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專業村搖身一變成網紅旅遊村——海寧市袁花鎮長嘯村

公孫宇看世界 發佈 2024-04-26T14:17:47.343552+00:00

最先注意到的是這一幢幢農家別墅,「高大上」的氣派勁撲面而來,村民的收入如何已經不言而喻,要擱城裡,至少千萬起步的價格了!

離開神仙湖,奔赴長嘯村。

3A級網紅旅遊村令人充滿期待!

一路順暢導航到目的地長嘯村。

最先注意到的是這一幢幢農家別墅,「高大上」的氣派勁撲面而來,村民的收入如何已經不言而喻,要擱城裡,至少千萬起步的價格了!

一個村竟然有遊客服務中心,看來旅遊事業搞得風生水起呀!

菌菇是長嘯村的支柱產業,路邊可以看到蘑菇造型的卡通人物形象。

村里竟然還有「共同富裕實踐中心」,看來長嘯村的先進不是沒有道理的。

鄉村復興少年宮。

村里方方面面都很完備,當然前提是村委得有錢,發展經濟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五星級的文化禮堂,實實在在為村民帶來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

接著參觀長嘯村數字館。

從過去到現在,介紹了長嘯村各個方面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相當於是一部長嘯村的村史。

當然也對未來作了清晰的規劃,一個村莊竟然能發展到這種程度,真的令人嘆為觀止!

接著參觀菌菇文化數字館。

菌菇文化數字館是展示長嘯村菌菇產業和農業科技發展成果的主要平台。

數字館內以序廳、中庭兩部分為主,利用科技長廊、數據長廊集中展示長嘯村菌菇特點,以炫彩的科技手段、藝術化的光影表達、嚴謹的科學數據,向參觀者展現菌菇家族的成長故事,栩栩如生,如夢如幻,給遊人身臨其境的體驗。

菌菇文化數字館內陳列布置。

最感興趣的自然是長嘯村村史館裡的那些寶貝疙瘩,這些珍貴歷史物品都是從村民家中徵集所得,每一樣物品都是對過往年代最好的回憶,相信一定會引發遊客的強烈共鳴。

民國時代的紙幣和計劃經濟年代的糧票。

村民當年穿過的粗布衣裳。

BP機。

現在很多年輕人估計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在沒有手機的年代,BP機代表著時尚與潮流,火爆一時。

如果當年誰有一台摩托羅拉數字漢顯BP機,那簡直不要太時髦,就跟現在最新款的蘋果手機類似。

算盤。

在計算器尚未流行的年代,財務人員算帳都用算盤。

尤其老底子的帳房先生,手指翻飛,算珠劈啪作響,專業性毋庸置疑,令人肅然起敬。

西湖牌縫紉機。

改革開放初期,家家戶戶經濟條件都不怎麼寬裕,此時,家庭主婦加一台縫紉機就承包了全家老小的服裝。

油燈和煤油燈。

在沒有通電或者村民為了省電而使用的照明設備。

西湖牌電視機。

那時誰家有個黑白電視機就了不得了,吃過晚飯,村里沒有電視機的鄰居都會早早趕到,坐等精彩電視劇的播出。

煤油爐。

水菸斗。

扦蒲。

跟我小時候家裡看到的不一樣,我家的扦蒲是鐵的,形狀也不同,前後寬度是一致的,並且柄要長很多。

收音機和收錄機。

第二個收音機看著像是紅燈牌的,我爸當年使用的收音機就是紅燈牌的,茶餘飯後給他帶來了不少樂趣,尤其是蘇州評彈,那是他的最愛。

長嘯村分別被授予省級和國家級文明村,明晃晃的金字招牌啊!

長嘯村村歌。

一個村專門有村歌,不算多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村裡有錢了,才能扎紮實實地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

織布的梭子。

大小喔斗之前沒有看到過,原來還分大小,並且有著不同的功效,真是大開眼界呀!

米斗,舊時量米的用具。

兩種不同類型的木製飯桶,盛裝米飯容量有很大差異。

砂糖壺,舊時放糖的用具。

稍感意外的是放糖需要這麼大的容器嗎?

油壺還是比較常見的。

銅籃,看來是用銅絲編織而成,以前從沒看到過。

紡紗車。

織布機。

罩籃,裡面盛放飯菜。

米格篩,篩小東西。

紫砂壺和水壺比較常見,都是裝茶水的容器。

錫壺,盛酒的用具,第一次看到實物。

燙婆,冬天的時候灌滿熱水放被窩裡起到暖被子的作用。

以前,新娘出嫁,燙婆是必備的嫁妝之一。

嫁妝盒,出嫁的時候放化妝品,也是第一次看到。

升羅,舊時用來舀米的用具。

銅燙斗,熨燙衣服,起到了類似電熨斗的功效,第一次看到。

從村史館出來,沿著村道準備到長嘯村各處走走看看。

在長嘯村的每一處要道上都能看到蘑菇造型的村莊簡介。

是不是有一種進入時空隧道的幻覺?

蘑菇造型的元素隨處可見。

趣玩公社,意即兒童遊樂區,孩子們的樂園,看上去非常時尚的感覺,遊樂設施很洋氣,村裡的孩子可真幸福啊!

即將進入蘑菇種植區。

沿著河邊的綠道往前走。

菌菇實驗室,從布置風格判斷可能是小朋友們的研學基地。

孩子們在這裡能培養興趣,增長見識,多好啊!

路邊精心布置的設計造型。

光鮮世界。

項目位於新亭橋西岸,依託全國首個「農光互補」菌菇產業基地,菌菇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目前已延伸至種植、展覽、科普、購物、研發、深加工等多種產業領域。

為滿足親子研學市場,農技培訓市場需求,基地內重點培育了菌菇農光互補產業基地、菌菇培養基地、菌菇文化長廊等主題項目,開展文化交流、研發以及科普、研學、認養等主題活動,以菌菇文化體驗為特色,建設國民「第二課堂」。

河道水面上的光伏發電裝置。

路旁竟然還有藍精靈和藍爸爸的卡通造型。

時間竹語。

竹子在楊窯里能工巧匠的手中,能成為一件件精緻的工藝品。

一把竹刀將竹子劈成篾,篾條在手中縱橫交織、上下翻飛,編織出細密均勻、精巧牢固的竹製品。

竹簍、竹畚箕、竹篩、竹筒、竹筷......曾經的農村生活必需品在楊窯里篾匠的編織下一直沿用至今,雖然很多已逐漸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其精湛的竹編技藝在楊窯里人手中生生不息。

藍妹妹的卡通形象。

挺有意思的座椅,如果一家三口遊玩路過想休憩片刻,每個人剛好都有自己的專屬座位。

凌波橋,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凌波微步」的啟發?

長嘯野生君訓練營。

蝴蝶造型。

月亮與鳥島咖,一家非常有格調的鄉村咖啡館。

不得不感嘆,現在的農村真是越來越時尚了,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大有與城市接軌的趨勢,怪不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往鄉下跑了。

精靈公園。

精靈公園位於東橋橋頭,左擁楊窯八匯、右抱希望田野、後靠楊窯里民居,前望菌菇產業基地,由原有廠房拆除後新建而成。

公園針對兒童遊樂需求,以蘑菇精靈、田園精靈為故事場景,以自然探索、快樂成長、寓教於樂為出發點,通過景觀重新建和無動力設施加載,建設形成的一個充滿田野趣味、青春活力的兒童戶外無動力樂園。

精靈公園配置的相關設施。

精靈公園一隻惟妙惟肖的昆蟲造型。

在長嘯村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跡。

來到希望田野。

本項目是一個自然生產的田園觀光園區。

項目依託楊窯里、新農居點外圍農田景觀,通過系統梳理和設施加載,以稻麥、果蔬、色塊農業種植風光為基底,以田園觀光、廿四節氣農業體驗為特色,重點發展田園棧道、稻田藝術、農業科普、農事活動,定期舉辦田園詩歌會、稻田藝術節、農耕文化節、攝影採風、農業嘉年華等特色品牌活動,讓遊客和村民近距離感受希望田野的獨特魅力。

果蔬園內的各色蔬菜長勢喜人。

小朋友們來到這裡可以對各種蔬菜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畢竟對大多數孩子而言並不清楚呈現在餐桌上的素菜原型是怎麼樣的。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為網紅旅遊村後,當地部分村民迅速跟進,做好民宿、餐飲等配套服務。

楊窯八匯。

楊窯八匯一般指楊窯港和亭子橋港的開闊水域,是村莊的生命之源。

過去由於村莊以「制磚燒窯」為生,造成村莊地勢低洼,俗稱「楊窯八匯,低田凸崗,只要水沒,頂先沒到」,曾為運河航道,盛極一時。

如今的楊窯八匯,經過河道整治和美麗提升,水系風光愈發迷人。

兩岸屋舍錯落、水橋相連、阡陌田園、遊人如織、蔬果飄香,清澈的河水滋養著村莊的生命力。

舟陌水街。

項目地處楊窯里自然村軸線,依託楊窯港自然水系和兩岸民居景觀,形成一條景觀多元、設施完善、業態豐富的水街。

水街設計倡導健康有機生活方式,沿線建設枕水步道、藝術駁岸、遊船碼頭、親水平台等基礎遊覽休閒設施,序列植入輕食餐飲、匠人工藝、藝術工作室、精品民宿、精品農家樂等特色休閒業態。

水街經改造後煥然一新,沿線白牆黛瓦,倒映水中,燈火點點,波光粼粼,人游其中,猶如步入吳冠中的水鄉江南畫境。

鄭家匠人。

楊窯人的手工業以製作當地人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為主,大到建房造亭,小到板凳桌椅。

鄭家匠人的傳承者鄭惠良最為擅長的是樟木箱的製作,樟木箱具有不蛀蟲、不發霉、氣味芳香等特點,是農村兒女出嫁的必備嫁妝,是存放字畫、書籍、衣物的佳品,承載著時代記憶的樟木箱在鄭家匠人的手中源遠流長。

雙池映月。

在農村,池塘是村民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承擔著養殖、清洗、灌溉等生產、生活功能,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池塘更多地向景觀功能轉變,成為村民休閒、賞景的佳地。

池塘邊樹木繁茂、蔬果豐盈,而楊窯里又以櫸樹為特色。

爺爺兒時栽下的小樹,而今成為孫兒們嬉戲、玩耍的「乘涼處」。

楊窯里高大挺拔的櫸樹,在歷史的變遷中守護著村莊。

田野里的蘑菇卡通造型。

楊窯里自然村落,沿楊窯橋港而居。

楊窯一名,相傳始於明朝年間,以其地有窯,冠姓得名。

興盛時期,有18座窯墩坐落於此,家家戶戶以燒窯為生。

制窯業衰落後,楊窯人轉業成為竹木匠。

上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的楊窯人都會編竹籃、制木箱。

楊窯橋邊這塊石頭上的字說得真好:「願化幸福成細雨,隨風潛入」。

長嘯村的參觀告一段落,得到的最深感悟是,每個村都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經濟,經濟搞活了,才能豐富多彩地開展各項工作,讓村民獲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