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護如何同城市發展相融合?北京東城最大亮點:叫停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07-25T20:19:14.443598+00:00

今日,2022北京文化論壇開幕。在圓桌論壇上,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說,東城的文化資源、文化底蘊和文化影響力,構成了全國文化中心的核心要素,「我們對歷史文化遺產最主要的態度是敬畏歷史」。

今日,2022北京文化論壇開幕。在圓桌論壇上,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說,東城的文化資源、文化底蘊和文化影響力,構成了全國文化中心的核心要素,「我們對歷史文化遺產最主要的態度是敬畏歷史」。

他表示,東城區文化保護區占全市的43%,掛牌保護院落占全市的63%,不可移動文物有356處,每一樣都承載著歷史的各種信息。 「沒有保護何以傳承? 『老城不再拆了』、『叫停』是東城區文化遺產保護最大的亮點。」孫新軍說。

他說,東城區已用了5年時間搞背街小巷整治,架空線入地、天際線治理等,把視線能及的畫蛇添足的東西去掉或隱蔽起來,儘量不干擾東城的風貌。胡同整治修舊如舊,使它的肌理、底色、氣質得以保存,老房、老樹、老鄉、老理兒不變,但現代功能卻隱含其中。

「還有,在繼承文化根脈的同時,我們不斷將文化軟實力嵌入到空間布局中。」他說,近兩年培育的「文化金三角」,將故宮、王府井、隆福寺串起來,推動資源互補聯動,實現「文化與人、空間、產業」融合共生,成為東城文化新名片。

孫新軍介紹,東城區堅持以文化城,啟動了重點文物的騰退,如社稷壇、太廟、皇史宬等完美再現。還啟動了平房院落的「申請式退租」,並進行恢復性修建,使老院回歸傳統規制和四合院格局。同時,堅持以文興業,使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商業、文化與旅遊深度跨界融合。率先成立三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支行,利用老舊廠房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和胡同里的創意工廠等。此外,堅持以文惠民,利用胡同各類騰退空間,形成了史家胡同博物館、「南陽共享際」戲劇工廠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他表示,如今,東城區人均享有文化設施面積、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均位列北京市第一。另外,還探索出老胡同共生院、小院議事廳、東城社工、小巷管家等「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讓文化成為了解鎖基層社會治理的「密碼」。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余晨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