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化生活猜想

老馬不走日 發佈 2022-08-14T05:59:23.412043+00:00

[讀書] 女兒小時候曾問我《紅樓夢》寫的是什麼故事,我不想她過早地看這書,就說故事很沒勁,是「見人兒,吃飯,傳老婆舌頭。」《紅樓夢》當然內涵要高深得多,但書中表現的古人的文化生活之貧乏還真跟我說的差不多。

[讀書] 女兒小時候曾問我《紅樓夢》寫的是什麼故事,我不想她過早地看這書,就說故事很沒勁,是「見人兒,吃飯,傳老婆舌頭。」《紅樓夢》當然內涵要高深得多,但書中表現的古人的文化生活之貧乏還真跟我說的差不多。

這些年生活好了,也買了幾套帶批註的古書,開始時看得很仔細,看多了就發現,別管是名人批註還是非名人批註,大體上是這樣幾類:

一是讀書感嘆,如「貧賤輩低首豪門,凌辱不計,誠可悲乎!」;

一是對寫作藝術的評論,如「正述急情,卻夾入緩敘,妙極。」又如「非親歷定無此奇絕之筆!」;

一是評書中人物,如說諸葛亮「看低天下多少文人學士。」又如「陳宮不事曹操,可謂識人,而事呂布則猶未識人也」。

再細看就沒勁了,在「舌戰群儒」章,諸葛亮每駁倒一人,段落後批註日:「戰勝了一個」,「又戰勝了一個」……竟連批註了七八段。還有更沒勁的,曺操任東郡太守時招兵買馬,這一段寫到來投或被薦的謀士良將,每來一人,批一句:又來一人,一人薦來一人,一人薦來二人,二人同薦一人……全是廢話!

翻翻幾本帶批註的書,那批註部分加起來絕不會比原著文字少多少!真是想不明白,這著作竟如此讓人愛不釋手,花了如此大的精力與工夫來研究批註,那花的時間弄不好比寫原作的時間還要長。想想古人也可憐,那科舉考試的原著「四書五經」加在一起不過兩萬多字,按現在學生背書的水平,通背下來當不會太難。科舉之難,難在同時也要把歷代研究四書五經的疏、注、評等權威文章也背熟,這就費勁了,再加上背熟後還得能活學活用,也難怪過去中個舉人能瘋,那中個狀元真是更不得了了!

中國的小說據說是從明代才有的,是元雜劇類故事的文學本,那時能讀書並且讀得起書的人應當不太多,木版印刷成本高,印數少,按今天的定價方法,價格肯定低不了,能買一本小說,當然對文人來說是如獲至寶,讀個七八十來遍,自然就有了想法,古書留白又多,看到感嘆之時批上幾句注;看到痛快之時吟上幾句詩;看到絕妙處不禁搖頭晃腦浮一大白!久而久之,文人的小說互相借閱,留傳後世就出了批註本。當然,那批註者無論名氣怎樣,都能讓書商多賺幾文。

從各類小說故事中我們得到一些線索,古人的文化生活無非就是讀書、寫詩作畫、朋友飲酒唱和而已,最興師動眾的活動也不過是踏青、賞月、登高……。到唐代,民間有了雜耍,宋代勾欄瓦舍上演曲藝說唱,元代出了雜劇,但這些東西都在大都市,且要有足夠的銀兩方能享用,普通文化人,特別是遠離大都市的文化人,他們所能享用的文化娛樂還真是少得可憐!這樣一想也就充分理解了那在書上玩兒命批註的人,沒什麼消遣,只有那點兒書,還都是會背的,好不容易有了這故事書,又沒人交流,只能批註些想法與作者交流了。

想到古人的文化生活,忽然覺得原來我們今天真是很幸福,我們有窮極數十生也看不完的書,有無數報刊雜誌,有電視廣播,有影視戲劇,有舞台演出,有各類展覽,有公園文化,有廣場文化,有酒吧歌廳,有舞場迪廳,有學術交流,有文藝評論,有各類講座,更有那浩如煙海無所不包的網絡世界……與古人相比,我們全是「有」,與古人相比,我們唯一「無」的是那份沾有墨香,帶著一點酸味的安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