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亮劍」利刃出鞘:「小神鋒」寶刀、遏必隆「尚方寶劍」

齊魯壹點 發佈 2022-07-24T13:13:05.113382+00:00

故宮博物院與嘉德藝術中心聯袂推出《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7月22日開展,共展出150餘件武備文物。

記者 張向陽

乾隆帝「小神鋒」寶刀、康熙乾隆皇帝御用弓、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腰刀、遏必隆的「尚方寶劍」……故宮博物院與嘉德藝術中心聯袂推出《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7月22日開展,共展出150餘件(套)武備文物。這一展覽會把觀眾帶入一個刀光劍影、披堅執銳的世界,領略宮廷工藝和帝王收藏帶來的獨特魅力。

寶鋒利刃首次「出鞘」

清朝以武功奪天下,歷代皇帝無一不以刀劍彰顯他們至高無上的皇權。從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遺甲」起兵於白山黑水,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息戰亂、大閱秋獮、完善了武備制度,都是崇威尚武的體現。乾隆皇帝更是以十全武功奠定了自已一生的基業,他時常命清宮內務府造辦處製造精良武器裝備,作為永藏,告誡後人不忘祖制,崇尚武備。

在故宮博物院的眾多藏品中,清代宮廷武備文物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清代皇宮大內製造、收藏了大批兵器,它們中大部分是清代皇帝的御用品,亦有皇室成員、侍衛親兵和八旗軍兵之物,品質上乘。這些文物包括了盔甲、盾牌類的防護裝具;馬鞍、馬鞭等騎乘裝具;弓弩、箭支一類的遠射兵器;刀劍、匕首之類的護體兵器等,形成頗具特色的皇家兵器系列。它們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集當時全國冷兵器與火器之精華,集傳統工藝和新型技術於一身,反映出強烈的時代特徵和歷史風範。

八旗盔甲

此次展覽將清宮武備文物依據其功能,分為「禮遇天地」「神鋒握勝」「寶冶凝濤」三個單元,展示禮儀中的武備、戰爭中的武備、藝術中的武備,再現金戈鐵馬的歷史氣象。

不僅如此,一些精美的馬鞍飾件、廓爾喀彎刀、俄羅斯劍、琉球國太刀以及清宮製作、收藏的匕首等展品,都會在展覽中首次亮相。「亮劍」首出鞘,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這些寶鋒利刃的造型和工藝,遙想古代疆場上的鼓角爭鳴。

乾隆貼身之物「小神鋒」

在清代吉禮祭祀以及軍禮閱兵、狩獵所用的武備中,「小神鋒」無疑最有代表性。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欽定吉禮隨侍佩刀,名曰「神鋒」。雖名為刀,但其造型完全按照劍的風格製作,乾隆皇帝特意說明製作時「不要刀尖子要劍尖子」。而「神鋒刀」與「神鋒劍」的稱呼在清代檔案中也經常交替出現,顯然其區別並不明顯。然而,這把清代用於最高等級祭祀的佩刀,目前卻保存在法國軍事博物館中。

同年,乾隆皇帝還下旨命內務府造辦處打造了兩把「小神鋒」,其造型完全仿照吉禮隨侍所用「神鋒」製作,只是在刀身長度和寶石的鑲嵌上略有區別。

乾隆皇帝對這兩把「小神鋒」十分重視,製造過程中命專人監看,從繪製紙樣到製作木樣,從刀鞘到刀刃再到刀柄,所有細節乾隆本人都提出了要求。最終,歷時一年多,兩把「小神鋒」製作完成。一把柄上鑲珊瑚、青金、松石,一把鑲珍珠、紅藍寶石。

有文獻記載:「御前有刀曰小神鋒,長二尺余,與神槍皆置御座旁。每駕出,則以侍衛一人負之而行。」「小神鋒」屬乾隆皇帝的貼身之物,平時放置於寶座旁,出行則由侍衛背負。無論是「神鋒」還是「小神鋒」,它們均仿照金川地區的藏刀風格製造。

兩把「小神鋒」目前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中,此次展覽展出的這把鑲珊瑚、青金、松石的「小神鋒」,從使用程度上來看更為常用。

「太阿」腰刀曾被偷工減料

乾隆皇帝的「天地人」系列刀劍,是乾隆十三年始至乾隆六十年止由內務府造辦處打造的30把寶劍、90餘把腰刀的總稱,因其每把刀劍帶有「天」「地」「人」的編號而得名。一直以來,這些乾隆御用刀劍都是眾多武備、收藏愛好者關注的焦點,一件清乾隆御製金桃皮鞘「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曾拍出4830萬元的天價。

此次展覽中將展出12把「天地人」腰刀、寶劍,其中有10把刀劍均為首次參展。為了更好地讓觀眾理解這些刀劍的歷史背景,展覽還特意安排了從未展出過的乾隆御用刀箱,這些刻有製作年份、刀劍名稱的楠木箱是研究「天地人」刀劍的重要資料。

太阿腰刀

在這些「天地人」刀劍中,有一把獨一無二的黑漆鞘「太阿」腰刀,刀鞘是用牛角做成的,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它的刀背比尋常腰刀要厚,這把腰刀背後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乾隆十四年五月,乾隆皇帝詢問內務府造辦處能否做一把牛角啇絲鞘腰刀。造辦處經過幾次修改後,於六月將「鑲嵌鑿龍什件漢文式啇絲刀鞘紙樣一張」呈上,乾隆皇帝准許製作,並將歐冶子所鑄名劍「太阿」之名賜予此刀。然而刀刃做成後,乾隆皇帝卻很是不悅,直言「太阿刀造得甚屬平常,系何人監造令其賠補」。

後經人查實,太阿刀理應用純鋼打造,但製作時卻以五斤四兩鐵、五斤四兩鋼混合使用,且監造人員漫不經心,致使刀刃硬度不合格。為此,乾隆皇帝下令將相關人等罰俸三個月。同時,命人重新用精鋼打造刀身,所用材料之費用皆由罰俸之人賠補。一個月後,賠補的太阿刀打造完成。或許是用料過足的緣故,這次刀背打造得過厚以致無法入鞘,因此不得不向乾隆皇帝請示,能否「將原牛角啇絲鞘膛往大里收拾」。獲准後,這把地字一號「太阿」腰刀才算製作完成。大概正因如此,其刀鞘上下兩端被刀身撐得均已嚴重開裂。經文物專家的精心修復,「太阿」腰刀才得以完美地呈現。

遏必隆刀,祖傳刀取孫兒命

作為清宮武備的亮點,遏必隆腰刀因其自身的故事性被人熟知。康熙初年,遏必隆與鰲拜、索尼、蘇克薩哈同為四大輔政大臣,後被冊封一等公加太師銜,風光無限。遏必隆寶刀因人而得名,充滿了傳奇色彩。康熙十二年,遏必隆死後,其刀被收入宮中。

直到乾隆時期,被貯藏七十餘年的遏必隆刀以「尚方寶劍」的身份再次問世。是時,朝廷與金川土司爆發了第一次戰爭,被乾隆皇帝推崇至極的遏必隆之孫——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訥親,以統帥身份奔赴戰場,但他卻因貽誤戰機兵敗,被定以「誤國之罪」。乾隆皇帝派大學士傅恆取而代之,並賜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為警示眾將,乾隆帝命傅恆用此刀將訥親正法。以祖傳之刀取孫兒之命,乾隆皇帝的果敢剛毅以及取勝的決心,足以震懾三軍。其結果如史載:「眾皆悚懼,每遇戰伐,無不致命疆場,罔敢懷苟安之念也。」最終,乾隆皇帝以此刀立威,取得了金川之戰的勝利。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咸豐皇帝授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去往前線,亦賜遏必隆刀,具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希望他能用這把刀像傅恆在金川之戰中一樣,扭轉戰局,「神鋒握勝」。但事與願違,賽尚阿出師後不久就因統帥不力被革職問罪。

遏必隆刀木質刀鞘,外蒙綠鯊魚皮,在此刀把上系一咸豐年制象牙牌,一面鐫:「遏必隆玲瓏刀一,乾隆十三年賜經略大學士公傅恆平定金川用過」;另一面刻「咸豐」印一方,並「神鋒握勝」四字。

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獻給乾隆皇帝的腰刀,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見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17萬部眾踏上重返祖國的征途,臨走前渥巴錫燒掉自己的宮殿,表達了破釜沉舟的決心。長途萬里,歷經艱險,最終只有不到一半人歸來。乾隆皇帝聽聞,為之震撼,在避暑山莊接見了渥巴錫,寫下多篇御製詩文,將這一壯舉稱為「不可不記之事」。渥巴錫亦將祖傳腰刀等進獻給乾隆皇帝。時光荏苒,距離土爾扈特部的回歸已經251年了,如今,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這把見證民族團結的渥巴錫腰刀。

「水斷蛟龍薄析兕,光連星鬥氣如虹。」是乾隆皇帝對廓爾喀進貢之刀的評價。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兩場戰役的對象均是廓爾喀。廓爾喀在今天的尼泊爾一帶,清代又稱巴勒布,雍正年間入貢清廷,後中斷。乾隆五十八年正月,乾隆皇帝冊封拉納特巴都爾為廓爾喀國王,規定五年一貢,從此雙方關係密切,友好往來。從乾隆五十四年開始,廓爾喀共向清朝進貢八次,直至光緒三十二年。在廓爾喀的貢品中,包括了珊瑚、象牙、香料,刀劍、火槍等。此次展出6把廓爾喀刀,包括腰刀、左插刀、雲頭刀、手叉刀在內所有清宮收藏的廓爾喀刀型都將集體亮相。

御用弓展出,康熙臂力驚人

《國語》有雲:「春以蒐振旅,秋以獮治兵。」也就是說,古代春天用春獵的名義來訓練軍隊,秋天以秋獵的名義來操練軍隊,既是借狩獵以演武,又是向天下展示武力。入關後,清初諸帝繼續倡導騎射,力圖保持發揚尚武精神,且身體力行。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承德建木蘭圍場,四十二年(1703年)建熱河行宮。從此,木蘭圍場成了清代秋獮習武之所。康、乾祖孫二人都是馬上高手,康熙帝一生去木蘭圍場秋獮狩獵四十八次;乾隆帝亦達四十次之多。

康熙帝晚年曾自豪地說:「朕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乾隆皇帝更是將他狩獵成功後所使用的每一顆鉛彈都保存了起來,並詳細記錄了狩獵的日期、獵物的名稱、所用的火槍等信息。

這次展覽不但會展出乾隆皇帝的木彈匣,還將展出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御用弓,像木花紋樺皮康熙帝御用弓就是其中的精品。弓有等級之分,每一級弓拉開時所需要的氣力不等。據說,康熙皇帝臂力驚人,可拉開十五力之弓(需用力至少210斤),連射十三支箭。

展覽還從故宮收藏的近一萬支箭中,甄選了三十餘支造型、用途各異的箭矢。依照其功能分為吉禮、大閱、狩獵所用,按照箭的類型又分為鈚箭、骲箭、哨箭等等。其中狩獵的箭支包括射熊、射虎、射狼、射鹿、射兔、射鴨、射魚等,五花八門。更難得的是,每種箭的材質、形狀、用途都有文獻記載作為參考依據。

藏品中還有一件清同治年間銅「健銳營」合符,長14厘米。符是古代帝王調兵遣將的憑證,作為一種信物,製成後一分為二,供持有者雙方相互印證。在第一次金川之戰中,清軍面對當地人設立的「戰碉」,久攻不下,損失慘重。乾隆皇帝想到開國之初八旗子弟中不乏身手矯健,善登雲梯攻城略地之人,於是令在西山腳下仿造金川戰碉,從京城前鋒營、護軍營中挑選「佽(cì)飛之士」,組建了一支善用雲梯的「特種部隊」。戰後,乾隆皇帝令其軍組為營,正式命名「健銳營」,成為清八旗禁衛軍中一支具有特種部隊性質的精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