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青年返鄉種柑橘,從「門外漢」變成「技術指導員」

天天學農 發佈 2022-07-21T22:34:09.966882+00:00

點擊右上角【關注】,掌握更多種植技術,實現豐產豐收!劉長泉來自重慶,是一位80後新農人,職高畢業的他幹過修車,也擺過燒烤攤。

點擊右上角【關注】,掌握更多種植技術,實現豐產豐收!

劉長泉來自重慶,是一位80後新農人,職高畢業的他幹過修車,也擺過燒烤攤。因自己出生於柑橘之鄉,從小便對農村生活及土地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又因考慮到食品安全問題,想讓家人、親人吃上健康的蔬果,於是就從自己的愛好出發,慢慢走上了柑橘種植之路。

「我出生在重慶的柑橘之鄉——九龍坡,以前這裡的紅橘出口蘇聯,後因市場行情不好且管理難度大,這個品種很少有人種了,這讓熱愛農業的我深感可惜。於是自己在10年前就開始研究農業,對臍橙、雜交柑橘等都有關注。期間,通過不斷學習新技術,將近10畝廢棄的鵝卵石土質「變廢為寶」,種出了高產高品的柑橘。」

「能在鵝卵石土質上種出這麼好的柑橘,還是挺有難度的,你的家人支持你嗎?」我疑惑地問。

「肯定反對啊,因為做農業很辛苦,畢竟他們都是干農業過來的,深知做農業的苦以及不確定性。在他們眼裡,做農業很沒有出息,還不如在外老老實實打工。並且自己剛學習種植時,對柑橘栽培一竅不通,怎麼施肥、怎麼打藥完全沒方法。」

那您後來是怎麼克服這個難題的?聽說您現在還給當地農戶提供技術服務,怎麼做到的? 我很好奇眼前這個從「種植小白」到「土專家」的80後小伙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我們當地在種植上有一些比較出名的老師,於是我就去拜訪他們並跟著學習。當時學了不少實操技能,但對於柑橘種植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指導,所學的東西只能解決局部且片面的問題,更不能靈活運用。

後來在網上看到了天天學農這個平台,裡面有不少柑橘種植的專業知識,於是就關注了。當時學了柑橘技術員課程,並考取了柑橘技術員證書,這個課集眾家之所長,知識點全面細緻且通俗易懂。

柑橘技術員課程提到的柑橘修剪技能,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同的修剪方式,學完之後的修剪效率和效果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

慢慢地這種線上看課,線下實踐的學習方式,讓我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種植技術。後來還與大家一起探討大莊園的種植規劃,並幫助管理粗放的果園,通過舉辦「摘果節」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採摘。」

可見,要想自己在農技上有快速的提升,光學習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得與人不斷交流,並結合田間地頭的實踐,總結形成自己的一套技能,劉長泉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聊到這裡,想必大家跟我一樣疑惑,對於普通種植戶來說,考取證書有必要嗎?於是我帶著疑惑追問:您覺得這個技術員證書的用途大嗎?什麼樣的人適合學這門課程?

「從我接觸過的人來看,絕大部分農戶不會只局限於種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想憑藉技能找到一份工作。

所以,考證對於想找工作的人來說,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畢竟持證上崗更有可信度。當你跟老闆講技術,如果他不具備專業知識就不一定能聽懂,但是你有資格證書就不一樣了,在資質上能讓你更加分。

我自己的性格比較內斂,證書這些東西也不會去炫耀,我更看重能不能學到真正的技術。

其次,柑橘技術員這門課程是視頻教學的方式,比書本更直接方便,且每個知識點老師都會配有案例講解,更容易理解。所以,年長一點的種植戶也可以學習。我們這有個師傅(70後)也是學習天天學農的課程,他比我還早一點。」

據市場行情來看,這些被稱為「土專家」的技術人才都成了村裡的「香餑餑」,很多農戶爭著請他們做自己的「農業家教」。並且在市面上很搶手,往往年薪15-20萬都難招一員

對於劉長泉這種涉農骨幹來說,在市面上自然是稀缺的。於是,我好奇地問:「在指導農戶時,您更願意每年給他們提供技術服務,還是讓他們自己去學習自己做?

劉長泉坦率地說:「這個要看個人的具體情況了,如果他們有學習的意願,我更鼓勵他們自己去學習,畢竟自己學到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況且農業還是缺少人才輸入的,這個行業需要一些新鮮血液。現在的情況是:70後不想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以後,誰還來務農啊?

我很贊同劉長泉說的這一點。如今70、80、90後成為農民大軍中的主力,他們雖為農村戶口卻「志不在農」者不在少數,外出打工、做生意、讀書的選擇要優先於當農民。而中國糧食的進口量卻在不斷攀升,這就要考慮到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可能過多地依賴國際市場。

所以,歸根結底,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大力培養農業人才,農業行業才會發展迅速。

那麼,對於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您有什麼建議或想法要分享嗎?我迫切地追問道。

第一,有耐心。農業有廣闊的天地,做農業要沉下心,靜下心,有耐心;此外還要熱愛這個行業。現在我這邊返鄉種植的年輕人,能堅持下來的真的很少,大部分人做到中途,覺得辛苦賺不到錢就放棄了。

第二,能滿足。在我看來,農業與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就是與大自然打交道。在四季更替中,你種下去的種子從發芽到開花,再到結果,並有幸描繪與自然和諧相存的場景,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這種感覺讓我內心更踏實,更安穩。

第三,要相信。「苦、累,不掙錢」是傳統農業的兩大標籤。因為不掙錢,農村稍微年輕點的人都選擇外出務工養家餬口。即便有些年輕人想當「莊稼漢」,但想從事農業這份樸實無華的工作往往也難以得到父母的支持。長此以往,人們對農業產生了刻板印象,常常認為從事農業是沒得選的下下策,在這一行看不到未來。

但令人欣喜的是,農業科技的誕生、農業人認知的升級、培養新農人政策的號召,正在褪去傳統偏見的外衣。正如大家所見,農業領域正在發生令人驚奇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每天都在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我們要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有良好教育背景對農業充滿熱忱的年輕人加入農業,成為「逆向打工人」,成為土地上奔跑的新農人

從與劉長泉的採訪中,我聽到了果園鳥語和大自然的旋律,這是在城市的高樓大廈里無法感知的。

農業雖是古老的行業,卻也是年輕的行業。古老是因為「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基;年輕則是因為現代科技的進步、教育水平的進步,將會使傳統農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會湧現出許多富有朝氣的「新農人」。

所以,返鄉的農人請相信:農業會為我們構建詩畫人生,我們就是農業的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