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時空」薦書​ |《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

邊疆時空 發佈 2022-07-30T14:55:31.074580+00:00

「絲綢之路」內涵廣闊,源遠流長,更因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本書作者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從專家的視野,以通俗的筆墨,為讀者提供一部絲綢之路的輕鬆閱讀文本。


作者:張國剛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2月1日

ISBN:9787108064035





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內涵廣闊,源遠流長,更因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本書作者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從專家的視野,以通俗的筆墨,為讀者提供一部絲綢之路的輕鬆閱讀文本。高屋建瓴,又觸及前沿;提供新知,又啟發思想,為現實關懷提供歷史的思考。17萬字,百數十幅圖版,是一本切近當下社會熱點的文化普及讀物。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亞歐大陸的通道,連接著歷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區。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在與異域文化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激發並形成更加燦爛的多元文明。作者深入上古、漢—唐、宋—明、晚明—清中葉各個階段的中西交往,講述「一帶一路」的歷史演進。對絲綢之路的經濟商貿、政治軍事以及文化交流功能,進行了綜合分析。在勾勒紛繁而有趣的歷史人物、事件、器物和藝術生活的同時,深入剖析文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衝突與融合。不僅喚起廢墟遺址中酣睡的文化靈性,更為在現今生活中人們普遍遇到的跨文化問題提供有益的啟示。


目 錄



序說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西域交通與文明匯集

1.說「西」道「東」話絲路

2.西域交通與文明匯集

3.絲路經貿:歷史的變遷

4.「CHINA」的故事:是瓷器還是絲綢

5.絲綢就是「硬通貨」

6.絲綢技術的西傳


第二章 絲路上的「西遊記」

1.張騫的那次旅行

2.甘英出使東羅馬

3.玄奘之前的「西遊記」

4.和氏璧與汗血馬

5.「花和尚」鳩摩羅什

6.刺客聶隱娘:哪裡學來的法術?


第三章飛天的文化意象

1.「胡人」都是什麼人

2.佛教東來三部曲

3.楊貴妃與安祿山能有什麼關係?

4.飛天:中印文化的混血兒

5.箜篌·胡笳·琵琶:漢唐絲路上的胡樂入華

6.景教與絲綢之路的那些故事


第四章 香瓷之路

1.宋元時代南海香瓷之路

2.造紙術西傳:背後的故事

3.出口轉內銷:指南針的反思

4.成吉思汗的鐵騎究竟打到了哪裡?

5.橫跨歐亞:那些著名的東方遊記

6.《馬可·波羅遊記》:從發現契丹到發現世界


第五章 何處紅毛番

1.三保太監vs航海王子

2.葡萄牙人是如何來到澳門的?

3.「佛郎機」在哪裡?

4.何處紅毛番

5.大西洋與歐羅巴

6.非我族類與華夷之別


第六章 神聖的邊界

1.神聖的邊界:想起了利瑪竇

2.徐光啟:「西學中用」的第一個版本

3.《職方外紀》所展現的世界圖像

4.國王數學家:來華耶穌會傳教士

5.康熙與羅馬教皇的交往

6.火炮:影響了明清易代

7.洋房:三巴寺與西洋樓


第七章 想像的異邦

1.《字彙》與「初民語言

2.《趙氏孤兒》與歐洲道德訴求

3.法蘭西夢幻:中國模式,還是英國模式?

4.英國媒體看中國:黨派鬥爭中的他山之石

5.虛幻與直實:從魯濱遜到安森

6.馮秉正《中國通中》,法文版《綱鑑易知錄》

7.政治無意識:西方解讀中國歷史


第八章 絲路商品與歐人新生活

1.中國商品與歐洲的「中國趣味」

2.茶葉與英國茶會

3.絲綢貿易與技術傳播

4.瓷器貿易與技術交流

5.外銷瓷:「海上絲路」的一抹晚霞


第九章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

1.從認同到識異

2.歐洲「他者」的敘事模式

3.中國人的性格

4.時代的變奏

5.反觀諸己的鏡像


後記


在線試讀


西方在哪裡?


國人的觀念中,「西」是一個特別具有異國情調的概念。「西方」不僅是一個方位名詞,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周穆王西巡、唐僧西遊、成吉思汗西征、鄭和下西洋、蔣夢麟的《西潮》、西學東漸的「西」,都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地理文化概念。

中國人對「西」的認識是漸進式的。

最早的西域僅指帕米爾高原東西兩側的中亞地區,後來逐漸包括了南亞次大陸、西亞的波斯、地中海的東羅馬帝國以及西南亞的阿拉伯,鄭和時代又涵括了非洲東海岸。明清時期接觸到歐洲人,知其比歷史上所接觸之地更靠西,則「西」的概念又擴展為歐西,並呼以「泰西」「遠西」,以示與早年之「西」的區別。古代中國史書上的「西海」可能是指波斯灣,也可能指黑海或地中海。

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頻繁出現「西洋」的地名,如「龍牙門」和「北溜」條還有「舶往西洋」的說法,「舊港」條提到「西洋人」。元代周致中《異域志》記載有「西洋國」「在西南海中」,研究者認為指的是馬八兒,位於今印度之東南海岸。

明前期繼承了元代「西洋」的說法,範圍大體指今南海和印度洋地區。萬曆年間張燮《東西洋考》卷五就說:「汶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該書把交趾、占城、暹羅、加留吧、柬埔寨、舊港、馬六甲、亞齊、柔佛、文郎馬神、地悶等國列為西洋列國,將呂宋、蘇祿、貓里務、美洛居、汶萊、雞籠、淡水作為東洋列國。從今天的地理看,這些地方大都在東南亞地區,分類有些混亂。

晚明盛清時期,「西洋」已特指歐洲,各類歐洲事物都被冠以「西洋」之名,這樣的概念延續到近代。

總之,我們討論的「西方」隨著歷史步伐的演進而轉移,大致在漢唐時代,「西」就是「西域」,大體在中亞西亞南亞地區,宋元及明中葉以前,「西」偏向「西洋」,主要是南海地區略及非洲東海岸,晚明盛清時期指「西」的重點是「泰西」即歐洲地區。近代以來「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內涵加重並且比較明顯地定格為歐美文化。

「西域」「西洋」「泰西」——歷史上中國人觀念中的「西」有什麼樣的共同特徵呢?


作者簡介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等。曾作為德國洪堡學者、漢堡大學研究員和特里爾大學教授,在歐洲工作多年。多次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成果(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2009)等多個獎項。主要著述有《唐代藩鎮研究》《唐代政治制度論集》《中西文化關係史》《文明的對話:中西文化交流史論》《佛學與隋唐社會》《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獲2016年中國好書獎)等。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來源:根據中國版本圖書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公開信息整理

責編:李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