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坐標中解開「李斯特密碼」| 樂評

音樂週報 發佈 2022-08-07T19:21:08.943510+00:00

也許提到李斯特的名字,大部分樂迷的第一印象仍然會是那個「以炫技著稱、專寫高難度作品」的鋼琴王者,而對於在作曲家音樂生涯後半段中占據極大比重的交響音樂寫作卻認識不足。

劉方/攝

文 | 高建

「我們必須帶著新的思維找出李斯特音樂的精髓,因為他是第一個表達這些新思維的人,並且大膽地把音樂領向未來,正是這一因素把作為作曲家的李斯特提升到了『偉大』這一檔次。」這是二十世紀匈牙利音樂大師巴托克對他的同胞前輩李斯特的評價,作為音樂學家和批評家的巴托克一向以嚴苛著稱,即使在指出李斯特的眾多局限之後卻依然嘆服於他的卓越才華和銳意創造。也許提到李斯特的名字,大部分樂迷的第一印象仍然會是那個「以炫技著稱、專寫高難度作品」的鋼琴王者,而對於在作曲家音樂生涯後半段中占據極大比重的交響音樂寫作卻認識不足。7月29日,在國家大劇院一年一度的「漫步經典消夏音樂節」閉幕音樂會上,指揮家張藝與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奉獻了一場主題為「李斯特密碼」的精彩演出,為樂迷提供了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李斯特藝術魅力的契機。

樂團在音樂會的上半場首先安排了華格納和馬勒這兩位受李斯特巨大影響作曲家的早期作品,力求為觀眾提供一個直觀可感的歷史坐標系,從節目策劃角度來看,這樣的良苦用心是值得肯定的。華格納完成於1840年的《黎恩濟》如今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充滿英雄氣魄的序曲,張藝與「芭交」的這版演繹無論是開篇弦樂在低音區以凝練溫潤的音色吟唱出寬廣樂句,還是進行曲首次出現時木管聲部與三角鐵的精妙點綴,都展現出對於德奧浪漫主義音樂詮釋傳統的高度熟稔。音樂主題的每一次再現,樂團整體音量都有細膩的提升,直至最後火力全開的能量釋放,迅速將現場氛圍推向火熱。

由國家大劇院駐院歌劇演員、男中音歌唱家劉嵩虎擔綱獨唱的馬勒《旅行者之歌》,讓觀眾領略了年僅25歲的作曲家對於德語藝術歌曲傳統的繼承與創造。細緻考究的咬字發音和遊刃有餘的音域轉換展現出歌唱家卓越的藝術修養,「當我的寶貝舉行婚禮」樂段中從獨自感慨到面對鳥兒傾訴的口吻變化,「我有一把熾熱的刀子」中完全不遜於歌劇詠嘆調的情緒起伏都在劉嵩虎的歌聲中揮灑得淋漓盡致。馬勒在這部作品的管弦樂配器中追求的以大編制管弦樂團發出室內樂般的澄澈效果,也在樂團各聲部音樂家的默契對話中得到呈現。

音樂會在下半場真正進入了「李斯特時間」,《第四交響詩「奧菲歐」》和《第六交響詩「馬捷帕」》這兩部基本創作、修訂於同一時期的作品展現出的迥異氣質和個性,恰恰是李斯特豐沛才思的反映。「奧菲歐」在圓號悠遠醇厚的長音中開啟,兩架豎琴的夢幻撥奏賦予音樂澄澈的色彩,雙簧管、英國管依次以甘美的吹奏引領音樂的行進。樂團首席王小毛奉獻了精湛的獨奏,女高音般華麗甜美的質感宛如一條晶瑩纖細的絲帶盤旋在樂團的整體音場之上;與前作的深摯舒緩截然相反,「馬捷帕」從打擊樂器的第一聲凌厲齊奏起就確立了極富動感的姿態,弦樂密集音符的快速輪轉與定音鼓遙遠的隆隆敲擊賦予作品高度的戲劇性和緊張感。指揮家張藝以幅度巨大的肢體語言,精確指引著短小的動機高速穿插,樂團的銅管聲部隨後展示出強大的實力,圓號首席穩定精確的漸弱過渡和小號驚艷的雙吐音強奏都確保了作品的聽覺衝擊力。

如果說兩部交響詩所呈現出的配器色彩、和聲探索以及李斯特為人稱道的「主題變奏式發展」技術,聽眾尚需具備一定聆聽經驗才能從中感知,那麼為音樂會劃上句號的李斯特《升c小調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則完全是一次管弦樂團的集體炫技和瀟灑遊戲。隨著音樂的發展,彈性節奏的幅度逐漸誇張,演奏家們的臉上也洋溢著陶醉的笑容,在默契的眼神交流中達成了完美的配合。曾因在經典動畫《貓和老鼠》中巧妙引用而風靡全球、成為一代人童年記憶的音樂作品再一次釋放出無需解釋的魅力——這可能也正是「漫步經典」的意義所在,讓觀眾在輕鬆的狀態中感知藝術的美好。所謂「李斯特密碼」,經過這樣的詮釋也似乎得到了最完滿的解答,在這樣一個夏日的夜晚,既聽到了音樂藝術以最嚴肅的態度薪火相傳,也感受到了藝術天才和經典傑作最鮮活的生命力,夫復何求?

- THE END -

「星標」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

不錯過每條推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