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姓氏文化探源 許昌蚩姓為蚩尤後裔

許昌時刻 發佈 2022-08-04T22:33:20.547082+00:00

據《明倫彙編·氏族典》記載:「蚩氏,蚩尤氏之後也。」河南省許昌市東城區祖師街道辦事處郭集社區有700多人皆為蚩姓,占全國漢族蚩姓人口的70%以上。姓氏溯源 蚩姓起源於戰神蚩尤。

  蚩姓,中國罕見姓氏。據《明倫彙編·氏族典》記載:「蚩氏,蚩尤氏之後也。」

  蚩姓是一個單一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起源於蚩尤。河南省許昌市東城區祖師街道辦事處郭集社區有700多人皆為蚩姓,占全國漢族蚩姓人口的70%以上。蚩尤的後人因何落戶許昌?在漫長的歲月中,蚩姓一族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7月25日,記者到郭集社區進行了深入採訪。

  姓氏溯源 蚩姓起源於戰神蚩尤

  「蚩尤是上古三大人文始祖之一、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載相當豐富,其以戰神形象載入史冊。」對蚩姓頗有研究的許昌姓氏文化研究會籌委會副主任姚宗堂說。

  早在5000年以前,黃河流域生活著蚩尤一族,其部落聯盟的首領為蚩尤。《初學記》卷九引《歸藏》曰「蚩尤出自養水」。《蚩尤考》稱:「余考河南魯山有滍水,古稱汦水,今稱沙河,東北至定陵入汝,愚意此即蚩尤族棲棲至之故地。」蚩尤出自養水,居於滍水。

  「生活在中原地區的蚩尤氏族因處於中華早期文明的中心或核心區域,搶占文明開化先機,在農耕漁獵、制陶養蠶的同時,率先掌握冶金技術,並開始使用金屬工具,采沙淘金、冶銅鑄造,把生產工具和兵器製造推向新的階段,並訓練了一支有凝聚力、戰鬥力的武裝力量。」姚宗堂說。

  這時,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軒轅部落,以天下「共主」之名,命蚩尤東征空桑,蚩尤不從。空桑,傳說中的古地名,出自《山海經》,今指魯西、豫東地區,沿用至東周末期,屬於古兗州,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聖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因此,有史籍記載蚩尤為東夷部族,這也是今天山東省很多地方有蚩尤遺蹟和傳說的主要原因。

  蚩尤率九黎部落進入中原之後,炎帝部落也自西方遷徙中原,與原居住於本地區的蚩尤部落相遇並發生了衝突。經過長期的鬥爭,炎帝部落敗走,逃往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炎、黃部落聯合後與蚩尤九黎部落在涿鹿展開了一場激戰,這便是原始社會末期發生的一場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之戰」。

  姚宗堂說,蚩尤涿鹿戰敗後,其部族大部分撤離中原地區,分別徙居於冀州、山西、川黔等地,如今天的苗族、畲族、黎族、彝族、土家族等,他們皆尊蚩尤為始祖;一部分仍留居中原地區,與漢民族融合,部分後裔改為屠姓、鄒姓、闞姓等,也有人崇拜祖先,堅持以蚩為姓。

  後裔遷徙 郭集社區被譽為中原「蚩尤村」

  「涿鹿之戰」後,有一部分蚩尤後裔沿滍水(今沙河)往下游遷徙,入潁河到達許昌並定居下來,成為今許昌及周邊地區的原住民。

  許昌遠古時期稱許地、許國,秦朝置許縣,歸屬潁川郡。三國時期,許昌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曹丕廢漢立魏,因「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沿用至今。《史記·始皇本紀》載:「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潁川郡,因潁水而得名。潁水,即今天的潁河,為古代「四瀆八流」之一,其流域沙河(汦水)、汝河、澧河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中華民族之源頭。蚩姓世代定居此地,繁衍生息至今。

  「郭集社區以前叫蚩家村,後更名蚩家集,因元末蚩姓家族被異姓滅族後僅存一人,蚩家集演變為郭集村。」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蚩姓委員會會長蚩中山說。

  據郭集社區蚩姓居民介紹,在郭集稱為蚩家集時,蚩姓人與當地另一姓氏族人發生矛盾,被對方群起屠殺。蚩姓一族只有一名趙姓孕婦因回附近的娘家省親,倖免於難。後來,孕婦生下遺腹子,這個遺腹子就是現今郭集社區蚩姓人的共同祖先。

  蚩尤後裔家族墓園位於郭集社區南約300米處,舊有石人、石馬、石羊等石獸,後遭到破壞。墓園中有蚩姓現在可以證實的最高輩分者「祖奶奶墳」,以及現今蚩姓的近親之墳。祖奶奶墳堆土體積大約是其他墳的10倍左右,其主人是郭集蚩姓人共有的始祖——曾懷有蚩姓遺腹子的趙姓女子。

  郭集社區的蚩姓族人何年何月定居於此、歷經多少代已無從查證。據1933年版《許昌縣誌》記載,許昌有168姓,排在前兩位的是軒姓和蚩姓,而周王的後裔姬姓和孔、孟、顏、曾只能屈居其後,說明蚩姓族人在許昌定居已久。如今,郭集社區是漢族蚩姓人口最為集中之地,被譽為中原「蚩尤村」。

  文化傳承 修纂族譜弘揚傳統文化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蚩姓人對姓氏的認同感很強。郭集社區一些上了年紀的居民都記得,20世紀50年代以前,村中曾有蚩姓祠堂。「我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去祠堂祭祖,後來祠堂被毀了,只剩下一大一小兩通石碑。」蚩中山說。

  在社區居民蚩松章和蚩付洲的指引下,記者見到了原本保留在蚩姓祠堂的一通石碑。石碑已斷成兩截,依稀可分辨出上面記載著重修蚩姓祠堂的故事。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遺存的《重修蚩家堂》碑高146厘米、寬56厘米,厚16厘米。碑文考證辨識如下:蚩家堂位於許昌東承恩保郭集東,於清乾隆年間曾重修,清同治六年第三次重修。

  蚩家堂原名菩薩堂,「始,蚩氏創之,蚩氏修之,名為蚩家堂」,「丙寅夏月被淋雨傾圮」,同治丙寅年,即公元1866年夏天,被大雨淋毀倒塌,蚩氏意欲獨自修建,然而力量有限,商量與他人同修恐越俎代庖,但又不願坐等其廢。經查廟中碑記,乾隆中年,曾有魏榮首事重修,「而群修之議遂定仍推蚩為首事重為修理」,廟貌一新。

  碑文記載,本次為祠堂第三次重修,由清同治年間的蚩廷昭、蚩廷良、蚩廷選、蚩廷孝等人集資重修,後由蚩順江將《重修蚩家堂》石碑保存於蚩家坑內才得以保留至今,該碑搬運途中在中間部位斜向斷裂。

  20世紀50年代前,村中還保留著蚩姓族譜,可惜後來族譜被燒了。時至今日,郭集社區還有一個蚩家坑,據說是修建魏文帝廟(俗稱高廟)時取土所留。由此可以推斷,蚩姓在郭集生活至少有1000年的歷史。

  2019年,郭集蚩氏族人在蚩中山的倡導下修纂了中華蚩姓第一部家譜——《蚩氏族譜》。據統計,全國漢族蚩姓人口不足千人,郭集社區占70%以上。在修纂族譜的過程中,蚩氏族人自發組織到山東、新疆、青海等地尋親,遷往山東等地的蚩氏族人因此找到了「根」。

  「在漫長的歲月中,許昌生存下來的蚩尤後裔堅持以蚩為姓,在戰火和災難中團結一心,用勤勞和智慧贏得了尊重。許昌蚩姓人全部住在郭集社區,郭集社區有中原『蚩尤村』之稱,被譽為研究蚩尤文化的『活化石』。」蚩中山說。(來源:許昌晨報 記者 毛迎 通訊員 蘇青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