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起源何處?為何會成為對女子的貶低?

墨史淺吟 發佈 2022-08-13T10:52:50.443741+00:00

德本位的儒家傳統思想,認為無論男女都需要以德行為首,傳統女子教育亦是如此。對於女子思想的囚禁終是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流動的增強,傳統的儒家思維、禮俗早就不適應當時的社會風貌。

德本位的儒家傳統思想,認為無論男女都需要以德行為首,傳統女子教育亦是如此。在朝廷儒官的影響之下,對於女性的德行修身十分重視。

對於女子思想的囚禁終是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流動的增強,傳統的儒家思維、禮俗早就不適應當時的社會風貌。

儒家禮教受到極大的衝擊,人們漸漸認識到,女性有才華跟有德一樣重要,對於才女的欣賞和追慕,成為常態。

不言而喻,在商品經濟發展最為繁盛的江南地區,思想開化的程度亦然是最高的,善吟詠、長書畫,文人名妓交遊探討,成為當時的風流韻事。

正所謂佳偶易覓,知己難求,文人來往於名妓之間,其主要的評判標準還是以才華為主,五十多歲,芳華已逝,依舊是歌舞達旦,備受歡迎便是例證。

女子無才是德之說

古代文言、古詩詞主要是體現出含蓄蘊藉之美,留下想像空間的同時也容易讓人誤解甚至管章取義、本末倒置。

對於古詩詞的真意的考證,不僅僅需要了解詩人作者當時的朝代風俗,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掌握作者性格,並不是但但看一首詩、一句話便能解釋的。

故此在時至今日,盡皆有所謂引經據典,但卻是浮於表面,肆意解讀,甚至自行斷句,走向了與作者相反的意思。

「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盡皆是首尾不連,意思便完全相反,附庸風雅,讓人貽笑大方。

而其中最令人不忿,導致無數因此而無辜遭受苦難的無數朝代女性的斷章取義,便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

此言出自何人未能考證,最早出現這句話的,還是明末時期,陳繼儒所編輯的《安得長者言》之中,大多人只留意於兩句。

但附在此句旁邊的注釋卻少有深去留意它,注釋中為了解釋所謂的無才便是德,指出女子通文識字,知曉大義,就是賢德。

雖然其中的剩下的解釋放在而今還是善有偏頗,作者指出,女子應讀聖賢先哲之書,而不是曲本小說,亂人心性。

儘管所謂看曲本小說會亂人心性,不如不讀,這種話太多絕對,放至今日,《西廂記》、《竇娥冤》、四大名著,以其故事引人入勝,又凝聚著苦淚,也滲透著哲思。

尚且不說這些戲曲小說的藝術成就足以同四書五經身處同位,女子讀曲本小說,便會作出無醜事,那麼男子讀曲本小說,就不會做出此事嗎?這完全沒有邏輯。

無論作者是否出於歷史的局限,其中表示出並非女子就不可讀書的本意昭然若揭,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在溯源之上就便站不住腳跟。

對女子之才學的偏見和否定,是古人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深深腐蝕的結果,而這種結果統治階級的推動和推崇同樣需要為此負責。

出於愚民、御民的目的,這種觀點作為手段,從此剝奪了女子的受教育權利,以此來維護自身男權主義的需要。

很多人家引用如此斷章取義之句,來反對家中閨婦接受教育,對女性教育的缺失和不重視,而真正曲解了作者的本意。

三從作為儒家文化中的糟粕,在理學的出現之後對於女性的壓迫更加深重,貞潔碑的樹立更是在剝奪女子的受教育權之後還斷送了無數女子的美好生活。

事實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不是對三從四德的繼承,反而是對迂腐的儒家禮數的有力反抗,令人惋惜更是憤怒的是,曲解片面之意,甚至到了今天尚有存在,可見其毒害之深。

所謂才德兼備,德行重要,才學更加重要,沒有讀書何來拓展思維,才能內化於心,真正的明禮數,知道德。

先賢的撥亂反正

對於女性的壓迫,許多先賢在反抗與替女子發言的勇敢無畏,是時代的先鋒,也是對於封建思想的最有利反抗。

王實甫以情反禮,破除才子佳人的固定套路,認為男女應當是一見鍾情,沒有所謂的感恩報德之說,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願有情之人皆成眷屬。

關漢卿熟讀儒家經典,深受影響但卻放下士子身段,融入與梨園世俗之中,貼近下層群眾,敢為人民大聲疾呼。

關漢卿認為現實生活中,真假誠偽本是難以區別,尤其是在男權社會,男性的朝秦暮楚更是屢見不鮮。

對廣大婦女遭受欺凌心態的反映,對女性命運的人道關懷和浪漫情調,是在這個女性缺乏教育的時代,是關漢卿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有力反抗。

特別是張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明確指出了一點,便是對丈夫有德是才,女子無才是德的質疑,更是對此說法的有力反駁。

結語

眾生平等,男女生來更加是如此,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壓迫女性,對於女性的貶低和不尊重,在古時已發生,唯一能做的只能從自身做起。

同時,在杜絕男權主義對於女性的霸凌和歧視之外,我們也應當警惕女權主義的崛起,一味否定,甚至大興文字陷阱同樣是我們應當警惕的。

社會觀念的轉化是無法一蹴即就的,需要我們一代代人為之努力,為之堅持,解放思想,對問題採取更加包容的態度比刻意製造矛盾,形成對立要來得更加有益。

新中國的成立,解放了所有的中華民族人民,也解放了壓在婦女身上的大山,平等的受教育權,讓女子同男子一樣,走進了學堂,同場競技。

如今經濟發展,其中富有學識、奉獻價值的女性在社會上層出不窮,那些璀璨的成就足以證明誰說女子不如男。

可以說女子受教育,為了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對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錯誤結論的強有力的發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