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小傳|兩宋學術交流的背後推手:東萊先生呂祖謙

大思想家在這兒 發佈 2022-08-03T13:23:39.663401+00:00

呂祖謙,中國宋代史學家、思想家。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淳乾間與朱熹、張栻齊名,人稱「東南三賢」,深得一時人士稱讚。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位大家的幾件軼事。呂祖謙一、「東萊先生」溯源東萊先生之名最初另有其人。

呂祖謙,中國宋代史學家、思想家。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淳乾間與朱熹、張栻齊名,人稱「東南三賢」,深得一時人士稱讚。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位大家的幾件軼事。

呂祖謙

一、「東萊先生」溯源

東萊先生之名最初另有其人。祖父呂好問為兩宋之際學者、官員,南宋初封東萊郡侯,伯祖呂本中為宋代詩人、詞人、道學家,當時學人尊稱呂本中為「東萊先生」,為與伯祖呂本中相區別,稱呂祖謙為「小東萊先生」。

後來,呂祖謙的聲望遠高於呂本中之上,「東萊先生」遂成為呂祖謙的雅號。他的個人著作中,有「東萊」之名者不乏其例,如《東萊集詩》《東萊左氏博議》。呂祖謙的弟子整理其專題文集,也定名為《東萊先生西漢財論》。《宋史》中直接表述為「東萊呂祖謙」的文字就有三處。

呂祖謙

二、 一生摯友

朱熹與呂祖謙是南宋「東南三賢」中兩位最有影響力的學者。朱熹長呂祖謙7歲,兩人之間有數次會晤:三山之會、婺州之會、寒泉之會、鵝湖之會、三衢之會,學術交流長達19年。此外,更多的是書信往來。

朱熹

在現存《晦庵集》中,《答呂伯恭》書信有百餘封,在《東萊集》中,《與朱侍講》也有六十餘封。涉及的內容很多也很廣,或談國家時政,或談眷屬家事,或談師友學問,或談學術著述,相互忠告,相互獎勸。

《與朱侍講》摘選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乃中正仁義之體,而萬物之一源,中則無不正矣。必並之曰中正。仁則無不義矣,必並言之曰仁義。亦猶元包四德而與亨利貞俱列,仁可以包四端,而與義、禮、知同稱,此所謂合之不渾,離之不散也。

《與朱侍講》

《答呂伯恭》摘選

自頃謀歸,即無暇奉問,而辱書至三四,感慰不可言。近書報及飲食衣服已不須人,尤以為喜。吾道之衰,日以益甚,天意亦不應如此之恝然也。比日庚暑,伏惟尊候益輕健。熹一出兩年,無補公私,而精神困弊,學業荒廢,既往之悔,有不可言者。自去年秋冬災傷之後,不能求去,以及今春,遂有江西之命。又俟代者,至閏月二十七日方得合符而歸。初欲乘此一走長沙,自彼取道分寧,往還甚徑。尋以女弟之訃,悲傷殊甚,誼不可以他適,遂罷前議。替後只走山南山北旬日,拜謁濂溪書堂而歸。以四月十九日至家,雖幸息肩,又苦人事紛冗,老幼病患,未能有好況。然大概已是入清涼境界中矣。

朱熹自認識呂祖謙後,就對呂祖謙不停地「敲打 」,對呂祖謙個人學術成長極有益;呂祖謙自與朱熹展開論辯後,學術成就可謂突飛猛進,並終成一代宗師。而呂祖謙給朱熹所提的許多學術問題也豐富了朱熹的學說體系,特別是在對金抗戰策略、書院教學乃至性格轉變諸方面,朱熹明顯受到了呂祖謙的影響。

呂祖謙和朱熹不僅在學術上共同精進,在其他方面也同樣相互敬重。

呂祖謙收朱熹之子朱塾為門生,並為之做媒說親;幫助朱熹建白鹿洞書院,並作《白鹿洞書院記》;當他得知朱熹在南康任上修成星灣石堤,造福百姓,雖此時妻剛病故,自己也有重病,仍抱病為之作記。

白鹿洞書院

呂祖謙病重,朱熹寄來藥品;呂祖謙突然病逝,朱熹得知噩耗悲痛萬分,在家中設靈堂,遙寄哭奠,並作《祭呂伯恭著作文》。

《祭呂伯恭著作文》

呼哀哉!天降割於斯文,何其酷耶!往歲已奪吾敬夫,今者伯恭胡為又至於 不淑耶? 道學將誰使之振,君德將誰使之復,後生將誰使之誨,斯民將誰使之福 耶? 經說將誰使之繼,事記將誰使之續耶?若我之愚,則病將孰為之箴,而過將誰為之督耶?然則伯恭之亡,曷為而不使我失聲而驚呼,號天而慟哭耶 !

之後,朱熹又專程上墳祭拜,為呂祖謙文集作序,並為其畫像寫讚詞。

三、有容乃大

呂祖謙的學術風格,是不主一家一師,廣攬博取,融會眾說,集諸家之長。呂學既會通了朱熹、陸九淵二家的心、理之學,又融取了陳亮、葉適的王霸事功之學,使各種不同學說能夠和諧地、有機地融合起來。

《東萊左氏博議》

呂祖謙為人心平氣靜,持平公允,人稱有「宰相之量」,容他人所不能容之論,忍他人所不能忍之說,團結和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四方不同學派的學人。在其時,無論是朱熹、張栻、陸九淵兄弟,還是陳亮、陳傅良、葉適等,都願意追隨呂祖謙,並心悅誠服同呂祖謙交遊,呂學是敞開胸懷、向外開放的。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六月初,在江西信州鉛山鵝湖寺,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和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在呂祖謙的主持下首次面對面地進行了十幾天的學術交流。學術規模相當大,史料記載說是「上千人」,很難想像,一個小小的鵝湖寺,如何容得下如此龐大場面?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人稱為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來所未曾有的學術盛事。

陸九淵

朱、陸二人各執己見,相互辯難,唇槍舌劍,高潮迭起,「始聽瑩於胸次,卒紛繳於談端」。在熱烈緊張的氣氛中,呂祖謙憑著自己的廣博學識、學術聲望和人格魅力,自始至終都充當著朱、陸雙方的「裁判」和調解人。他實際上是這次學術活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站在當時學術的制高點上,審視南宋學術紛爭局面,平心靜氣,「甚有虛心相聽之意」,不時從中斡旋、開解、溝通,希望朱、陸二人擯棄己見,虛心相受。這次辯論並未能和會兩家學術,但促進了交流,有人稱此次千人峰會為學術史上的第一次「華山論劍」

「鵝湖之會」

四、 家范

呂祖謙出身名門望族,祖上八代曾出過17位進士、5位宰相。呂氏先祖既是權傾朝野、清廉自守的大官僚,又多是著述等身、名重一時的宿學大儒。究其原因,正在於深厚的家學傳承和家規家訓的教化。明理躬行、清慎勤實的呂氏家風,治學修身、以才報國的呂氏傳統,既通過言傳身教,也通過家規家范的撰述來實現代際傳承。

呂祖謙

呂氏《家范》裡面有三篇特殊文章:即《官箴》《滎陽公家塾廣記》《舍人官箴》,都是講為官之道的。第一篇《官箴》,就是呂祖謙所寫。

呂祖謙作《官箴》是專門給當時即將走上仕途的弟子們開講的,並非朝廷頒行的法律,然而在事過近千年後的今天,它依然有其可借鑑之處,值得認真一讀。《官箴》有26條,都是屬於犯科違禁的條目,有極強的針對性。每條都有借鑑意義。一個封建社會的家族能做到這種程度,實屬不易。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浙江新聞)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南宋重要史學家、思想家。與朱熹、張栻齊名,被稱為「東南三賢」。

呂祖謙以關洛為宗,又吸收永嘉、永康學派的經世致用之說,旁稽載籍,自成學派,被朱熹視為「雜博」。他還力圖調和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思想矛盾。其哲學思想繼承程顥「心便是天」之說,認為心即天即神,宇宙萬物及其變化不能求於心外。然而,他也講「理之在天下,猶元氣之在萬物也」,與朱熹「天下只是一個理」相似。呂祖謙在認識和修養方法上強調「明心」,在教育上重視「育實才」,在歷史研究方面發揚了中原文獻之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