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元節 那一縷淡淡的鄉愁

邊地星光 發佈 2022-08-14T16:46:23.802304+00:00

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們於是夜夜誦經,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通過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使餓鬼亦得解脫。


中元節是道教、佛教、儒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們於是夜夜誦經,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通過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使餓鬼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雙亡,修成正果後,他用天眼通察地獄,發現母親已墮入餓鬼道,苦不堪言。經師尊釋迦牟尼訓示,目連尊者歷盡艱辛,廣集僧眾比丘,於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場盛大的法會,超度地獄亡魂,終於使母親脫離了苦海。

佛教傳入中國後,一種追薦祖先的超度儀式稱為「孟蘭盆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受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於是佛教的盂蘭盆會便與道教的中元節相互融合,並加入了儒家的孝道思想等許多中國化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七月十五被稱為「送羊節」。在古代羊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小時候總是盼望七月十五能吃到面人,而今人到中年,再一次重溫了節日背後的傳說和故事,覺得節日本身比吃食更綿長、更有滋味。七月十五做面人的那種熱烈氣氛久久縈繞在我的記憶中,靜樂的七月十五,家家戶戶早早就開始發麵了,孩子們一個個都高興得不得了,蹦蹦跳跳著東家出西家進看各家捏麵人。女人們這幾天的主要任務就是捏麵人,捏麵人的工具也很簡單:菜刀、剪刀、錐子、梳子、黑豆、紅顏料。大案板往炕上一放,女人們就盤腳打坐地在炕上開始捏麵人了。

手巧的婆姨們用菜刀切開和好的麵團,用手拿捏成羊、牛、魚、鳥、娃娃等形狀,用剪刀剪出鳥和魚的翅膀,用梳子按捺出紋樣,再用黑豆給面人人和鳥獸們點上眼睛,起到豆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團面在她們手裡,兩刀三剪就是一個形象生動的動物,或活靈活現的人物,然後眉、眼、嘴、鼻子、耳朵,樣樣不少,件件周正。嘴角上翹是抿嘴笑,壓一個麥粒大小麵條,便是櫻桃小口。用麵條做成頭戴、挽花、腰裙、項鍊,還有栩栩如生的蛇盤兔,青蛙戲水等等。做好面人後再用錐子扎開透氣孔,上蒸籠蒸熟,出鍋後點上紅紅。面人風格簡潔渾厚、樸實典雅,看上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絕佳的工藝品。年長的老奶奶邊捏邊教,年輕的媳婦、閨女們邊捏邊學。總之一家捏麵人,四鄰來幫忙,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七月十五捏人人已經成為靜樂農家婦女展露手藝的舞台和教授學徒的課堂。

我記得村子裡過了七月十五,街坊鄰居和親戚朋友都要互相贈送面人,這種風俗不但可以切磋技藝還可以增進珍貴親情和友情,定了婚的男女之間也要送人人,以示愛情真摯,天長地久。還要給放羊的、放牛的送人人,放羊的送羊,放牛的則送牛,放牛羊的大多是光棍漢,不會做面人人,再者放牛羊的常年風吹日嗮雨淋甚是辛苦,村民們送面人是對他們終年累月辛勤付出的慰問,也算是一種心靈和精神的慰藉,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家鄉人民是善良的,注重禮節禮貌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明節和中元節是兩個比較突出的祭祀節日。農曆七月十五謂之鬼節,中元節祭祖燒紙錢是一項重要活動,因此每逢這一天,人們都會給祖先焚香燒紙,這習俗一直流傳至今。燒紙、焚香表達生者對故人的一種緬懷和思念,這裡面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和倫理內涵,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心靈對話,以達到彼此之間的心靈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

人生一輩子,不管英雄也好,平民百姓也罷,最終是要離開人世,回歸大自然,人們以陰陽劃分活人與故人的界限,陽間是人間的世界,而陰間則是故人的世界,祭奠祖先是對故人的一種緬懷。「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是尊老敬老的,孝是善良和愛心的濃縮結晶,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情感相通,孝親祭祖,可以秉承先人基業,弘揚光榮傳統,不忘故人偉績,這樣才能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這不是迷信,也不是對鬼神的敬畏,這是人們心中的信仰,這是中華文明所特有的崇拜情節,這是一份愛的傳遞,一種傳統文化的延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