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融合,中國科幻電影可以創造更高的格局

科技袁人袁嵐峯 發佈 2022-08-04T11:04:35.205422+00:00

7月27日,我到北京參加科技部組織的網絡科普工作座談會,同時參會的還有我的朋友、著名科普實驗家、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博士。

最近,我意外地看了一場電影。7月27日,我到北京參加科技部組織的網絡科普工作座談會,同時參會的還有我的朋友、著名科普實驗家、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博士。

開完會的當天晚上,陳征突然來問我:要不要明天去看電影?我不由得錯愕,上一次在出差的時候被拽去看電影還是幾年前的事了,被共青團中央拉去看一個即將上映、徵求意見的片子《中國推銷員》,這次又是要搞啥?陳征告訴我,是他參與審核的一部科幻片《獨行月球》,在正式上映前向科技界人士做一個點映。其實第二天我本來應該回合肥的,但座談會前剛接到一個通知,30日要在北京參加另一個會議。這下不得不多住三天,於是乎「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而且就當看看中國科幻電影自《流浪地球》以來有什麼進展,於是就答應了,十分感謝陳征兄的邀請。

第二天下午,陳征開車接我去電影院。路上他告訴我,他還請了好幾位科技界的朋友,結果發現票不夠了。於是他只好自己不去看了,把票優先給他請來的人。我不由得發暈,不過他說他已經看過兩遍了,所以沒關係。他的工作相當於審核,在看的這兩次中他提出了不少意見。例如開頭有段月球飆車的鏡頭,他指出既然月球沒有空氣,月球車就不可能用內燃機,肯定是電動車,那麼飆車就不要放發動機轟鳴的聲音了,可以考慮電流嘶鳴的聲音。

除了這些細節之外,他說在大體上情節還是不錯的。製作者十分誠惶誠恐,生怕在科學上通不過,反而是他們這些審核表示理解。有些情節是為了讓故事能繼續下去只能這麼編,例如說月球基地雖然遭到許多隕石襲擊但生存條件居然毫髮無損,這就不用較真了,觀眾也都能理解。如果所有情節都嚴格遵循科學,那就不叫科幻片了,而叫科教片。

到了現場,果然有許多科技界的朋友都在排隊入場,包括許多素未謀面、一見如故的「老」朋友。陳征把我們送進去,自己在電影院找個地方坐著寫稿子去了——他這稿子就是我30日要參加的那個會議所需的稿子,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啊!

點映的開場十分熱鬧,製作組的代表和科技界的代表輪番發言,頭一次見到電影界和科技界這麼和諧的。對了,陳征請我觀影的這個活動就叫做「中國科普作協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專場觀影」,這恐怕是這個專委會到目前為止最成功的工作了。

電影開始以後,氣氛十分熱烈,不時發出笑聲,影片結束後還有自發的鼓掌。我在這裡就不劇透了,不過可以說,影片的內容確實當得起大家的掌聲。至少,它是一部成功的科幻喜劇電影。

有個笑話說,《流浪地球》讓大家以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春天來了,但《上海堡壘》又告訴大家這是倒春寒。近年來我也看過幾部掛著科幻之名的電影,但其中科幻元素非常弱,毋寧說是兒童電影或者社會電影,而且在社會意義上也不是多麼的發人深思,所以實在很難說是成功之作。這次的《獨行月球》應該可以打破沉悶局面,讓大家再次對科幻電影充滿期待。

片尾我看到一長串的顧問名單,包括科幻顧問、科學顧問、科學支持機構和鳴謝。陳征出現在鳴謝中,總共有五個人,其中四位我都很熟悉:張金海、曹則賢、陳征、吳寶俊。出來之後我問陳征,最前面的那位是誰?他告訴我是賈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簡而言之就是造火星車的。這讓我很欣慰,審核都找了這麼多專業人士,這部片子的誠意和質量可見一斑。科學與影視融合,大有可為!

最後來談談,這部電影能引導我們對科技產生什麼思考。

整個故事的出發點是小行星撞地球,這是一個真實的威脅。例如恐龍滅絕現在就很確定是來自6500萬年的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雖然許多民科還不信。我在節目中多次介紹過小行星防禦,例如吳偉仁院士的綜述文章(https://www.ixigua.com/7098658153742795294)。

但另外一面,許多人相信所謂天基武器「上帝之杖」,這就純屬智障了。因為太空墜物能造成多大的危害,關鍵在於質量,或者等效地說在於直徑。千米級的小行星能造成全球性災難,如導致恐龍滅絕的K-T事件。140米級的小行星可引發洲際性災難,如2019年OK小行星事件。但米級的小行星就不會造成多大後果了,它們大多產生空爆並出現火流星現象,如2021年河南省駐馬店市火流星事件。這個級別的事件頻繁發生,不值一提。如果你相信「上帝之杖」即一根棒子掉下來就能毀滅一個城市,那麼請問,這根棒子的質量會比得上一個140米直徑的金屬球嗎?你打算搬一根多重的棒子上去?

又如影片中的一個關鍵情節是在月球上逆行,追逐太陽,那麼這裡的基礎是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了,它永遠都只有一面對著地球,一個月晝和一個月夜都有14天。潮汐鎖定是怎麼回事?可以參見我不久前解讀美國科幻電影《月球隕落》的節目(https://www.ixigua.com/7098610693666308621)。關於月夜,請大家想想,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夜如何生存?為什麼它已經度過了40多次月夜月晝交替?回答是核電池加上溫度控制系統。這又可以參見我2019年解讀印度「月船二號」落月失敗的節目(https://www.ixigua.com/6738316596399309319),印度這台探測器即使成功登陸月球,壽命也只有14天即一個月晝。因為它壓根沒考慮溫度控制的事,能苟住14天、刷到存在感就算勝利——只可惜連這個都沒成功。

又如影片最後是用核武器摧毀小行星,這是最容易想到的小行星防禦的辦法。這裡有些基本問題:核武器在太空能不能爆炸?回答是可以,因為核聚變和核裂變並不需要空氣。常規炸藥在太空能不能爆炸?回答是不能,因為它們的化學反應需要空氣。核爆是不是對抗小行星的唯一辦法,或者說最高效的辦法?回答是不是。例如我的朋友、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周炳紅、李明濤等人提出了「以石擊石」、「末級擊石」等加強型動能撞擊防禦方案(https://mp.weixin.qq.com/s/q12Ono3JcjhKsxfiOxf9DQ),用太空飛行器撞擊一顆小行星,再操縱這顆小行星撞擊另一顆小行星,由此達到的偏轉小行星軌道的能力比傳統的一次撞擊可望提高一個量級。這相當於太空尺度的彈指神通,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興趣。

假如能把這些巧妙的設想用到電影中,就可以創造更高的格局了!當然,我們期待中國科幻電影的下一步,期待科學與藝術融合的下一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