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蔬菜大棚發源地,靠蔬菜聞名全國,如今成山東最富的村莊之一

木魚鄉村記 發佈 2022-07-29T20:00:59.033994+00:00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寓意著中國人對飲食的看重。當時的三元朱村,全村一年的收入只有 17 萬元,人均不到 100 元,村裡的家底只有兩輛破車和 10 頭牲口。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寓意著中國人對飲食的看重。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飲食文化中,以「五菜為充」為主的「中華佳蔬文化」,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下面要介紹的這座中國傳統村落,就與蔬菜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

中國蔬菜大棚發源地

談起蔬菜,就不得不提山東壽光,要說起壽光的蔬菜,就不得不提三元朱村

這座村莊不僅是壽光數一數二的蔬菜種植富裕村,更是一個對中國人菜籃子至關重要的村莊,說三元朱村改變了中國人餐桌,一點兒都不為過。

三元朱村位於山東壽光市孫家集街道,地處昌濰大平原的最南端,是我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

早在五千年前,在附近的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影響下,農聖賈思勰就是在這裡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本農學巨著——《齊民要術》。而三元朱村也繼承了祖先的農耕智慧,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模範村。

走在如今的三元朱村,已看不到多少鄉村的模樣,甚至很少見到有平房,家家戶戶都住進了二層小樓或是樓房,儼然已經社區化,融入了城市化發展的浪潮。

只有當你漫步到村外,看到一眼望不到頭的蔬菜大棚和水果種植園時,才會意識到,自己依然身處中國農村。

從貧困村到中國蔬菜第一村

早在30年前,這裡和普通的中國農村一樣,飽受貧困的困擾。

當時的三元朱村,全村一年的收入只有 17 萬元,人均不到 100 元,村裡的家底只有兩輛破車和 10 頭牲口。村里除了 5 位當教師的,其餘的沒有一人有存款。

想要改變現狀,就要在土地上做文章。1989年,三元朱村對村裡的「土溫室」進行改造,建起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

自此,一場反季節栽培蔬菜的革命拉開序幕,蔬菜大棚技術呈星火燎原之勢向全國推廣普及,一舉改變了我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局面

而當時帶領全村人「革命」的村幹部——三元朱村時任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就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締造者,後來也被人們稱為「中國蔬菜大棚之父」

三元朱村靠蔬菜發家致富,從一座默默無名的普通村莊,蛻變為山東乃至全國最富有的村莊之一,成為中國最大的蔬菜生產、研發、銷售基地,被譽為「中國蔬菜第一村」

村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不但錢袋子越來越鼓,村里還建有超市、幼兒園、敬老院,甚至還有一座創客中心。

自1989年建起第一代蔬菜大棚以來,至今已發展到第六代,從泥土夯實的原始大棚,到可調節溫度濕度的現代智能大棚。而這幾代大棚在如今的村中都還能看到,也是見證著三元朱村幾十年來的發展與變遷。

隨著每年壽光蔬菜博覽會的召開,三元朱村的農業觀光游也被帶火,每年都會吸引了大批外地遊客來此觀光採摘,三元朱村也因此評上了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如今的三元朱村,正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闊步前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