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與愛,黑與紅,混沌——我從司湯達的《紅與黑》中讀到的

譚談譚談譚 發佈 2022-08-11T12:23:16.203665+00:00

作者:聶滔有人說,作者司湯達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崙的偉大,鞭撻復辟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徵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徵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

作者:聶滔

有人說,作者司湯達要通過《紅與黑》再現拿破崙的偉大,鞭撻復辟王朝的黑暗。為此作者以「紅與黑」象徵其作品的創作背景:「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徵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

但一切歷史背景都具有當代性,真正偉大的作品是超越當代可以傳之後世的,《紅與黑》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直指人心,解構人性——時代在變化,而人性是永恆的(「一切歷史皆是當代史」,歷史一直在當代重演,根源就在於人性並無不同。)它暗含社會縮影、超脫,因而超越時代,成為經典名著。

當我們擺脫這些宏大、宏觀的背景與意義,嘗試從微觀角度、人性視角來看這部小說,人性裡面,或者這部小說裡面,何為紅何為黑?

觀於連的一生,在黑暗中掙扎,在鮮血中毀滅,黑為恨,紅為愛。

不甘沉淪的靈魂掙扎奮起,然而世俗的枷鎖束縛,是自然的本質,是社會的本質。社會的本質是消磨,是沉淪,是甘於平庸,而生命的精彩在於選擇,有的選擇逆來順受,有的選擇抗爭,這是生命的複雜之處。

抗爭的動力來源自哪裡呢?刻骨的仇恨或者銘心的摯愛。小說主人公於連都具備了,所以他的抗爭最猛烈、最不顧一切。一個孩子本該在陽光雨露下成長,然而這過程中他所遭受的卻是肉體的凌虐、精神的霸凌,又如何能指望這個孩子擁抱自由與愛。沒有什麼比童年時期遭受虐待更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尤其是來自至親的凌虐。來自童年的責難與恐懼使得於連渴望擺脫家的囚牢,渴望強大,渴望出人頭地。

甚至連於連自己都以為刻骨的仇恨帶來的功利性目的就是他渴望成功與出人頭地的全部,以至於面對瑞納夫人對他的好感和愛意,他仍舊以功利性目的為出發點進行回應。「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了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

但於連與瑞納夫人以及侯爵小姐的糾纏,只有功利嗎?可憐在黑暗中成長的底層傑出青年,幾乎一生都在夾縫中上爬,所以他一開始並不能擁抱愛情,而是以愛情的幌子,行功利之實,其心靈對愛情則是旁觀與抽離的。當他世俗的夢想破碎,甚至生命盡頭即將到來,他才有閒暇把自己從中抽離出來,更加成熟,最終擁抱死亡,和瑞納夫人和解。

可憐的於連,一直在這枷鎖中掙扎,最終在枷鎖中死去。真正的自由,不建立在個人的功成名就等一切世俗意義之上,真正的強大,不是擁有更高的權力,這是世俗告訴他的,也是世俗用來奴役一切生命的工具和手段。

恨的枷鎖,愛的負累,為恨走上毀滅,在死亡中結出愛的萌芽。

也許選擇死亡那一刻,他明悟了,也許沒有,但其實也無關緊要,因為生命的本質不是黑與白,也不是紅與黑,而是混沌。

我們都是混沌中人。

親愛的聶滔:

好喜歡你的這篇書評,讓人更了解了於連的本性。把人當做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只是為了彌補童年創傷,如此一路狂奔,最後把自己釘在了接受審判的十字架上。你談到的「混沌」也讓人猜測,他是否真的騰出了一絲心力去考量所謂真實的價值?或許有,或許沒有。沒有,只能說,一路走來還不足以喚醒他密封的心靈;有,則也算一種帶淚的慰藉。這就是人,如你所說,荒唐地存在著,只因為卑微與崇高同在。最終,能夠真正審判我們的,是良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