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美術創作中的民族團結主題

光明網 發佈 2022-07-23T13:51:57.817841+00:00

作者:王鵬瑞民族團結,是內蒙古美術創作的一個永恆主題。新中國成立至今,不論在哪個歷史時期,表現民族團結,始終是內蒙古美術創作的題中之義。在現實生活中挖掘民族團結題材70餘年來,內蒙古的畫家們自覺地在現實生活中發掘民族團結內容,創作民族團結題材的作品。

作者:王鵬瑞

民族團結,是內蒙古美術創作的一個永恆主題。新中國成立至今,不論在哪個歷史時期,表現民族團結,始終是內蒙古美術創作的題中之義。

在現實生活中挖掘民族團結題材

70餘年來,內蒙古的畫家們自覺地在現實生活中發掘民族團結內容,創作民族團結題材的作品。早在1946年,尹瘦石就為內蒙古文工團赴牧區宣傳演出創作了年畫《蒙漢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久,為響應國家文化部《關於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內蒙古的美術工作者以滿腔熱情創作了大量歌頌共產黨、歌頌新中國、表現新生活的新年畫,其中不乏表現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團結友愛的作品。如官布、烏恩合作的年畫《兄弟民族之間》,作品以新聞報導的真實故事為素材,採用連環畫的形式,表現草原上的牧民遇到自然災害,鄰近的農業縣群眾幫助牧民度過難關的動人故事,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互助的頌歌。此後,官布又根據這一事跡與金高合作,創作了單幅年畫《毛澤東時代的兄弟民族》,畫面表現蒙漢群眾勞作後休息的場景,其樂融融,親如一家。金高的年畫《探望》描繪草原牧民去探望在草原上施工的工人們,既表現了新中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又表現了民族團結的主題。作品情節描繪準確自然,人物塑造典型生動。魏泉深中國畫《水閘》取材於大青山下的現實生活,前景是幾個開閘放水的農民和牧人看著希望的田野,遠處麥浪滾滾,青山巍峨,山下有馳騁的馬群,一派生機勃勃,充分表現了大青山下世居的蒙漢人民面對新生活的幸福和憧憬。關和璋《春耕》表現農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民半機械化春耕的場景,畫面中既有農民,也有牧民,大家親切交流,遠處有羊群和牧人,很好地表現了土默川一帶農牧混雜的真實情景。還有一些年畫作品,雖然不是直接表現民族團結主題,但由於時代氛圍的影響和畫家對民族團結問題的清醒認識,在表現具體題材內容時,自覺地融入了民族團結的元素,這成為那個時代內蒙古繪畫創作的一個明顯特點。如烏勒《建政權選好人》和邢璉《村選大會》表現的是同一題材,作者通過對眾多人物和情節的描繪,生動地表現了蒙漢人民當家做主,積極參與選舉的情景。《村選大會》牆上「蒙漢人民聯合起來!」的標語,起到了畫龍點睛作用。超魯《四季生產圖》和官布《四季頌》都是四條屏形式,《四季生產圖》通過對春耕、夏鋤、秋收、冬藏的描繪,表現土默川農民四季生產的場景。每幅畫面中均點綴幾個穿長袍的牧民,體現了蒙漢一家,團結互助的精神。《四季頌》前景描繪草原上的四季風情,遠景描繪春耕、夏鋤、秋收和冬季運糧等,作者更加明確地將草原生活和農村生活同框,更加自覺地表現了農牧一家、蒙漢團結的主題,更加典型地再現了大青山下、土默川一帶的風土人情和典型特徵。胡均年畫《農牧連雙喜同慶萬年春》借鑑傳統年畫形式,採用左右對稱結構表現農牧民互相拜年場景,一面是農民,一面是牧民,男女老少互相拜年,體現了農牧豐收、民族團結、喜慶吉祥的美好願景。

民族團結、守望相助,本身就是美好的主題,所以在新年畫中得到了充分表達。另一方面,這一題材富有表現性,新穎的民族風情能夠引發審美的意義,使新年畫在一個更為廣闊的領域表現出獨特的社會文化與審美意義。

1976年之後,黨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復,內蒙古各族人民更加團結和睦。表現民族團結又成為一個鮮明的時代主題,藝術家們也煥發了新的創作熱情。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表現民族團結主題的現實題材作品有旺親油畫《毛主席周總理和各族人民在一起》、燕傑油畫《新姐妹》、郝存祥中國畫《工牧一家》、文浩雕塑《學習》等。《毛主席周總理和各族人民在一起》借鑑新中國美術經典《開國大典》的藝術風格,充滿民族氣派和中國精神,洋溢著幸福、美好、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新姐妹》描繪的既是知青,又是蒙漢青年,從一個側面表現了民族團結主題;《工牧一家》描繪草原上的石油工人和牧民親如一家、同歡共樂的場景;雕塑《學習》通過寫實的雕塑語言塑造了5位正在交流的各民族鋼鐵工人形象,表現了在建設草原鋼城過程中各族工人相互學習的情景。

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表現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生動實踐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生動局面,成為廣大美術工作者的清醒認識。出現了一些表現民族團結的比較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如孟喜元中國畫《甘泉》,作品取材於「模範團長」李國安帶領部隊為牧民打井的事跡。作者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水墨寫意的形式,成功地表現了人民軍隊愛人民、軍民團結一家親的主題。茹少軍中國畫《民族大團結》以內蒙古世居民族為對象,以工筆重彩的形式描繪了眾多人物,形象地展示了當代內蒙古各民族的精神風貌,表現了穩定、和諧、團結的內蒙古的主題。易晶、楊子油畫《中華民族一家親》以內蒙古自治區召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為背景,表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時代主題。

油畫《伊敏河畔》 烏恩

在歷史敘事中表現民族團結主題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許多體現各民族團結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佳話,而在內蒙古最為家喻戶曉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長期以來,這一題材也成為美術創作表現的恆久內容,產生了一些可圈可點的優秀作品。從現有資料看,最早表現這一題材的是畫家盧賓。1964年,他為內蒙古博物館創作了中國畫《漢明妃和親圖》,作品構圖舒展,人物眾多,採用工筆重彩的形式,比較貼切地表現了昭君出塞、胡漢和親的歷史事實。新時期以來,畫家明銳和王延青創作了年畫《昭君出塞》,畫面描繪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在一輪巨大的明月映襯下騎馬並行,人物神態含情脈脈,設色濃艷明快,前景的梅花和天空的雙鶴既增加了年畫所特定的美好氣息,又符合作品的主題。塞寒的年畫《昭君自有千秋在》沒有從正面表現昭君出塞的故事,而是獨闢蹊徑通過描繪老一輩國家領導人董必武正在手書《謁昭君墓》詩句的場景,表達了對昭君精神的讚揚。畫面中的董老被鮮花簇擁著,周圍有三位漢族和蒙古族青年。作品將歷史佳話和現實場景有機地串聯起來,體現了畫家構思的巧妙,獨具匠心地表現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的主題。在「內蒙古重大歷史文化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劉大為創作中國畫《昭君出塞》。作品人物塑造極其成功,位於畫面中央的呼韓邪單于體魄魁武,個性鮮明,王昭君身材窈窕,懷抱琵琶溫情地立於其旁,周圍的胡人和侍女也形態各異,典型生動,加之獵獵旌旗、馬匹與其它道具的描繪,非常成功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佳話。此外,老畫家孟喜元中國畫《胡漢和親圖》《昭君出塞圖》也是表現這一題材比較優秀的作品。

三千孤兒入內蒙古與草原母親的故事,是另一個廣為人知的體現中華民族守望相助、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多年來,有不同的文藝作品表現這一題材。在「紅色百年內蒙古——大型主題油畫、雕塑創作工程」中,有多件表現這一內容的作品:程治國油畫《國家的孩子》,真實生動地描繪了草原母親與眾多孤兒在一起,畫面樸素自然、陽光和煦、溫暖動人;三件同名雕塑《國家的孩子》,在藝術表現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或溫馨、或浪漫、或歡快,都飽含真情,生動感人。特別是陳栓柱《國家的孩子》採用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用一彎明月將草原母親與「國家的孩子」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可謂匠心獨具。作品既抒情、浪漫、詩意,又具有紀念碑的特質,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作品。王永鑫等的連環畫《草原母親都貴瑪》通過對草原母親都貴瑪傾心撫養28位上海孤兒故事的描繪,表現了內蒙古人民為國分憂、大愛無疆的高尚情懷。作品自去年6月出版以來,社會反響熱烈,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有力地配合了正在開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中國畫《甘泉》 孟喜元

採取寓意和象徵方式弘揚民族團結精神

寓意和象徵是文藝創作的兩種修辭方式。長期以來,內蒙古的美術工作者不但在現實生活中把握民族團結的題材內容,在歷史敘事中表現民族團結主題,而且採用寓意和象徵方式表達民族團結思想,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如60年代初超魯年畫《樣樣有餘》《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牛久遠年畫《人壽年豐》等,作品借鑑中國傳統年畫和民間藝術的類型樣式,《樣樣有餘》描繪了兩個蒙漢兒童,一個騎白馬,一個騎鯉魚,既表現了豐收、吉祥、美好,又自覺地融入了蒙漢一家、和諧幸福的寓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借鑑唐卡的形式風格,將蒙漢群眾、農牧業生產、工農商學兵、男女老少幼齊聚一堂,表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欣欣向榮和草原兒女歡慶豐收、祈福吉祥、團結興旺的主題;《人壽年豐》借鑑中國傳統門神畫的形式,構圖飽滿,色彩濃艷,中間是一位拉馬頭琴的蒙古族老人,5位各民族兒童懷抱麥穗、羊羔、瓜果等豐收之物環繞周圍,很好地表現了人壽年豐、美滿幸福的主題。明銳年畫《歡慶豐收》借鑑中國傳統年畫中「五子登科」的樣式,描繪了5個不同民族的兒童歡慶豐收的場景,作品喜慶歡快,充滿浪漫氣息。

70餘年來,民族團結主題的美術創作,不但為內蒙古地區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一心跟黨走,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今天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手中的畫筆創作更多表現各民族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手足情深的優秀作品,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思想啟迪和心靈陶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發揮積極作用,不辜負新時代黨和人民賦予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王鵬瑞)

來源: 內蒙古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