準。

面對孫權這種揭老底、翻舊帳的行徑,張裔毫不客氣地予以回擊:「我個人覺得,我們那裡的卓氏寡女,再怎麼說也比朱買臣的妻子賢惠。」一個為了窮小子拋棄了富貴,一個為了富貴而拋棄了丈夫,二人高下立見。

孫權識趣地岔開了話題,問張裔:「你回去之後,絕不會在田間巷陌當一個老農,必然會被蜀漢朝廷任用,你將怎麼報答我?」對此,張裔不卑不亢地回答:「張裔這次是負罪而歸,命運掌握在執法部門手裡,我自己做不了主。假如這次回去能僥倖保住性命,我五十八歲以前的生命是父母給的,這之後的性命就是大王賜予的了。」

史書記載,聽了張裔的這番話,孫權不僅「言笑歡悅」,而且「有器裔之色」。孫權面露器重之色,張裔卻心生後悔之情:千不該萬不該,自己真不該耍小聰明,委曲求全、裝瘋賣傻地讓孫權把自己放了不就得了嗎?自己為什麼要針鋒相對、有禮有力地進行回擊?要是孫權反悔了怎麼辦?

想到這裡,張裔加快腳步,一離開孫權就上了船,一上船就加速,用比通常情況快一倍的速度逆流而上,直奔益州。張裔預料的沒錯,他一出門,孫權就反悔了;他一上船,追趕他的人就出門了。不過,追趕的人終究沒有趕上機敏迅捷的張裔,眼見他進入益州地界,只能怏怏而回。

回到蜀漢的張裔,隨即被諸葛亮任命為丞相府參軍,協助自己處理府中的事務,不久還兼任益州治中從事,成了諸葛亮處理州中事務的助手。後來,諸葛亮進駐漢中啟動北伐進程後,張裔以射聲校尉的身份兼任留丞相府長史,成了諸葛亮在大後方倚重的重要柱石之一。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張裔去世於任上。

主題:卓氏女與買臣妻聊友:孫權+張裔時間:公元223年語錄:卓氏之寡女,猶賢於買臣之妻。影響:孫權動了扣留張裔的念頭。啟示:才華有時不宜外露。出處:《三國志•蜀書•張裔傳》

原文節選:

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大將軍司馬宣王深器之,問權曰:「蜀中有卿輩幾人?」權笑而答曰:「不圖明公見顧之重也!」宣王與諸葛亮書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

翻嘗乘船行,與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驅曰:「避將軍船!」翻厲聲曰:「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芳闔戶不應而遽避之。後翻乘車行,又經芳營門,吏閉門,車不得過。翻復怒曰:「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芳聞之,有慚色。

——《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會先主薨,諸葛亮遣鄧芝使吳,亮令芝言次可從權請裔。裔自至吳數年,流徙伏匿,權未之知也,故許芝遣裔。裔臨發,權乃引見,問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馬相如,貴土風俗何以乃爾乎?」裔對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猶賢於買臣之妻。」權又謂裔曰:「君還,必用事西朝,終不作田父於閭里也,將何以報我?」裔對曰:「裔負罪而歸,將委命有司。若蒙僥倖得全首領,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後大王之賜也。」權言笑歡悅,有器裔之色。裔出閣,深悔不能陽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權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數十里,追者不能及。

——《三國志•蜀書•張裔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