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就有「馬克杯」了?鄭州博物館的這些文物穿越了?

大河網 發佈 2022-08-02T09:33:12.528547+00:00

鄭州博物館陳列的灰陶杯,實際上是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形似今日的馬克杯。鄭州博物館陳列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石磨棒,形似今日的滑板車。鄭州博物館內陳列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雙孔石鏟,形似手機殼。□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劉瑞朝黃婷文圖我們常說,進入一座博物館,踏上一次時空穿越之旅。

鄭州博物館陳列的灰陶杯,實際上是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形似今日的馬克杯。

鄭州博物館陳列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石磨棒,形似今日的滑板車。

鄭州博物館內陳列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雙孔石鏟,形似手機殼。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劉瑞朝黃婷文圖

我們常說,進入一座博物館,踏上一次時空穿越之旅。當你徜徉在鄭州博物館「創世王都」展廳內,會猝然遇到一些仿若穿越時空的器物。

七千年前的「滑板車」,五千年前的「連間套房」,四千年前的「馬克杯」,兩千多年前的「小電風扇」……實際上,這些看似穿越而來的器物,是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發展的線索,也是解讀史前和先秦時期鄭州農耕文化嬗變的片段。

「大河帶你玩轉科普」第二期,大河報·豫視頻與鄭州博物館一起,走進「創世王都」,了解鄭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博物館裡有「滑板車」?

是給穀物脫殼碎粒的工具

有句古話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實際上,史前時期的鄭州,並不是文明的荒漠,更沒有長夜的空洞。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中原地區的農業文明在嵩山東麓逐漸形成,發展,融合,繼而擴散。

在新鄭裴李崗遺址展區,有這麼一輛沒有扶手的表面平整的「滑板車」和擀麵杖,不少孩子隔著玻璃玩味著這輛至少七千年前的「玩具」。

鄭州博物館講解員海威婷說,這可不是玩具。這是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當時,農業生產達到一定水平,已經開始豢養家畜,有較為進步的石器磨製工藝。

和舊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相比,外表看起來更為平整和光滑的磨製石器大量出現。而石磨盤和石磨棒,細看質地是比較粗糙的,是用來給穀物脫殼碎粒的。

從耕作用的石鏟,到收割用的石鐮,再到粗加工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農業生產有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同工具也貫穿了農業生產全過程。

大河村五千年前就有連間套房了?

是先民改進居住條件的見證

很多人比較好奇,想了解五千年前的先民們,當時住的是什麼房子。但是,當走到大河村遺址展區時,還是有遊客發出驚呼,遺址中保留的建築基址,不就是現在常見的套間嗎?這是穿越了嗎?

要想了解這種建築,首先還是要從裴李崗文化時期說起。當時的鄭州先民,已經開始定居生活。當時,他們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呢?

他們給自己建造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新鄭唐戶遺址中,就有這種樣式房屋的遺存。當時的人們,從地面向下深挖一個坑洞,地上搭建木棍成庵形,外面搭上茅草,這就是半地穴式房屋了。

海威婷說,半地穴式房屋,優缺點都十分明顯。優點是可抵禦野獸的侵襲,缺點是,一旦下雨,就容易形成積水,環境也陰暗潮濕。

所以,到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河村的先民們就採用「木骨整塑法」建造了房屋。如今,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內還陳列著這個「天下第一房」,保留了完整的平面布局,北牆面還有1米多高的牆體。

這是連間套房建築。房屋東西並列成排,彼此相連,共牆而建,各有房門。海威婷說,從複雜的多座連為一體的房屋結構看,房舍應以家族為單元。房屋大小不等,也反映出那時已存在一定的等級關係。

雙攝模型機「亂入」展櫃?

農業生產工具石鏟讓人誤會

仰韶文化時期,鄭州大河村遺址是典型代表。在大河村遺址展區,還有一件類似於烙餅工具的器物。

「這就像現在有些地方還在用的烙餅的鏊子。」海威婷說,它的準確名字叫做灰陶鏊,在當時便是大河村先民們攤餅時用的。該器物表面平整、光滑,而底部有足,懸空而立,下燒火而上攤餅,近似於現在的烙餅鏊子了。

大河村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和彩陶片。陶器上有多種紋路,幾何紋,花鳥蟲魚等自然紋,還有日月星辰的紋路。根據推測,這個時期的先民,已經開始觀測天象,並嘗試指導農業生產。

不過,在一眾仰韶文化時期的文物中,一件類似於雙攝模型機的文物,讓一些小朋友生出疑問,怎麼把手機殼擺在了文物展櫃中。

海威婷說,其實它的名字叫雙孔石鏟。石鏟被用作農業生產,這在仰韶時代出土文物中較為多見,只不過因為其色澤、雙孔、平滑,而被很多人誤以為是手機殼。

四千年前就有「馬克杯」了?

它出土於鄭州須水鎮

雙孔石鏟,雖然乍一看像手機殼,但仔細一看,還是會看出石鏟的形態。不過,鄭州博物館龍山時期的兩件並排展覽的文物,卻讓很多人堅信,一定是工作人員弄錯了,將平時喝水用的杯子,誤放進了展櫃裡面。

走近一看,這兩件「杯具」,無論是從形態上,把手上,還是做工上,都和今天的「馬克杯」高度相似。這真的是穿越了嗎?

其實,這是龍山文化灰陶杯,為新石器時代的陶瓷器。其中一件為條紋灰陶杯,杯為直口,圓唇,深腹,直壁,杯下部略收束,圓足。杯腹部有一條帶形鋬,腹部飾豎條紋,簡略大方。

這件文物是在鄭州馬莊遺址出土的,位於鄭州西郊中原區須水鎮馬莊村東北1.5公里處,北臨須水河,隔河與白砦遺址相望。馬莊遺址是河南龍山文化中期偏晚的遺存,一些主要文物的嬗變過程,有著明顯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東周時期的青銅「小電風扇」?

實則是古代的車馬器

從石器時代,逐漸過渡到青銅時代,再逐漸發展到鐵器時代。生產生活工具技藝的進步,推動著文明的進程。

鄭州博物館創世王都展廳內,陳列著一件東周時期的「小電風扇」。鈴球為圓形鈴腔,正面中間一孔,向外呈輻射狀等距分布八個三角形鏤孔。整體分為鈴球、鈴頸和銎座三部分。而底座上窄下寬,呈台狀,也是中空結構。

海威婷說,這是鏤空銅鑾鈴,實際上是古代的一件車馬器。鑾鈴是安置於車衡之上的一種響鈴。以安置於軛首上者為常見。《韓詩》記載,「鸞在衡,和在軾前,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由此可見,鑾鈴是馬車的裝飾器,主要作用是使馬車跑起來能發出動人悅耳的聲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