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諸王之六:兩張面孔的宣王

海上明月海上風 發佈 2022-08-16T07:41:43.355803+00:00

宣王遷族分封,加強對洛邑的控制宣王即位,二相輔佐,修明政事,效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重新來朝見,號稱宣王中興。輔佐宣王的賢臣很多,除召公、周公,還有韓侯、南仲、方叔、尹吉甫、申伯、召伯、仲山甫等。宣王北伐嚴允,東征淮夷、徐方,南征荊蠻。出動三千車乘攻伐楚國,聲勢浩大。

宣王即位,二相輔佐,修明政事,效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重新來朝見,號稱宣王中興。

輔佐宣王的賢臣很多,除召公、周公,還有韓侯、南仲、方叔、尹吉甫、申伯、召伯、仲山甫等。

宣王北伐嚴允,東征淮夷、徐方,南征荊蠻。出動三千車乘攻伐楚國,聲勢浩大。又伐條戎、奔戎,伐姜氏之戎,伐申戎等。

宣王不但征伐不臣服的方國四夷,還加強了對征服地區的控制,遷移民眾,重新封國,試圖改變這些地區原有勢力的平衡。這在穆王時不曾有過,甚至厲王時也沒有這種措施。

宣王分封他的母舅到申,又增加解邑為封地,並命召伯虎領大軍前往,幫助築城,申伯由此「登是南邦」。宣王分封了南申國,把申國一分為二,從此存在西申和南申。

屬於這種情況的,可能還有鄫國,與申國同時被一分為二,遷移到南方,加強對楚國的防禦。

還命仲山甫「城彼東方」,建築大城,加強對太行山之南、黃河以北的「南陽之地」的控制,就是春秋時的陽樊。對召公家族也實行了分族的措施。

命韓侯「奄受北國」,讓姞姓燕國幫助韓國築城,加強對汾河流域的控制。並且,也可能把姞姓燕國分族,一支遷移到東方,處於洛邑以東,在衛國的附近,成為春秋時的南燕。

到周幽王時繼續執行宣王舉措,命卿士皇父在南陽之地建造向城,命王子友的鄭國東遷,加強控制東方。面對豐鎬日益惡化的局勢,周王室或有東遷之意。

把一個強大的諸侯、或稱方國、部族,分族,遷移,另立為一國,可視為是一種恩寵,也是防範削弱的措施。

《詩經》中多是對宣王的讚美,《國語》中多是對宣王的批評。

一是「不修籍於千畝」。

為鼓勵農業生產,每年的春耕時節,天子率領公卿大夫部分庶人在天王的大田上,舉行籍田之禮,周王親自示範,倡導農事。宣王不聽虢文公的勸諫,停止了這個示範,就是「不修籍於千畝」。

二是「乃料民於太原」。

就是清查戶口,以備徵兵征糧。宣王南征北戰中,耗損人力物力,尤其是喪失南國之師後,急於補充兵力,不聽仲山甫的勸諫,執意清查戶口,「乃料民於太原」。

三是強立魯國國君。

魯武公帶著長子括、少子戲朝覲周宣王,宣王不聽樊仲山的勸諫,廢長立幼,捨棄長子括,而立少子戲為魯國太子,是為魯懿公。括子伯御率領魯人攻殺懿公,自立為國君。

宣王攻伐魯國,殺魯君伯御,另立懿公弟稱為國君,是為魯孝公。這一次周宣王的強力干預魯國,給魯國帶去二十多年的禍亂,從此之後,諸侯多叛王命,哪個諸侯想讓周王如此干預君位?

宣王為何干預魯國君位?或是制衡諸侯,扶立聽話的國君,但這樣做無異於飲鴆止渴,更加導致諸侯與周王室生出異心。

從周夷王開始,諸侯干預周天子王位繼承,周天子也廢立諸侯的國君。夷王烹殺齊哀公,立齊公子靜為國君,是為胡公。

哀公母弟山怨恨胡公,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齊獻公。胡公的兒子又想奪回君位,導致齊國公室陷入幾十年的自相殘殺。

宣王時,衛國君位也出現問題。衛厘侯去世,太子共伯余立為國君,弟和率人襲擊兄長於墓地,逼迫余在父親的葬禮上自殺。

這件事發生在周宣王十五年,此前衛國的君位都是父子傳承,當時的周王室或有能力干預衛國之亂。從那時起,弒殺之風始行,至於春秋愈演愈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