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堂堂、文武雙全、忠貞不渝,曹操為何還要殺崔琰?

瑞青的讀書筆記 發佈 2022-08-06T04:43:43.384076+00:00

古人取表字一般都是很有講究,於是我特意查了一下皀的讀音和意思,它既讀 jí 又讀 bī,當讀作 jí 時作「稻穀的香氣」講,而當讀作 bī 時則作「一粒」講。

【寫活歷史人物•漢末三國系列之崔琰】

為寫崔琰,折騰了十多天,但能搜集到的有關崔琰的史料仍然很少。

《資治通鑑》通篇中出現有關崔琰的內容也不過五六處,共計三百餘字。

《後漢書》上諸如孔融、荀彧等三國的名人都有傳記,連狂妄過頭的禰衡都有傳,卻獨獨沒有曹操和崔琰的個人傳記。曹操還無所謂,雖然沒有專傳,但在他人的傳記里幾乎都少不了他的存在。

我想沒有崔琰傳記的原因,可能因其在董卓專政之前,他還沒有怎麼做官,還沒有多大知名度的緣故 ,所以沒有被范曄列入紀傳名單,而孔融在董卓專政之前就做到了虎賁中郎將的職位。荀彧則更早,他在漢靈帝時代就已是亢父的縣令。

禰衡雖然小孔融二十歲,出道也晚,他之所以能入選,我想也許是范曄想把他作為另類文化人的一個代表,把他特意放到了文苑列傳中的最後一個。

還好,《三國志》上總算有崔琰的傳記,雖然沒有生卒記錄,但大致可以推算出來。只是內容很簡潔,是由幾段零散的故事拼湊而成,缺乏一定的連貫性。但它已是目前存在的最權威的一個史料了。

既然選擇和發揮的餘地非常有限,為何還要新瓶裝舊酒似的再捋一遍呢?

一句話,那是因為崔琰的正直。

太多的歷史人物都不乏政治的智慧,但基本缺乏政治的正直,包括伊尹、管仲、周公、李斯、蕭何、房玄齡、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等。

崔琰可能不一定適合我們去完全效仿,但足夠我們去崇拜。

民間戲曲中到處傳唱的清官包拯、劉墉、紀曉嵐,放到正史中根本禁不起推敲,實際形象起碼大打折扣。

所以在我的寫活歷史人物系列中,怎麼能夠忽略正直的存在呢!接下來,我就把三國志、資治通鑑、世說新語,以及從無他人物傳記中得到的片言隻語,融會到一起,盡最大努力還原一個立體感的崔琰。

崔琰字季皀,感覺是不是很冷僻。古人取表字一般都是很有講究,於是我特意查了一下皀的讀音和意思,它既讀 jí 又讀 bī,當讀作 jí 時作「稻穀的香氣」講,而當讀作 bī 時則作「一粒」講。但「季皀」無論是讀 jiji 還是讀 jibi是不是都不太雅觀。當然按基本判斷,應該讀 jiji 的機率大一些。再繼續看意思,季應該是指排行老四。因為古人的字的第一個字往往是指排行,並按照「伯、仲、叔、季」來分。例如孫堅的一母同袍的四個兒子的字: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老三孫翊字叔弼;老四孫匡字季佐。當有第五個及更多時,也有講究,比如司馬懿弟兄八個的表字分別是:伯達、仲達、叔達、季達、顯達、惠達、雅達、幼達。表字的第一個字有時也常用「子、公、文、士」等字,以示尊重。如蘇軾字子瞻,龐統字士元等。史書上雖然只說崔琰的從弟叫崔林,字德儒,沒有記載其他兄弟,但有蛛絲馬跡可尋,就是曹植的老婆崔妃為崔琰兄長的女兒。看來「季」當排行老四解釋是靠譜的。

表字的第二個字更有講究 ,往往與名的意思想近、相反、相順及相延。

現在正寫三國人物,咱就僅拿三國時期的人物舉例子,比如諸葛亮字孔明,明與亮都是光線充足;馬超字孟起,超與起皆有多過的意思;黃蓋字公覆,覆及蓋有遮蔽之意;張遼字文遠,遼和遠有遙遠的意思;陳琳字孔璋,琳和璋都是玉石製品。再比如賈詡字文和,詡為誇口,而和為適中;甘寧字興霸,寧與興意思相反;鄧艾字士載,艾是停止,而載則動;呂蒙字子明,蒙與明意思相反為不明。意思相順的比如曹操字孟德,《荀子》裡有「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之句。當然也有不太講究的,就不再多扯。

現在我們就試著分析一下崔琰的琰與皀是什麼關係。「琰」有指「美玉閃耀出的美色」之意,「皀」有指「稻穀散發出的香氣」之意。你看,一個高雅,一個質樸,一個雕琢,一個自然。正好相對。這樣的氣質不是正好符合崔琰雖身居高位而又敦實純樸、剛正不阿的品德嗎?

崔琰是清河郡東武城縣人,即今天的河北省故城縣人。年少的時候,並不怎麼愛讀書,甚至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不愛說話的人。但他特別喜歡擊劍之類的習武之事。直到二十三歲的時候,鄉里將他轉為正卒,他才開始感奮激發,研讀《論語》、《韓詩》。

解釋一下,大儒鄭玄的那個時候,正興起新舊經文學派的爭鬥,韓詩、魯詩、齊詩、毛詩等都是當時盛行的今文學派。韓詩就是漢文帝時代的博士韓嬰所傳授的《詩經》。

漢代的賦役制度規定,凡是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的男子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縣服役一個月,稱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稱為正卒。

崔琰到了二十九歲時,機會結識了一個叫公孫方的人,公孫方是兩漢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的學生,所以,崔琰也得到一起到鄭玄那裡從師學習的機會。學習還不到一年,徐州的黃巾軍就攻破了北海,鄭玄和他的弟子們到不其山中躲避戰亂。

當時在縣裡買進的糧食很匱乏,鄭玄只好遣散學生不再講學。崔琰自然也被遣散。當時盜匪賊寇到處都是,西行的道路無法通行。於是崔琰就在青、徐、兗、豫四州的郊野徘徊逗留,往東去到壽春,往南也到了長江、洞庭湖地區。

崔琰自從離開,四年後才回到家鄉,之後就在家裡以彈琴、閱讀作為娛樂。

風流倜儻的大將軍袁紹聽說後,認為人才難得,於是就徵召崔琰為己所用。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殘暴,四處掘開墳墓,崔琰特別看不慣如此混亂,就開始勸諫袁紹到:「從前荀況說過,平時不教訓士兵,哪怕是裝備良好的軍隊,戰鬥力也不會強大,哪怕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依靠這樣的軍隊取得勝利。現在屍骨被暴露在道路上,百姓沒有見到您的德政,應該下令命各郡縣將路上的屍骨掩埋起來,以表示您對死者的悲痛之情,以追隨周文王的仁政。」

袁紹一看滿腹經綸,有如此高見,隨即任命崔琰為騎都尉。

後來袁紹在黎陽一代練兵,將部隊駐紮在延津渡口,崔琰又勸諫說:「天子現在在許昌,百姓都希望幫助順從朝廷的人,不如固守邊境,向天子陳述職守,以安定這片區域。」而這一次袁紹沒有再聽從他的話,後來就與曹操開干,最終在官渡戰敗。等到袁紹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鬥,都想得到崔琰。但崔琰誰也看不上,於是稱病,堅決推辭,因此得罪了他們,被幽禁在監獄中,後來仰賴陰夔、陳琳的營救,才免於一死。

曹操攻破袁紹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擔任別駕從事,對崔琰說:「昨日統計戶籍數目喜人,沒想到竟有三十萬之眾,這麼看冀州可就是個大州啊。」

擱一般人一定趁機逢迎,但崔琰卻暴懟曹操:「現在天下分裂離散,袁尚、袁譚兄弟間互相進攻,冀州的百姓屍橫遍野。正義的軍隊應該仁政先到,探查民情風俗,將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你卻在這裡算計兵力,把它當做首要解決的事,這難道是本州的百姓對您的期待嗎?」

曹操哪裡聽到過有人敢如此放肆地跟他這樣講話,當時的表情一定特別複雜,當時在座的賓客都嚇得變了臉色。《三國志》用「動容」一次顯然無法準確概括。但曹操畢竟是曹操,立即向崔琰道歉。

曹操在討伐并州時,留下崔琰在鄴城輔佐還是世子的曹丕。曹丕經常改換服飾、車馬,把興致都放在追趕獵物上。

崔琰看不下去,就上書勸諫:「我曾聽說周文王不敢以打獵為樂,《尚書》記載了此事,以便於後人借鑑;魯隱公外出觀魚,《春秋》因其非禮而譏刺之。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這是兩部經典都闡明的大義。夏桀無道,成為商朝的一面鏡子,《詩經》稱其殷鑑不遠;王者的疾日不該舉樂,《禮記》也記載此事,作為忌戒。這又是一個比較切近的得失成敗的事例,您作為世子不可以不深思明察啊。袁氏家族富強,而其公子放縱,遊玩作樂,極為奢侈,正義之舉天下不聞,明哲的君子都頃刻間離去,勇武壯士,不肯為其盡爪牙之用。這就決定袁氏雖然擁有百萬民眾,

地跨整個河北,卻沒有立足之地。現今國家衰敗,恩惠的施予尚不普遍,男女百姓企望、想念德政。況且您父親親自參與戎馬征討,上上下下,操勞辛苦,世子您應當遵循正道,謹慎地使行為端正,思慮治國的最高戰略,對內有所鑑戒,對外發揚高遠的節操,深加思索你太子的責任,寶貴您的身份。而您卻失了身份地穿著管理山澤園囿者的卑賤的服裝,急急地四處奔馳,身臨險地,志向只限於獵獲野雞兔子這類小小的娛樂,忘了國家社稷才是最重要的,這實在使有識者痛心啊。希望世子您燒毀獵具,捨棄行旅戎服,以滿足眾人的願望,不讓老臣獲罪於天。」

曹丕答覆說:「從前奉悉您諄諄的教誨,要我燒獵具、棄戎服。如今獵具都已焚毀,戎服也已脫去了。以後再有類似的錯誤,還望您再次給我教誨。」

曹操擔任丞相的時候,崔琰又擔任了東西曹掾屬征事。這裡的曹就是一種官職,掾為正,屬為副。曹即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門,如司曹、刑曹、兵曹、功曹等。

說到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三國時期民間流傳的笑話。

說曹家為什麼能最後統一全國呢?那是因為曹本身就是一種官職。劉備為啥不行,備嘛就是劉備作為漢室皇叔只是具備統一的資格,但劉禪就只能禪讓出去了。孫權就是偏安江東一隅,權宜之計啊。

哈哈,附會而已,輕鬆一下。書歸正傳。

曹操剛授予崔琰東曹的職務時,告誡崔琰說:「您有伯夷的風範,史魚的正直,貪婪的人因仰慕您的聲名而變得清廉,勇武的壯士因崇尚您的名聲而更加努力,這是可以做為時代的表率的,所以授予東曹的職位,前去踐行你的職責吧。」

魏國剛建立時,崔琰被任命為尚書。當時還沒有冊立太子,臨菑侯曹植有才能而且有仁愛之心。太祖心中猶豫,用信函下達命令讓人在宮外秘密探訪。只有崔琰沒有緘封奏章就直接回復。

崔琰說:「我知道《春秋》的要義,冊立太子應是長子為先,況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德孝順,聰慧明智,應該承繼大統。我崔琰會以死來堅守這個準則。」

要知道曹植是崔琰兄長的女婿。他不幫忙就罷了,還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這一下子就把兩方的人都得罪了。曹操本來是秘密徵集意見,別人都不公開表態,而你崔琰公開表態的話,讓曹操的面子往哪放呢?你為了避嫌就公開支持曹丕,你讓曹植及其幕僚怎麼看你。但面對崔琰的公正和高風亮節,曹操雖有苦難言,更不便追責,仍然裝作對崔琰大義正直的做法深有感慨,還特意提升他為中尉。

《世說新語》也上有一則關於崔琰與曹操的故事,我也收到這裡,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一些問題:曹操統一北方後,聲威大振,各遊牧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琰召來,竟要求崔琰代替自己去接見使者。

接見時,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接見完畢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說:「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側捉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

這個故事說明曹操和崔琰的關係不同一般。但再好的私人關係,一旦觸碰到政治利益,那就只有犧牲私人關係。

崔琰說話的聲音洪亮,姿態優雅,眉目清秀,須長四尺,威嚴莊重,朝中士人對他很是敬仰,連作為主子的曹操也一樣很敬畏他。

崔琰和荀彧一樣,一向善於推薦人才。他曾經舉薦過一個鉅鹿人名叫楊訓,認為他雖然才能不夠,但清廉忠貞,堅守道義。曹操一開始雖然強調「唯才是舉」,但隨著事業的發展壯大,也要逐步往「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方向轉變。所以立刻徵召了楊訓。後來曹操成為魏王,楊訓上表讚揚曹操的征戰之功,記述他崇高的品德。

當時就有人譏笑楊訓迎合權勢,虛偽無度,認為崔琰舉薦的也有不太靠譜的人。既然事情鬧到崔琰頭上,他就理所當然的過問一下。崔琰讓楊訓拿來奏表的草稿,仔細看後,寫了封信給楊訓,說:「閱讀這篇奏表,你所表達的只不過是事情做得好罷了!時間啊時間,隨著時間的變化,也會有一定改變的時候。」

崔琰的本意是譏諷那些喜歡譴責別人,卻不通情求情理的人。但有人更是抓住了機會,說崔琰這封信是輕視世人,充滿怨恨和非議。曹操那麼聰明的一個人物,怎麼會不知道這是個天大的誤會,但他越發發現把崔琰這個太正直的人放到身邊,對自己以後的發展肯定起到阻礙作用,不如藉此解決了事。於是曹操就借題發揮,惱羞成怒地指責崔琰說:「諺語都說不過生了個女兒耳。耳這個詞不是個好詞。你說會有變的時候,這意思分明很不恭順。」

曹操因此判罰崔琰為刑徒奴隸。過了幾天,曹操就派人去看他,但崔琰言辭神色,剛正不屈。

曹操知道崔琰不會為自己活命而服軟,就下令說:「崔琰雖然被判刑,但還能和賓客們溝通,門庭若市,很是熱鬧,對待賓客都是捲曲鬍鬚,直視他們,好像有所嗔怪。」於是就這樣將崔琰賜死。

也有史家認為,有人看到了崔琰的文集,攜帶的時候用布包裹。當時與崔琰有過節的人看到這個場景,就到曹操面前誣告崔琰,說他的文章中暗自諷喻朝政,故不得公之於人。曹操聞言大怒,將崔琰關入大獄而後處死。

當初,崔琰和司馬朗關係密切,晉宣王司馬懿正值壯年,崔琰對司馬朗說:「你的弟弟,聰慧賢哲,明理公允,剛毅果斷,才智特殊大概不是你能比得上的。」

司馬朗不這麼認為,但崔琰經常秉持這個看法。崔琰的堂弟崔林,年少時沒有什麼名聲威望,即使是族中親戚也大多看輕他,但崔琰經常說:「這就是所謂的才能大的人成功晚的人,最後一定會有很好的成就。」

涿郡的孫禮、盧毓剛剛進入魏王軍府,崔琰又評論他們說:「孫禮豁達堅毅,剛強果斷,盧毓機智敏銳,明白事理,百折不撓,都是可以擔任三公的賢才。」後來崔林、孫禮、盧毓都做到了宰輔之職。等到崔琰的朋友公孫方、宋階早年去世,崔琰撫養他們的遺孤,就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恩養他們。崔琰審察辨識人才,堅守情誼,到處傳揚的都是類似這樣的故事。所以崔琰怎麼會發生楊訓這樣的錯誤呢?這和他的操守很不相符。但曹操是個好猜忌的人,他不能容忍的人,如荀彧、孔融、許攸等都一一被誅殺。而崔琰是最令人感到心痛的。直到現在,讀到這段歷史的人都還為他抱冤。

如果說曹操除掉荀彧是因為理想出現分歧 ,那麼除掉崔琰同樣是為解決政治上的潛在障礙。崔琰正派儒雅又遠見卓識,儀表堂堂又剛正不阿。繼荀彧之後 、崔琰也用死來證明自己的正派。同時也證明了曹操正從一個英雄慢慢演變成奸雄。

2022.5.19,瑞青初稿於鄭州;2022.8.3,瑞青改定於鄭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