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下游考古發現助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

朝陽龍城區人民檢察院 發佈 2022-08-04T12:29:33.142177+00:00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的文明史,又可細分為文明起源史、文明形成史。

長江下游地區是蘇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國史前六大考古學文化區之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至少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一直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核心所在,在「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實證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長江下游地區的考古發現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的作用。

一、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

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是目前中國境內已知年代最早的古人類遺存,出土了大量靈長類動物化石、石製品及骨製品等,將中國古人類生存的時間推前到了距今200多萬年。除了人字洞遺址外,長江下游地區還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南京湯山古人類頭骨化石(距今約35萬年),以及長興合溪洞遺址、蘇州三山島遺址等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作為人類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區,長江下游地區一系列的相關考古發現,為探討亞歐大陸人類起源、早期人類擴散及演化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二、一萬年的文化發展史

位於浙江金華的上山遺址發現於2000年,距今約1萬年,上山文化命名於2006年。上山文化遺址群發現了迄今中國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將長江中下游栽培稻的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上山文化還發現了「遠古中華第一村」,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表明當時的上山先民已開始進入較為穩定的農業定居階段。

經過二十餘年的考古實踐,上山遺址群所代表的原始農耕與定居文化,證明農業起源在我國至少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也拉開了中華萬年文化史的發展序幕。2022年5月,上山文化遺址群申遺工作正式啟動。

三、八千餘年的文明起源史

1.農業初步發展

距今約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仍以漁獵、採集經濟為主,但已開始使用骨耜等農耕工具,出現了耜耕農業及人工飼養家畜,屬於攫取經濟向種植經濟的過渡階段。此外,在這裡還發現了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中國年代最早的漆弓,玉璜、玉管等玉器,骨針、骨錐、三孔骨笛等骨製品,表明這一時期手工藝水平取得了初步的發展,精神生活也逐漸豐富。

因此說,距今8000年前後是「南稻北粟」的農業格局的重要形成期,也是探索以「南稻北粟」的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的重要起點。

而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水稻田及水井(蓄水坑)、水塘、水路等相配套的灌溉系統,則是我國首次考古發現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揭開了對稻作農業起源研究的序幕。以水稻田為代表的農業起源及發展,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社會分化產生

隨著史前社會的發展,貧富及階級分化開始明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社會分化實例之一是距今約5800年的張家港東山村遺址,其中被稱為「崧澤王」的M90,是迄今發現的崧澤文化墓葬中隨葬品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墓葬,力證了中國社會複雜化進程。

四、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成史

良渚古城作為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都邑,以三重城環的巨型城址、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及權貴階層大墓為特徵,出現了以成組玉禮器為核心的宗教信仰與禮制系統,表明良渚文化已經進入社會複雜化的高級階段,出現了區域王權,在距今約5300年率先跨入文明社會,並誕生了東亞地區最早的國家,中華文明由此正式形成。良渚古城遺址作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也於2019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現有考古成果看,長江下游地區在距今200多萬年前就已有古人類生存活動,其文明化進程奠基於距今約1萬年、起步於距今約8000年,而在距今約5300年則率先進入了國家階段。長江下游地區依靠稻作農業經濟的支撐,完整演進了「古文化—古城—古國」的發展全程。

通過近百年的考古實踐,長江下游地區考古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古人類遺存、中國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中國最早的社會分化實例、東亞地區最早的國家等諸多重大成果,在「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這考古學三大研究課題中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化進程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總結的中華文明形成歷程基本一致,而且在每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江下游地區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實施、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為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都貢獻了獨特、重要的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