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露Nature論文造假後續,IF9.5 Science子刊編輯被扒

aeic學術交流中心 發佈 2022-08-15T15:24:08.523200+00:00

上月底,說起最大的學術醜聞不過是Science揭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學家 Sylvain Lesné涉嫌操縱圖片,直指作為第一作者於2006年在Nature發表的一篇有關阿茲海默病研究內容的論文。

上月底,說起最大的學術醜聞不過是Science揭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學家 Sylvain Lesné涉嫌操縱圖片,直指作為第一作者於2006年在Nature發表的一篇有關阿茲海默病研究內容的論文。



此事件被熱心網友概括為「Science揭露Nature論文造假」,但是細心的小編卻發現,Sylvain Lesné作者參與的論文不僅有對家Nature論文,竟然還有本家子刊Science Signaling兩篇論文,Science看起來似乎想暗度陳倉,實則是要上演引火燒身。



Nature子刊聽多了,這本Science子刊似乎鮮少耳聞,Science Signaling它又是什麼來頭呢?小編想以此為契機聊一聊Science子刊:Science Signaling。


01、 Science Signaling不溫不火的發展路


與Cell家族和Nature龐大家族相比,Science旗下一共才5本的子刊掰著一隻手就能數過來,真是人丁稀薄!


圖源:Science期刊首頁


但凡在頂刊名氣下的子刊總會給人一種不覺明歷的感覺。但凡事總有例外,而這個例外恰好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Science Signaling(2021 IF 9.517)。


1999年9月,由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出版的期刊Science's STKE : signal transduction knowledge environment推出了第一卷。接下來期刊不顯山不漏水、默默無聞地發展了幾年,遲遲等不來被收錄。


陷入瓶頸的期刊終於走到了突破與變革這一步,2008年1月,期刊Science's STKE改名為Science Signaling,正式成為Science旗下子刊。2010年被SCI收錄擁有了第一個影響因子6.354。11年過去了,期刊2021年影響因子上升至了9.517,從上升幅度來看實在是難說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只能說平平穩穩。



如今回頭看看比自己晚創刊的一眾小弟,連開放獲取期刊Science Advances期刊影響因子都已經衝上14.957,再看看自己,只能說希望能在新的一年突破10吧。


Science期刊家族子刊常年被Nature家族子刊的光輝掩蓋,再加上本身影響因子的平庸,Science Signaling實屬最默默無聞子刊。


02、 期刊上演最慢撤稿,編委為自己瀆職道歉


2018年8月Deric Wheeler被學校科研誠信辦公室調查,學校科研誠信辦公室通知Science Signaling期刊作者Deric Wheeler發表在該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可能存在問題。


然而,這兩篇論文撤稿則是發生在三年後的2021年11月9日,中間漫長的3年時間,編輯部做了什麼?


撤稿稿件之一:The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AXL mediates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在2021年7月編輯與作者的郵件中,編輯John Foley曾承認「自己在撤稿這件事上嚴重拖延」,也就是說在2018年到2021年近三年的過程中,John Foley在明知道論文內容有問題的前提下,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John Foley在Retraction Watch對此事的採訪中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他認為稿件內容不涉及學術不端,應該以更正內容為最佳處理方式,因此把處理這篇稿件的優先級降低了。緊接著,COVID-19全球流行,Foley編輯事務纏身、分身乏術,稿件問題被擱置。


直到編輯Foley意識到作者似乎不想修改,而是希望將稿件撤回,這才重新啟動了稿件處理程序。


雖然John Foley努力地在為自己的「拖延症」辯解和道歉,但是,無法改變的是,在這3年的時間裡,稿件已被引用了21次(根據Web of Science官網數據),就像被揭露的愛滋海默病造假論文,其研究成果誤導了科學界16年之久。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否也誤導了引用它、甚至是讀到它的學者呢?


Science Signaling: Staff主頁


03、 專注基礎科研領域14年


期刊編委的某些個人行為需要進行一些譴責,但客觀公正地評價這本期刊還是需要一些數據來說話。


期刊影響因子一直徘徊在6—10這個區間,浮動較小,來年有望突破10分大關。在中科院2021期刊分區表升級版中,期刊被列為生物學1區Top刊,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生化與分子生物學1區、CELL BIOLOGY細胞生物學2區期刊。



為什麼Science Signaling頂著Science子刊名號,但影響因子並沒有很突出?


相信有這樣疑問的同學不在少數,這可能主要受制於期刊本身的定位,從官網信息中,期刊的徵稿範圍偏向於基礎研究。尤其是在近幾年信號通路相關研究有「退火」趨勢的大背景下,期刊能夠維持住6分以上影響因子實屬不易。



再看去年期刊高引論文,也確實沒有蹭疫情熱點發文的嫌疑,還是專注於本領域的基礎研究。


Science Signaling 2021年前10篇高引論文(數據來源Web of Science)


期刊年發文量,從2008年更名後基本沒有太大變化維持在100—200篇之間,我國學者的發文貢獻度約在10%,每年發文量10—20篇。



Science Signaling是傳統訂閱期刊,無收費項目,從發文數量來看,投中難度不小。


最後,用「穩」來總結一下Science Signaling,無論是發文量、還是文章質量整體來看確實穩定,雖然不乏有小缺點,但是瑕不掩瑜,期刊仍然能夠維持自身的權威度和專業性。


基礎科研確實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對於科研人是,對於期刊也是。勤勤懇懇專注做基礎領域研究的期刊還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參考連結:

1.Papers on Alzheimer’s slapped with expressions of concern: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6/21/papers-on-alzheimers-slapped-with-expressions-of-concern/

2.BLOTS ON A FIELD?: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potential-fabrication-research-images-threatens-key-theory-alzheimers-disease

3.Sylvain Lesné, Who Found Aβ*56, Accused of Image Manipulation: https://www.alzforum.org/news/community-news/sylvain-lesne-who-found-av56-accused-image-manipulation

4.Journal Information: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page/science-signaling-mission-and-scope

5.『My egregious delay』: Science journal takes more than three years to retract paper after university investigation: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1/19/my-egregious-delay-science-journal-takes-more-than-three-years-to-retract-paper-after-university-investigatio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