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柔桑破嫩芽——河南大學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方法

光明網 發佈 2022-08-16T07:48:46.023132+00:00

2022年畢業季,在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場前,一幅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題的簽名牆格外醒目。紅色喜慶的簽名牆上,凸顯著一個個優秀畢業生的名字,留下了一長串青春寄語與美好祝願。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明欽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2022年畢業季,在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場前,一幅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題的簽名牆格外醒目。紅色喜慶的簽名牆上,凸顯著一個個優秀畢業生的名字,留下了一長串青春寄語與美好祝願。

其中,有被推免至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李印、推免至浙江大學的李恩澤與張怡童等,有考取莫納什大學研究生的王衍霖、考取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研究生的劉奕洲……截至目前,生命科學學院2022屆本科生已有117名成功考取研究生。其中,國內升學112名,國外留學5名,還有3名正在申請中。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800多年前,南宋詞人辛棄疾寫下這一生意盎然的詞句,被宋純鵬教授(河南大學原校長)多次引用,與師生們共勉。在他看來,河南大學拔尖人才培養如同破苞綻放的嫩芽,看似弱小,但它向著陽光,生生不息。

模式:融多方之力建人才培養「特區」

1986年,24歲的宋純鵬懷著熱情走上講台,一頭扎進生物學研究的世界。

在宋純鵬的帶領下,一批批生科人歷經艱辛磨礪,從1987年河南大學生物系零基礎,到2022年實現了2個學院、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研究院、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支撐一流學科育人的局面,探索出地方高校學科跨越式發展之路,這在國內並不多見。

2012年,河南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設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河南大學菁英班」,致力於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此舉當年在河南省尚屬首例。此種人才培養模式,有效助力學生理論學習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實現「1+1>2」的協作人才培養效應。

在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道路上,河南大學不斷嘗試,耕耘不輟。例如,實施「一制三化」(導師制、個性化、小班化、國際化)培養,強化實踐創新,形成了「3+1+3」國際育人、「111」計劃國際合作、「2+2」國際聯合博士培養等國際模式,以及「明德計劃」「卓越計劃」「菁英計劃」「全員導師制」等國內模式,構建了從協同到自主、地方高校可借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經積極推廣,河南大學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中文、經濟等7個學科現已實施「菁英計劃」本碩一體化培養。

在河南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立新教授看來,學校歷來重視拔尖人才的重點培養,著力探索全方位、多角度的路徑,努力培養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拔尖人才。

核心:複製卓越科學家「成長密碼」

談起生命科學學院的「卓越生科沙龍」,院黨委書記吳建偉如數家珍:「學院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優秀校友等作為主講嘉賓,現已開展15期,7000餘人次受益。」

多年來,「卓越生科沙龍」堅持「學無止境、境如生命」的生科文化,弘揚「生物學跨越式發展」的艱苦創業精神,營造「敬業、誠信、務實、創新」的院風氛圍,自覺向「根植中原沃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專業領軍人才之培養目標努力。

引進大師課堂。自2012年以來,包括許智宏、陳曉亞等院士在內的160餘位專家來校上課。歐洲科學院院士Jean-DavidRochaix、成果入選202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王學路教授、追「光」30年的張立新教授、昆蟲專家周樹堂教授等都曾來到「卓越生科沙龍」,前後10餘屆學生聆聽大師課堂。

堅持「學術大師—教授」帶動培養。學院先後培育聚集「973」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傑青3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百千萬工程」入選者5人,5位教師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位教師入選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學術大師—教授」以授課講學方式參與人才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導師。

注重傳統文化薰陶。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教授在《與青年朋友談心》中,以「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入題,講述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號召青年學子做一個勇於奉獻、敢於擔當、為民族為國家作出貢獻的知識分子。河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寶明教授以「情懷+胸懷=人文有道,行者無疆」入題,深入講解「孔子的道」,系統闡述中國人的情懷觀,使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外,學院還連續多年舉辦「卓越生科」本科生學術文化節;開展「我與大師面對面」交流活動,依託「中原生命科學論壇」開展科技前沿與創新交流等,這都為學生營造了濃郁的學術生態環境。

目前,生命科學學院已逐步形成獨特的「三化育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傳統文化薰陶,夯實人文精神;注重學術文化引領,傳承創新精神;注重特色文化浸潤,發揚大學精神。

課堂:從「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

在思政教育方面,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著力搭建「思政導師—思政課程—思政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課堂平台。

在本科生中實施全員導師制。除了專業指導,將「導師制」從課內延伸至課外,課內課外齊發力,在「三全育人」路上步履不停,將學生思想引領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小課堂連上時代大課堂。自2000年起,學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建河南大學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立項建設40餘門院級課程思政項目,促進專業學習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課堂上,延安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經常被融入教學,在學生心中播撒下愛國主義的種子。

「新奇!使用軟體就能完成細胞培養,實驗還原度很高。」「太有成就感了!通過操作軟體,我很快見證了自己培育的蝗蟲一次次蛻皮、金斑蝶從毛毛蟲變成美麗的蝴蝶。」這是生命科學學院學生進行虛擬仿真實驗時的感慨,也是學院著力打造「金課」的真實寫照。

「每學期,學院積極組織我們參加『開學第一課』『勞動教育實踐』、精釀啤酒、普魯藍莓發酵、臨空生物園參觀等實踐活動,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這也正印證了『重實踐』的理念。」被保送至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丁佳琪說。

目標:為國為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建校110年來,如何更好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拔尖人才,是國家高精尖人才培養之需,也是河南大學長期探索努力的方向。

改革開放後,河南大學拔尖人才培養出現過獨特的「河大現象」。化學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從河南大學化學系本科生到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36個春與秋,13140個日日夜夜裡,發表SCI論文350餘篇,編寫中英文專著7部,獲國際國內授權發明專利100餘項……

進入新世紀後,河南大學借國家啟動拔尖計劃的東風,從機制建設、理念引領、資源保障等全方位、多元化投入,培厚高素質創新型拔尖人才的培養沃土。

據生命科學學院執行院長王剛教授介紹,恢復建院35年間,從學院走出去近萬名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具有紮實生物學基礎知識、全面科學素養、寬廣世界胸懷和深厚家國情懷,大多已成為活躍於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信息等領域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生物經濟正在加速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後的新經濟業態,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搶抓機遇,加快學校生物學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升級;如何緊扣「建設研究型、綜合性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定位,勇擔「一流學科、一流人才」的辦學使命,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張鎖江教授坦言,任重而道遠。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5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