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小傳|唐宋八大家中的「小透明」

大思想家在這兒 發佈 2022-08-01T21:48:57.582989+00:00

在良好家風文范濡染下,曾鞏「十六七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於是銳意欲與之並」,是個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他們中有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

有與韓愈,劉禹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都有過並稱的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柳柳州」的柳宗元;

有被列寧譽為「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在政治、思想、文學領域皆有突出成就的王安石;

有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的領袖人物歐陽修;

有《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而後名揚天下的「蘇老泉」蘇洵;

有幾乎一舉手、一投足、一言語都超凡脫俗,吸引擁躉無數的蘇軾;

有與其父、兄並稱為「三蘇」,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史論,官至門下侍郎(副宰相)的蘇轍。

在群英薈萃的「唐宋八大家」中,還有這麼一個看似文不華貴、官運不濟的「小透明」,最沒有存在感的大師——曾鞏,那麼他是憑藉什麼與其他七位比肩、並被稱為「唐宋八大家」的呢?他還有哪些故事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曾鞏

一、歐陽修最喜歡的學生

曾鞏出生於書宦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為官正直,且素有文名。在良好家風文范濡染下,曾鞏「十六七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於是銳意欲與之並」(《學舍記》),是個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20歲時,曾鞏進入京城太學學習,為表政見,他給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寫了一篇《時務策》,頗得賞識,自此成為歐陽修的門生。

歐陽修

歐陽修很喜歡這個弟子,從不吝於誇獎自己的愛徒,在《送楊辟秀才》一詩中,他說「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這幾句寫出了曾鞏給歐陽修留下的最初印象,就像那個在一群鳥當中的雄鷹一樣;曾鞏在《上歐陽學士第二書》中提到,歐陽修經常說他「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我的桃李百千個,我就只愛他一個。

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曾鞏才學雖高,科考之路卻不順遂。18歲和22歲參加的科考都落第,第一次是和哥哥,第二次是和弟弟。這時有人寫了一首詩挖苦嘲諷:「三年一度舉場開,落煞曾家兩秀才。有似簾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面對嘲諷,曾鞏沒有放棄,也不曾懈怠,而是繼續俯身苦讀。然而世事難料,先是自己連年身染重病,幾乎喪命,接著父親、哥哥又先後離世。面對陷入窘困的家庭,曾鞏用一個文人的柔弱之軀扛起家庭重擔,撫育9個妹妹和4個弟弟。他不僅為一家人的生計考慮,更關注弟弟妹妹們讀書「可以進於道者,學之有不至」(《學舍記》)。因而,曾鞏既要在鄉野種田,又要自己讀書,還得教讀弟弟妹妹們。

曾鞏

25歲到38歲是曾鞏一生中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在《讀書》一詩中,曾鞏深情地回憶了那段艱辛歲月:「荏苒歲雲幾,家事已獨當。經營食眾口,四方走遑遑。」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鄉間勞作是陶淵明喜歡的生活,且不論農田種得好不好;孟浩然擅長寫田園詩,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他的《過故人莊》被譽為「唐代最美的田園詩」,對于田園生活孟浩然應該也是很喜歡的。相比較陶淵明和孟浩然,曾鞏的躬耕田野多少有些無奈。

苦盡甘來,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主持科試,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科舉龍虎榜,光耀照耀整個大宋,考出了八位文壇大家,九位宰相。這一年,時年39歲的曾鞏偕其弟輩及妹夫一門六人應試,同時及第。

說到這年龍虎榜,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歐陽修身為主考官看到一篇很精彩的文章,以為是曾鞏所寫,為避嫌,就把這篇文章圈為第二。事後得知,此篇為蘇軾所做。這件事除了告訴我們蘇軾的文章不亞於曾鞏外,還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歐陽修很看好曾鞏這個門生。

後因歐陽修舉薦,曾鞏被授予館閣校勘一職,從此開啟為官生涯。

蘇軾

三、文字不凡卻難「刷屏」

曾鞏走的路比較平穩,館閣校勘的官職一任就是八年。館職期間,曾鞏寫下了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一系列序文,並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他以文字打拼出了不凡地位。

曾鞏的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北宋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後來任地方官員長達12年,他雖然沒有登上政治大舞台,卻踏踏實實為百姓謀福祉。

曾鞏雕像

有人嫉妒曾鞏,說他文章一般。王安石提筆反擊,「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蘇軾寫詩稱讚曾鞏,「醉翁門下士,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秦觀評價曾鞏寫文章妙絕古今。

這是同時代的大家對曾鞏的評價,那麼後世評價又如何呢?

曾鞏專注於儒學,他純正的儒學思想讓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極力推崇,朱熹說:「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朱熹還說:「公之文高矣,自孟、韓以來,作者之盛未有至於斯」。

曾鞏《局事帖》局部

清初,被譽為"天下清官第一"的張伯行編《唐宋八大家文鈔》,選錄他的文章128篇,幾乎等同於其他宋代五大家選文的總和。

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評價他:遠比蘇洵、蘇轍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

既然有如此高的評價,為什麼曾鞏的存在感極低呢?

首先,曾鞏只鍾情儒學,文章之內對佛教、道教完全排斥。此外,他的文字看似既無典故可考,了無生趣,也無辭藻潤色,詞句韻腳也不鮮明,讀來並不朗朗上口,也就不太適合廣為流傳,令婦孺皆知的詩文也就極少。但實際上,曾鞏的文章有層層縝密的邏輯和深入淺出的思想性,足以垂範後世。

結 語

曾鞏,一個你熟悉卻又陌生的唐宋八大家。作為文壇宗師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一生追隨著老師,投身於轟轟烈烈的詩文革新運動,反對以西崑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文章要有用於當世。他的文章,平實、質樸、含蓄、典雅。他的公文《越州趙公救災記》成為後世官方文件的範文樣式。曾鞏一直視自己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在為人、治學、從政方面,他一生都在踐行著儒家的抱負和理想,他的一生,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一生。

(部分內容來源:金台資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