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時代丨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東營網 發佈 2022-08-06T19:36:49.686940+00:00

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 8月7日,立秋。過了大暑便是立秋,這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當太陽達到黃經135度時為立秋節氣開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就要到來。

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 8月7日,立秋。

過了大暑便是立秋,這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當太陽達到黃經135度時為立秋節氣開始,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就要到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它解釋道:「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所謂「揪斂」,本意是抓住,引申之意。到了這個季節,天地趨於收斂,萬物漸次成熟,雖然謂之「秋」,但立秋卻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

立秋節氣只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然而還不是現在,因為往往還有「秋老虎」的襲擾,氣溫不能明顯下降,也就導致立秋≠入秋。但只要溫度有細微的變化後,植物往往是最先有反應,於是才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秋的含義,有莊稼即將成熟的意思,立秋日對農民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因為立秋後還有末伏,其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立秋習俗

*祭祀、蓐收*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蓐收等儀式。

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報秋*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秋社*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

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曆法來定,後來因曆法變動改用陰曆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曆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曆八月。社日節現在民間一般舉辦春社,南方沿海地區仍沿祭社(土地神)習俗,每到社日節時,普遍奉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貼秋膘*

立秋這天,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流行「貼秋膘」。

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就要「補」,而「補」的辦法就是到立秋這天「貼秋膘」,吃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吃肘子,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紅燒肉以及各種肉餡水餃、燉鴨、羊肉串、涮火鍋等。

*咬秋*

在天津、南方一些地區,還流行「咬秋」,也叫「啃秋」,即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俗稱「咬瓜」。意為天氣轉涼,西瓜少了。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山東地區,在立秋時要吃餃子,也稱之為「咬秋」。

*蒸茄脯*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中醫認為,茄子味甘性寒,無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癰瘡、皮膚潰瘍、口舌生瘡、痔瘡下血等有一定的治療功效,但由於茄子性味過於寒涼,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則不宜多食,茄子具有清熱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臥秋」或者「睡秋」。

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們在立秋這一天,會選擇一個陰涼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將過去,暑熱難當無法安眠的日子即將過去,天氣慢慢轉涼,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著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產已經過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鬆口氣歇一歇了。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夏天多會「夏瘦」,秋天到來,多躺一躺,有利於把夏天瘦掉的肉長回來。

立秋養生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⒈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⒉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⒊飲食調養:《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記者 屈逸然 整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