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傳奇人生,是他喚醒了中國傳統文化

託恩多 發佈 2022-07-23T19:46:09.269335+00:00

提起南懷瑾,有人標榜他為國學大師,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學術騙子,真可謂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但是不可不承認,是他將中國傳統文化喚醒的,是他興起了社會各界對中華文明的重新認識。


提起南懷瑾,有人標榜他為國學大師,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學術騙子,真可謂是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但是不可不承認,是他將中國傳統文化喚醒的,是他興起了社會各界對中華文明的重新認識。


南懷瑾的祖先南宋時因躲避戰亂遷居到浙江溫州樂清縣。他的父親南正裕,母親南趙氏,他們夫妻倆在樂清縣地團葉村開了雜貨鋪,做點小買賣。但是夫妻結婚多年未能生個一兒半女,聽說樂清城隍廟求子很靈,於是夫妻倆就到城隍廟求子,之後不久,南趙氏就懷孕了,於1918年3月18日,農曆二月初六亥時生下了南懷瑾。


小時候的南懷瑾一點大師的樣子沒有,六歲時讀私塾,十一歲時到縣裡的公立小學讀書,但是由於不好好學習,十二歲時學校給了他一個肆業證書,意思是學業不合格。父親看他不是讀書的料,於是讓他去學門手藝,到他的一個親戚家的商店當學徒,回來好傳承家業,怎料南懷瑾就是不干。父母拿他沒轍,於是逼他讓他學習,請來了當時博古通今的老學究葉公恕。葉老先生一來,沒想到南懷瑾還真認真學了。


過去結婚都是父母包辦,而且結婚早,南懷瑾也不例外。十七歲時,南懷瑾聽從父母之命,跟比他大三歲的姨表姐王翠鳳結婚了,之後王翠鳳給南懷瑾生了個兒子。

在家學習期間,他無意中看了武俠小說,被深深迷戀,無法自拔,因此經常想,自己要有那些工夫該有多好。再由於從小就體弱多病,於是他想到了練武術強身健體。1935年,他第一次遠離家鄉,來到杭州,在杭州一家國術館學習武術。

一日,南懷瑾在杭州西湖練功,偶然邂逅聖士法師,二人交談甚歡。聖士法師給他引到一處廟裡,是《申報》總經理史量才的家廟,後門直通給他的姨太太沈秋水修建的秋水山莊。一進秋水山莊,看到許多書,還有道家功法秘籍,於是經常來這裡看書。一日,聖士法師讓他看看《金剛經》,這一看還了得,他後來回憶說:「感覺自己經也念不下去了,身體也看不到了,沒有念頭可起了。」聖士法師見此情景很高興,認為他在得道的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根據聖士法師的指引,南懷瑾尋訪得道高人。他來到城隍山,這高人很難見,一日,高人同意見他,南懷瑾很高興。但是高人對他說:「我不能教你,你另有名師,但是我還是囑咐你兩點。一是看什麼都要放鬆,要讓東西進入眼睛裡。二是把心裡的東西通通丟掉。」南懷瑾通過習武,體弱多病的身體大有改進,雖然還是看起來瘦弱,但是從這以後再也沒生過大病。

1937年5月,南懷瑾和聖士法師去四川青城山訪道,但是不到兩個月,全面抗戰爆發,南懷瑾看到山河國破,滿目瘡痍,大量逃難的國民,有感而發,於是改了一首清朝的詞,表達了他此時此刻的心情: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擔裝

去後方

歷盡了

渺渺途程

漠漠平林

壘壘高山

滾滾大江

似這般寒雲慘霧和愁苦

訴不盡國破家亡帶怨長

雄城壯

看江山無恙

誰識我一瓢一笠走他鄉


他於是決定要報效國家,到中央軍校學習,不久畢業,還當了教官。1942年,南懷瑾在都江堰偶遇當時的「開悟」人士袁煥仙居士,二人交談甚歡。於是南懷瑾辭去工作,專門跟袁煥仙研習佛法。袁煥仙曾三次會見虛雲法師,他們之間的交談內容被南懷瑾記錄了下來,後來整理成書,定名為《靈岩語屑》。

1943年,聽聞峨眉山大坪寺珍藏有《大藏經》,於是前往要讀閱,但是在那裡不是出家人不讓看。於是,南懷瑾剃度出家,取法號「通禪」。南懷瑾用三年讀完了1669部7168卷的《大藏經》。之後,他來到峨眉山山谷間,問了普賢菩薩兩個問題:

一,我見所悟對不對?

二,我所做的降伏法,施食,對不對?

又發願將文化斷層接續起來。突然黑夜亮如白晝,天空響起猶如獅子吼的聲音。

之後,南懷瑾下山還俗,為的是完成他一生的夙願。離開大坪寺時作詩一首:

不二門中有發僧,聰明絕頂是無能。

此生不上如來坐,收拾河山亦要人。


1949年2月,南懷瑾去往台灣。剛到台灣時,居住地附近一家小旅館失了火,由於南懷瑾心善,便讓那些人到他這裡住,這其中就包括來自吉林長春的妙齡少女楊向薇。二人一來二去產生了好感,不久就結了婚,婚後育有二子二女。


婚後迫於生計,他跟溫州老鄉做起了船運生意,但是賠的血本無歸,成了窮光蛋。就在這困頓時期,他完成了著作《禪海蠡測》,1955年出版,但是一本也沒賣出去。但是他依然筆耕不輟,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部著作。但是放在書店、書攤上很少有人購買。窘迫的生活曾一度靠典當生活。1960年,胡適偶然讀到《楞嚴大義今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向朋友推薦,從這以後,南懷瑾才逐漸為世人所知。


1963年,南懷瑾引起了台北中文大學創辦人張其昀的注意,主動邀請南懷瑾當教授,南懷瑾接受了聘請,但是不去學校授課,而是在他家裡。


隨後,他在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人情世故,都能融匯進去。。每次講課,學生都排到窗外。雖然南懷瑾講《易經》,但不倡導年輕人研究《易經》,凡事未卜先知,其實並不吉利。


1966年,蔣氏父子邀請南懷瑾到三軍各駐地宣講中華傳統文化,此後,台灣一些政要都拜在他門下。他每周四給這些政要開設特別班,這個班大約延續了四年。每天都是門庭若市,街上停滿了轎車,站滿了警察。

1977年,南懷瑾的演講錄《論語別裁》出版,用簡潔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鮮活生動的孔子。到1988年連續印行了18版,香港、新加坡也爭相翻印,聲名傳至台灣島外。


除此之外,南懷瑾還做了許多實事,例如為災區捐款,成立基金會,修建學堂,創辦獎學金等等。


1988年,南懷瑾移居香港,同年推動金溫鐵路的修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兩岸交流作出較大貢獻,同時其著作在大陸不脛而走,形成了「南懷瑾熱」,讓大家重新認識了中華傳統文化,人們親切的稱南懷瑾為「南師」。


1994年,廈門普陀寺住持妙湛法師邀請南懷瑾前來講禪,離開大陸四十五年,轉眼間已經七十七歲的老人,南懷瑾又踏上了這片熟悉的土地。

2000年,南懷瑾正式在大陸定居,居住在上海。2002年,南懷瑾定居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並修建太湖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


2012年,南懷瑾身患肺炎,他選擇不與病魔抗爭,從容面對,十分淡定。這一年農曆二月初六,南懷瑾九十五歲生日,來了許多好友為他慶祝,面對這些友人,南懷瑾說道:「以後再也沒人批評你們了。」有人問南懷瑾什麼是養生,南懷瑾回答:「忘掉身體,忘掉自己。」


2012年9月29日,農曆八月十四,南懷瑾乾咳不止,弟子們和孩子們執意要送他去醫院,南懷瑾同意。在醫院經過醫生的檢查後,醫生說沒有辦法了,於是又送回了太湖大學堂。回太湖大學堂後,下午4點,他坐了起來,叫來弟子和孩子們,並在兒子南一鵬手上寫了兩個字「平凡」。之後說:「我累了,我要休息了。」這時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弟子們和孩子們以為是打坐入定,但是不久卻定已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南懷瑾的喪事從檢,第二天中秋節就火化了,網上流傳他有舍利子,其實是騙人的。驚聞南懷瑾逝世的消息,不少樂清家鄉的民眾前來送別,並有人手扯橫幅,上書:「家鄉人民懷念南懷瑾先生。」之後,靈骨被安放在了四川成都文殊院。


南懷瑾認為:「儒家是糧店,飯是天天要吃的;道家是藥店,平時可以不去,但是關鍵時候必須去;佛家是百貨商店,應有盡有,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

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這,就是南懷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