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任務,32萬志願軍緊急南下,紀律第一條:被俘絕不能說中國話

青史佐酒 發佈 2022-08-02T19:50:02.067685+00:00

之所以選擇在這一天完成撤軍,是因為同樣是在1950年的10月25日,志願軍正式打響第一次戰役,自此揭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1958年10月25日,是最後一批志願軍從朝鮮啟程,回到祖國的日子。


之所以選擇在這一天完成撤軍,是因為同樣是在1950年的10月25日,志願軍正式打響第一次戰役,自此揭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整整8年,不差1天。從臨危受命到凱旋而歸,240多萬志願軍同仇敵愾,保家衛國,近20萬烈士永遠長眠在了異國的土地上。

毛主席曾說:


「為什麼我們的軍隊要叫中國人民志願軍?因為不是中國在和美國打仗,而是中國人民志願支援朝鮮,這是一場人民戰爭。」


因為存在的特殊性,一旦韓戰結束,「志願軍」這個滿載著榮譽的番號也將成為歷史,永遠封存在軍史之上。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僅僅在幾年之後,被封存的番號就再一次被啟用。


同樣是臨危受命,同樣是出國作戰,甚至同樣是長達8年的生死抗戰。但不同的是,這一次的任務被定義為「絕密」。戰場紀律第一條:


「任何戰士不允許暴露自己的身份、國籍,如果被俘絕對不能開口說中國話。」


一、十萬火急的求援

1965年春,越南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國防部長武元甲受胡志明的委託,率領代表團匆匆抵達北京,他們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搬救兵。


50年代中期,越軍取得了抗法戰爭的最終勝利,結束了長達10年的被殖民統治。然而好景不長,前腳剛趕走了豺狼,後腳就迎來了胃口更大的虎豹。為了接手法國在東南亞的利益成果,美軍迫不及待地介入了越南戰場。

他們的手段和幾年前在朝鮮半島時用的如出一轍:扶持南越傀儡政權,打擊意識形態與其對立的北越,千方百計阻止越南統一。


一個朝鮮,一個越南,就是美軍經略亞洲的兩步大棋。一北一南,正好將新生的中國夾在中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當年在朝鮮戰場吃了大虧,如今美軍的態度也更加明確:只許勝不許敗,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這場戰爭。


60年代初期,美軍首先發起了所謂的「特種戰爭」,出槍、出錢、出顧問,然後由南越出人,讓越南人去打越南人。這種模式非常符合美軍「戰爭邊緣策略」的一貫風格,就是讓事情發展到戰爭的邊緣,卻又不捲入戰爭。說白了,就是自己不打,看別人打,然後坐收漁翁之利。


但這種「戰爭邊緣策略」又是極難把控的,韓戰時美軍就是一開始低估了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一路潰敗,差一點被直接趕下海去,最後還是靠著仁川登陸才奪回了戰場主動權。這次越南戰爭,美軍又一次輕敵。北越人民謀求祖國統一,士氣高昂,幾次交鋒下來就打得美軍的「特種戰爭」幾乎徹底破產。


為了挽回頹勢,美軍只好悍然發動了「北部灣事件」,藉口己方軍艦在北部灣沿海遭到北越海軍攻擊,隨即派出大批飛機開始轟炸越南北部。幾個月後,美軍更是徹底撕破偽裝,派遣3500多名海軍陸戰隊在峴港登陸,直接介入戰爭。


面對著美軍的「南打北炸」,胡志明雖然積極動員越南人民不斷抗爭,堅持「保衛北方,解放南方,統一祖國」的抗美救國鬥爭,但他同樣明白,以北越當時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只能抵抗一時,要謀求全面勝利只是一句空話。


作為越南的一代偉人,胡志明人生中的相當一部時光都留在了中國。他曾赴廣州參加革命,後來又加入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當中,和周恩來、葉劍英等人都是至交好友。對於胡志明自己來說,中國是他投身革命事業中的良師益友,也是唯一能在越南人民遭遇困境時伸出援手的友鄰之邦。

1950年1月,為了抗擊法軍的殖民侵略,60歲的胡志明就曾在山林中赤足穿行17天,越過法軍的重重封鎖線,進入廣西境內,並在中方的接應下順利抵達北京,向毛主席請求援助。


面對遠道而來的胡志明,毛主席充分展現了大國擔當,爽快答應援越抗法,並制定兩大方略:


(一)讓越軍主力2萬人進入雲南和廣西兩省境內,由中方提供軍備和給養物資,並幫助越軍整編訓練,組建為更加正規化的部隊。


(二)派遣40多名師、團級軍官和機要人員組成的中國援越軍事顧問團前往越南,幫助和指導越軍的抗法鬥爭。(由第二、三、四野戰軍各抽調一個師的全套幹部參加赴越軍事顧問團。)


在援越顧問團團長的人選上,毛主席聽取了粟裕的推薦,選擇了原第3野戰軍第10兵團政委,正在北京接受外交培訓,準備出任駐英國大使的韋國清。後來為了更好幫助越軍指揮作戰,毛主席更是直接讓時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的陳賡再次率領代表團入越。

在陳賡和韋國清的指揮下,越軍很快脫胎換骨,接連在邊界戰役、奠邊府戰役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當時駐越的法軍最高長官在得到邊界戰役的敗報和中方顧問團參戰的消息後,甚至無奈地驚呼到:


「上帝啊!陳賡插手指揮了,怪不得越南軍隊一夜之間變得像個軍隊了。」


正是因為有了援越抗法合作的成功前例,所以胡志明在越南戰爭打響後,再一次選擇了信任新中國,希望中方能夠再次出兵援越抗美。作為特使的黎筍在面見毛主席時,說出的一番話也飽含深意:


「我們希望中國擴大對越南的援助,並派遣志願軍入越支援。」


時隔多年,「志願軍」這個番號再一次被提及。黎筍也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越方的態度,希望新中國除了提供物資上的支援外,還要出兵,用實際武力幫助越軍贏得戰爭。


自此,一個老問題也擺在了毛主席的面前:要不要援越?以哪種方式援越?


二、絕密任務

和韓戰一樣,對於是否要出兵,我們內部的分歧非常大。


首先是贊同出兵的觀點:抗美援越本質和抗美援朝是一樣的,都是保家衛國。如果不打,那麼敵人未來就會直接將大炮架在我們的家門口,南部邊疆從此再無和平可言。總而言之一句話,這場仗如果現在不打,那麼就是留給子孫後代去打。


而反對出兵的觀點:打仗說到底打的就是經濟,抗美援朝是建國後第一年打響的,當時百廢待興,還可以說打完了再建設。但現在已經60年代中期,國家建設正是穩中有進,容不得半點馬虎的關鍵時刻,很多行業領域剛有起色,這個時候如果再捲入戰爭,10多年的經濟建設成果可能都要賠進去。


抗美援越事關國運,不能不打,也不能硬打。如果像韓戰一樣直接參戰,那麼犧牲太大,且會面臨同美軍正面開戰的風險,這是當時處於經濟發展起步時期的新中國所應該盡力去避免的。


在最後拍板決策的時候,毛主席卻別出心裁,把兩種意見各取一半,提出了一種新思路:部隊必須要派,但只能進行隱蔽戰爭。通俗來說,這種模式就是讓北越部隊進行正面抵抗,而解放軍偽裝成越軍,負責後方的軍事防禦和戰略、戰術、物資的支持。


這樣做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能夠避免解放軍正面參戰,從而導致越南戰爭的規模繼續擴大,甚至到最後無法收場。而且有了解放軍保障後方,那麼沒有了後顧之憂的越軍,憑藉地利人和的優勢同美軍進行纏鬥,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毛主席大筆一揮,在越南的地圖上畫了一條線。如果我們對韓戰的底線是「三八線」,那麼對越南戰爭的底線就是這條「北緯十七度線」。一旦美軍越過這條線,那麼解放軍也沒必要藏著掖著了,抗美援朝怎麼打,抗美援越就怎麼打。不讓美軍侵略者進入北越,不讓新中國的臥榻之側出現一隻吃人的惡虎,正是兵出南境的歷史使命。


4月18日,總參謀部正式下達「抗美援越」的備戰命令,各部隊秘密南下,集結南部邊境整軍備戰。因為作戰任務被定義為「絕密」,所以大部分戰士的家屬都不知道他們要去哪裡,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送親人出征。那個年代,老百姓對於國家的忠誠是最純粹的。


友誼關,也曾稱為「鎮南關」「睦南關」,建於明朝,已經有600餘年歷史。關樓4層,高約20米。關樓上方,是陳毅元帥1965年書寫的「友誼關」大理石橫匾。在這個兩國關係最好的時間節點,中越人民都把「友誼關」當做世代友好、生死與共的象徵。

而友誼關,也是志願軍出兵抗美援越的第一站。友誼關周邊的幾座不大的縣城裡,到處都是部隊,可以說是「全民皆兵」。在這裡,戰士們也接到了第一個任務:


「為了避免暴露部隊的身份、國籍,所有參加部隊都要頭戴越軍的盔形帽,身穿綠色帆布軍裝,不佩戴軍銜,不佩戴領章帽徽,汽車車牌一律更換。」


戰情如火。即使還未出國,部隊就已經進入了戰時狀態,緊張氣氛陡然增加。有時一天拉響十幾次戰鬥警報,美軍飛機經常擦邊騷擾,攻擊波不斷在雷達螢光屏上出現,我軍的飛機也堅持在邊界一側巡邏,戰鬥一觸即發。


1965年6月9日,志願軍工程隊第二支隊在第23軍副政委曾旭清少將的率領下作為第一批參戰部隊入越,這也宣告著抗美援越序幕的正式拉開。

作為全軍「先鋒官」的曾旭清,24歲參加紅軍,走過長征,參與指揮大小戰鬥不下百場。建國後,他曾奉命抗美援朝,後又擔任工程兵特種工程指揮部副司令,率10萬大軍奮戰在戈壁灘上,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卓越功勳。


作為一位文武雙全的虎將,曾旭清的老部隊23軍更是不得了。這支第三野戰軍的王牌部隊,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新四軍第2支隊,抗日戰爭中的英雄部隊。後來的渡江戰役,23軍在長江炮擊英艦紫石英號,打響解放軍對外戰爭的第一槍,名揚世界。之後又接連在50年代參加抗美援朝,60年代末珍寶島抗擊蘇軍。連著打遍日英美蘇,全軍之中的獨一份。


讓23軍走出來的曾旭清去打抗美援越的頭彩,這就是一種強硬的態度,不管敵人是誰,只要膽敢威脅中國的領土安全,就讓他有來無回。


抗美援越,就是保家衛國,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大練兵」。自曾旭清率領志願軍工程隊出境後,接著便是通信工程大隊、掃雷工作大隊、船運大隊、地空飛彈專家小組等參戰,這裡面有很多新式兵種都是頭一次參加實戰。


不過雖然後勤部隊身負重任,但這次抗美援越的主角還要數大名鼎鼎的高炮部隊。如果說別的部隊是去越北穩固後方的,那麼高炮部隊就是專門去打美軍的。

當年在朝鮮戰場,志願軍高射炮兵與殲擊航空兵協同作戰,擊毀敵機2335架,擊傷敵機7527架,戰績彪炳,一度打得美空軍聞風喪膽。這次轉戰越南,不是冤家不聚頭,高炮部隊精銳盡出,共派出16個高炮支隊共15萬人。


整個抗美援越戰爭期間,高炮部隊靈活機動,如同幽靈一般四處轉戰,與美機作戰558次,取得擊落美機597架、擊傷479架。後來很多人在總結越南戰爭期間美空軍的「不及格表現」時,都喜歡把原因歸咎于越北高山密林的掩護作用,卻忽視了志願軍高炮部隊「真理只存在於大炮射程之內」的強硬戰績。


這支隱藏于越北的神秘防空部隊,讓美空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在高炮63師的一次作戰行動中,曾擊落一架美戰機,飛行員跳傘後被俘。這位「飛賊」(援越時美飛行員的俗稱)當時藏匿在一人高的深草叢內,被發現後動作非常「利索」,他把匕首放一旁、左輪手槍退出子彈放在另一邊,在附近小樹上掛著一條白色小手帕,示意投降。然後主動向俘虜他的志願軍戰士遞上一個小鐵盒,裡面裝著一隻手錶和一盎司黃金,妄想以此買路逃命。在遭到斷然拒絕後,這位飛行員又轉頭掏出了一張白綢布。


戰士們拿過白綢布一看,這是一份以中、俄、越、泰、朝等13國文字寫成的「投降書」,其中中文的大致內容如下:


「我是美國人,不會說中國話,希望你們幫我獲得食物、住所和保護,請你們領我到能給我安全和設法送我回美國的人那裡,我的國家會大大酬謝你們。」


帶著投降書上戰場的飛行員,著實讓我們的戰士們大跌眼鏡。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美軍飛行員在出發執行任務的那一刻,可能就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結局,這份投降書就是對我們防空部隊最大的敬畏。


三、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從1965年到1972年,抗美援越總共歷時8年,共有32萬部隊投入到這場戰爭之中,1440名戰士犧牲在異國的土地上,因為種種原因,營以下烈士的遺體沒能運回國,被安葬在越南22個省、市的57座中國烈士陵園。


當時對烈士的處理辦法是,在國外犧牲的戰士一律就地掩埋。匯報給國內,由國內通知家屬,寫明「因公犧牲,按規定給予辦理撫恤。」沒有更多的解釋,也不可能解釋得清。


因為考慮到國際因素,抗美援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能公開」的秘密。直到1979年11月20日,中國的報紙上才第一次出現了這樣的一段話:


「在越南抗美救國鬥爭時期,中國向越南派出的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隊總計達32萬餘人。」

這是一段塵封了15年之久的光榮歷史,很多參加過這場戰爭的戰鬥英雄,甚至都沒有和親人們講述過這段經歷。


不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越南戰爭把不可一世的美軍拖進了戰爭的泥淖,成為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耗空了千億軍費,卻最終只能灰頭土臉的撤軍回國,這是美軍在經歷韓戰後,又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敗,而打敗他們的都是中國人民志願軍。


抗美援朝和抗美援朝,是毛主席影響世界的兩步大棋。一場暗戰,一場明戰,挫敗了美軍企圖「南北夾擊」的戰略妄想,為國家守住了長久的和平。

抗美援越,沒有抗美援朝那樣的轟轟烈烈,沒有對印反擊戰的一戰功成,也沒有對越反擊戰的雷霆萬鈞。因為時代背景的特殊性,這場歷時8年的大戰,並不為一些人所熟知,那些在異國土地上保家衛國的志願軍戰士們,也沒有留下太多的輝煌和榮耀。


但中國軍人的特性就是如此,心中有國,無畏生死,無謂名利,英雄甘願無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