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為什麼要燒紙,下面的人能收到嗎?不燒紙就沒錢花?

有畫說藝 發佈 2022-08-13T20:55:14.750758+00:00

中元節,是一個香火繚繞的節日,一到傍晚的時候,各家各戶就會焚燒早已準備好的紙包,按照老一輩的說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下面的人能順利收到燒掉的這些紙錢,陰間的親人才會有錢花。

中元節,又叫鬼節,傳說在這一天,地府的鬼門大開,逝者的亡靈就可以短暫地回到陽間看一看親人和子孫後代,並接受他們的祭拜和供養,所以,中元節習俗的主題,就是祭祀,具體的祭祀儀式,就是用焚燒香燭和紙錢的方式來進行祭拜。

中元節,是一個香火繚繞的節日,一到傍晚的時候,各家各戶就會焚燒早已準備好的紙包,按照老一輩的說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下面的人能順利收到燒掉的這些紙錢(也就是冥幣),陰間的親人才會有錢花。

除開中元節以外,燒紙的這種祭拜儀式,還在清明節、重陽節以及各種喪葬活動中都很常見,目的當然也是一樣。對於這些傳統習俗,中國人向來是代代相傳而不問「為什麼」,反正照著老一輩做就行,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燒的紙,下面的人真的能收到嗎?不燒紙過去他們真的會沒錢花嗎?

中元節,是一個香火繚繞的節日,在這一天焚燒的香燭和紙錢,都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香味。古人認為,人去世以後,他的靈魂並不會就此消亡,而是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下面」。

那是一個陰間世界,人以某種精神狀態繼續存在,而且和陽間一樣,也需要吃穿用度,這些都同樣需要花錢,而亡魂的經濟來源,就是陽間親人和子孫後裔在祭拜時焚燒的香燭錢紙,通過「火」這種媒介,燒紙就可以轉化為冥幣,變成亡魂在陰間使用的錢財。

中國古人都有一種執念,那就是要「延續香火」。延續香火,就是一定要生個兒子,沒有兒子,那就叫斷了「香火」,為什麼這麼說?這是因為,封建社會是以父系氏族為傳承,女兒嫁出去以後,就是別人家的人,只有兒子,才會在各種節日焚燒香燭紙錢、祭拜先祖。

如果沒有兒子,家族的香火就沒有傳承,自己死後(包括列祖列宗)就得不到祭拜和供養,斷了香火的人,就會成為家族的罪人,下到陰間以後哪還有什麼臉見自己的祖宗呢?

中元節燒紙祭拜先祖的傳統,至少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陽間焚燒的紙錢,陰間的人真的可以收到嗎?過去的紙錢,就是將白紙或者黃紙,剪成銅錢的模樣,還有的是在紙上用模型打出元寶的印記。

而現在的紙錢種類就非常非常的多,甚至還有一張上億的面額,紙錢的價格,也是分為高中低不同的檔次,於是在選購紙錢的時候,很多人有種一定要讓老祖宗滿意的心理、趕著面額最高的那種來買,但事實上,按照傳統,無論你燒的是那種紙錢,其實都是一樣,因為它並不會按紙張的檔次和標註的面額來轉換相應的價值。

雖然根據傳統的說法,陰間的人同樣需要花錢消費,但那並不是真正的錢,而是一種「念力值」。

念力,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信仰力量,人們相信已經逝去的親人和先祖還存在於地下世界,這就是一種信仰,我們用各種祭祀方式來紀念已故的先人,不斷傳達這種孝道的精神,就會產生「念力」。

如果非得把焚燒的紙錢換算成陰間貨幣的價值,那麼你可以假設每一張被焚燒的紙錢,都是一個小小的念力,不管這張紙張是什麼檔次,是什麼面額,它都只會產生一個念力。

中元節家家戶戶都燒紙,那怎麼知道誰家的紙是燒給哪位祖宗的呢?按照傳統,燒紙的人必須在紙包上寫好這是某某某燒給某某某的,就像是寫信一樣,有寄件人也有收件人,於是對方就能收到這份念力值。

而念力值的傳遞,並不一定要通過燒紙才能實現,比如外國人,他們就不燒紙錢,但是他們會通過獻花等儀式來祭奠,也能達到供奉的目的。中國人崇尚孝道,所以每年都會有幾個固定的日子讓人們祭祀供奉,並且將這種香火傳承一代代延續下去。

在古時候,如果你不燒紙錢,就會被視為是不孝,大概就和那些斷了香火的人有同樣的罪過,會讓老祖宗在地下囊中羞澀受盡恥辱。同時,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多端,他的後人也會以他為恥,不會給他燒紙祭拜。

所以,人為了避免死後無人祭拜,活著的時候就要積德行善,並且以身作則給子孫後代做個好的示範,如此百年之後才能享受後人的香火供養,這種說法,其實就包含了引導人向善的含義。

當然,這些都是帶有一定迷信色彩的民間說法,但是,祭祀和燒紙的本質不是宣揚迷信,而是通過這樣的儀式,讓一代代的人了解並堅持孝道的傳承,這就是「慎終追遠」的意義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