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為何沒有一篇文章入選課本,真是湊數的?

英雄悲歌 發佈 2022-07-22T13:21:30.014347+00:00

自盛唐到南宋的600多年間,文人墨客如過江之卿,數不勝數,光狀元就出了262位,其中還有數十人當上了宰相,然而卻只有八個人能享此殊榮,可謂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站在文壇金字塔頂端的巨匠。

中國文壇歷史上哪個稱號含金量最高?無外乎「唐宋八大家」這個至高無上的榮譽稱號。

自盛唐到南宋的600多年間,文人墨客如過江之卿,數不勝數,光狀元就出了262位,其中還有數十人當上了宰相,然而卻只有八個人能享此殊榮,可謂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站在文壇金字塔頂端的巨匠。

唐宋八大家是哪8個人呢?

他們是: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與曾鞏。請注意,排名是有先後的。韓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後面六位是北宋人,偏安一隅的南宋沒有,看來在趙構的執政下,南宋並沒有出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

那麼,「唐宋八大家」這個稱呼是誰提出來的呢?依據又是什麼?

這個說法自然是出自明朝!元朝那不足100年的歷史,又是外族入控中原,自然不懂得內涵深邃的漢文化。明初,朱右將上述八位的散文合編為一本《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編撰《文編》時,只收錄這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人的作品一概不收。隨後,茅坤也學著上述二人的做法,遴選了這八個人的文章,編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至此,「唐宋八大家」這個稱號,就固定了下來。

因此,這就解釋了大唐盛世文采飛揚,斑斕絢麗,唐詩宋詞冠絕天下,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杜牧、李商隱、王昌齡、劉禹錫等聞名遐邇的大詩人,以及辛棄疾、柳永、李清照、秦觀、黃庭堅、周邦彥等詞人,未能入選「唐宋八大家」的原因。人家是以散文論成敗的,「八大家」評的是散文,不是詩詞,所以,你詩仙、詩聖也好,詩鬼、詞神也罷,通通不算數。

那麼,這個評判標準有何依據呢?唐宋年間好文章多得是,優秀散文家也有很多,為何就只有此八人被稱作是「八大家」呢?難道「九大家」不行,「十大家」不行嗎?

其實,這只是一個歷史上特定的稱謂,評判也只是一家之言,並沒有嚴格的標準。「八大家」說法成於明代,後逐漸流行開來。文人嘛!大多都是喜歡鑽牛角尖的,又不是官方說法,只是一個名號而已。

至於為何不是「七大家」或「九大家」,偏偏是八大家呢?這是因為「八」這個數字帶走特殊的含義,與「四」對稱,偶數,四平八穩,八方來財。古代人認為「八」是宇宙調和統一的標誌,是更新、祈福及重生的象徵,寓意美好。帶「八」的成語也有很多,如八仙過海、威風八面、耳聽八方、正兒八經、八府巡按、八面玲瓏、才高八斗、八方呼應等等……

現代人也視「八」為吉利、吉祥的數字,手機號、車牌號都想帶上「八」字。

因此,「唐宋八大家」叫起來朗朗上口,既順嘴又通順,還高大上。所以,只能是唐宋八大家,假如是「唐宋七大家」或「唐宋九大家」,就很彆扭了。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個人都有不朽的代表作,比如韓愈的《師說》、《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黔之驢》及《江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王安石的《梅花》、《傷仲永》等,至於蘇氏父子三人,更是大名鼎鼎,其作品閃耀著熠熠光輝。

所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和蘇轍,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不管是他們個人還是其作品,都普遍為世人所知。現今的小學、中學課本中,收錄了他們的許多篇作品。多少年以來耳熟能詳,影響了我們一代代人。

呃!說到這裡,似乎還少一個人。這才七個人吧!對,的確是還少說了一位,他就是八大家裡墊底的曾鞏。

曾鞏這個名字,對於大家來說還是很陌生的,他的存在感很低。一個人被問起唐宋八大家都是誰時,大概率都記不起曾鞏。所以,現代有觀點認為他是拿來湊數的,否則就湊不齊八大家。

事實真是如此嗎?曾鞏就好比「大年三十逮只兔子,有它過年,無它也過節」嗎?

其實,歷史的真相遠非如此!曾鞏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即便他沒有被後人選入「八大家」之列,依然掩蓋不了他輝煌的一生。

咱們劃重點,先來簡略地概括一下這位老兄的一生經歷和業績。

曾鞏小時候就是神童,是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出生於儒學世家,祖父叫曾致堯,曾兩次考取進士(南唐和北宋)。父親叫曾易占,宋仁宗2年進士及第。曾鞏出生於這樣的書香門第,自幼就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出口成章,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神童。

曾鞏12歲時,就能吟詩作賦、提筆成章了。更便利的是,曾鞏不僅出身名門,他成年後的朋友圈也堪稱豪華,像歐陽修、王安石、范仲淹、蔡襄與杜衍等大咖,都是他的朋友。這也難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曾鞏是宦官家庭,自然會有「富人」的圈子。

這些人中,數歐陽修和杜衍對曾鞏的影響最大。尤其是歐陽修,對曾鞏提攜有加,關懷備至。曾鞏20歲時,曾寫了一篇《時務策》,得到歐陽修的大力賞識,成為他的學生。歐陽修誇讚曾鞏說:「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意即:我的學生很多,但我就是喜歡你一個人。

天時地利人和,那曾鞏的人生就此開掛了吧?

事實卻並非如此!也許是天妒英才,欲成大器,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吧!接下來曾鞏卻跌入逆境,迎來人生的滑鐵盧。

1037年,曾鞏18歲,他與哥哥曾曄一同赴京科考,本以為這哥倆金榜題名是板上釘釘的事,但結果公布後,兄弟倆雙雙落榜,全都名落孫山。真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消息傳回家鄉,鄉親們也愕然,進而編了四句順口溜來譏諷二人: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二秀才。

有似檐間雙飛燕,一雙飛去一雙來。

這也難怪,老百姓大多勢利眼,錦上添花的太多,而雪中送炭的寥寥無幾。所謂: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就是這個道理。

哥哥曾曄受此打擊,羞憤不已,至此一病不起。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父親在這一年遭人誣陷被撤職,家道瞬間中落了下來。

曾鞏頂住壓力,閉門苦讀五年後再次參加考試,結果又是羽紗而歸,名落孫山。

怎麼回事?曾鞏不是神童嗎?怎麼老是考不中呢?

其實這不是曾鞏沒有實力,主要是因為他擅長寫古文和策略性的文章,不善於寫詩賦,而當時的科舉恰恰是以考詩賦為主。

1047年,曾鞏之父客死他鄉,家中無餘財,無法辦喪事。好在前任宰相杜衍及時伸出援手,曾鞏這才置辦了棺木,為父親操辦了後事。接下來,曾鞏不再痴迷科考了,他開始種田養家,此後10年,曾鞏一直在家中當農民,過起了耕讀的農家田園生活。

這是為何呢?失敗兩次就心灰意冷了嗎?

當然不是!因為曾家人口多,曾鞏是老二,上面除了一個哥哥外,還有四個弟弟,九個妹妹!這一大家子人,都要張口吃飯的,得先解決溫飽問題,再談科考之事。人生落寞至此,多病的哥哥是指望不上,曾鞏只能先把科舉放在一旁,用文人柔弱的肩膀,扛起一家人的生計。看來,古代沒有計劃生育,多子多福,的確是弊端不少。

1057年(嘉佑二年),曾鞏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恩師歐陽修主持會試,朝廷也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重古文而輕詩賦,顛倒了過來。

這一年,曾鞏已經39歲了,近不惑之年,好在古代科考不限制年齡,跟現在類似,比如梁實,剛剛又參加完高考,成績出來,428分,這已經是他第26次參加高考了,依然未過文科二本線。他本人卻表示: 不服氣,明年會繼續考。看來,梁實跟范進有得一比。

曾鞏帶著弟弟曾牟、曾布、曾阜,妹夫王無咎、王彥深,一行六人同赴京,參加考試。結果卻是一鳴驚人,震驚朝野,六人全部高中進士!插一句,這跟歐陽修有沒有私下照顧,很值得品味。幾年後,弟弟曾宰、曾肇、妹夫關景暉、侄子曾覺又先後考中進士,一時間,曾家一門10進士,傳為美談。自古以來,一家之中出了10個進士,這是絕無僅有的事。

現代人對進士的含義可能還模糊不清,這麼說吧,進士遠比而今的博士要難得多!范進只是考取個舉人,就高興得瘋了,而舉人到進士,又是一個極高的門檻,幾乎很難逾越。現在考取個985高校,在古代不過就是考取個秀才罷了!一旦中進士,就有了當官的資格。最低要授予個七品縣令。而舉人要候補,要等候缺。

曾鞏後來為官後,清正廉潔,一心為民,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浙江、江西、山東、福建等地的基層任職,時間長達10餘年。不論在哪裡為官,曾鞏打擊豪強,興修水利,救災減賑,抵制土地的兼併,成效顯著,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好事,深得百姓愛戴,也是那個年代少有的清官、幹吏。

有意思的是,曾鞏並沒有當上大官,不像王安石、歐陽修、柳宗元等人,要麼是一品大員,要麼是宰相,要麼是封疆大吏。他在元豐五年(1082年)才被朝廷提拔為中書舍人,是個正四品。但任職僅三個月後,65歲的曾鞏就病逝於江寧府,一代文豪大家,就此落下帷幕。

至於曾鞏的文章為什麼沒有一篇入選教科書,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曾鞏不擅長詩詞歌賦,他是散文大家,詩詞寫得不咋地。他的學生秦觀就曾客觀地評價過。曾鞏流傳下來的詩,就一首《賞南枝·暮冬天氣閉》,這對於一代文學大咖曾鞏來說,確實是很不可思議的。

二是,曾鞏的文章多是倡導仁義道德的,有人教化的意味。走的是大巧不工、重劍無鋒的路子。就跟他的為人一樣,中庸、樸實無華,辭藻不華麗,很少用典故,雖三觀超正,但不溫不火,沒有能讓大眾口耳相傳的「名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具備網紅的氣質。

三是,曾鞏的文章源於儒家六經,符合古代學子們的要求,但滄海桑田,時代變遷,近代人們開始反對舊學,他的文章就不符合時代潮流了。以至於被拉下神壇,教科書中也不可能入選他的文章。這不是曾鞏的錯,也不是現代人的錯,怪只怪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也變了,審美觀點也變了。

既然教科書中沒有曾鞏的文章,人們自然對他日益陌生起來。不過,人不紅文不紅的曾鞏,其文章還是很有可讀性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