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詞 |《如果國寶會說話》:《熹平石經》破碎與重聚

輕文案 發佈 2022-08-03T18:20:59.166905+00:00

依稀的文字,飽經滄桑的殘石,分藏在全國多家博物館,雖相隔千里,卻是出自同一組石碑,它是現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經——東漢熹平石經,雙面刻字,不是一塊,而是一組,共46塊,內容為儒家7部經典,全輯20多萬字,史無前例。

依稀的文字,飽經滄桑的殘石,分藏在全國多家博物館,雖相隔千里,卻是出自同一組石碑,它是現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經——東漢熹平石經,雙面刻字,不是一塊,而是一組,共46塊,內容為儒家7部經典,全輯20多萬字,史無前例。

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刊刻了法老的詔書,古巴比倫人刻制了漢謨拉比法典,中國人在石頭上鐫刻了一套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普通人可以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儒家經典作為官方法定教科書,成為指導社會發展的倫理道德典範,官學私學規模空前,制定的教育制度模式沿用至今。

當時印刷術尚未發明,經籍傳播主要靠抄寫,時間一長難免出錯,漢靈帝熹平四年,議郎蔡邕等人奏請校訂儒家經典文字,刻一套範本立於太學,以供刊誤訂偽,此舉轟動全國,讀書人紛紛前來捶制拓片做範本,不僅校對內容亦學書寫。

熹平石經全文以當時官方正體字寫就,是漢隸成熟期的頂峰之作,在中國學術史和書法史上都堪稱鴻篇巨製。

天有不測風雲,石碑也有旦夕禍福,熹平石經刻成的第二年,便暴發了戰亂,七年後,董卓焚燒洛陽宮廟,太學荒廢,石經遭到破壞,魏初有所修補,之後便顛沛流離, 南北朝時期,高澄將石碑從洛陽遷往鄴都,結果半路上掉進水裡,運至鄴都的還不及一半,隋朝年間又從鄴運往長安,卻用作柱礎,唐貞觀時,魏徵去拯救這批石經已十不存,再以後就僅剩些拓片和零星出土的碎石殘片,如一串斷線的珍珠四佚鄉野。

可以看出,這塊熹平石經上的內容是《易經》,漢字歷經演化,有繁簡之別,有通假之異,文字是文明傳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熹平石經開創了文字校正之先河,此後,歷代都有官方刻石,宣布經文定本。

石碑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強大載體,成為梳理傳統文化的重要憑據,漢人早已用行動表明,回溯是為了接近本真,石頭冷硬,字藏深意,它召喚著歷代有心人,將殘片從各處找尋,如今我們已經收集到八千多個熹平石經文字,一片一塊,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後的重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