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死前留的一句話,卻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墨史淺吟 發佈 2022-08-16T11:07:07.952258+00:00

自古以來,皇帝之位都是權力的頂端,很多有雄心勃勃、身懷大才的人覬覦這個位置。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這樣一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的時候,想要一統天下、成就霸業的君主不在少數。

自古以來,皇帝之位都是權力的頂端,很多有雄心勃勃、身懷大才的人覬覦這個位置。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這樣一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的時候,想要一統天下、成就霸業的君主不在少數。在這樣背景下,曹操、孫權、劉備各展身手,都想奪得這天下。

《三國演義》中,劉備有德行、深得民心、知人善用,以招攬人才擴充自己集團的勢力與韜略,不僅臥龍鳳雛傍身,身邊更是跟隨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孫乾、簡雍、馬良、關羽、張飛、馬超、趙雲等等,都是堪當大任的良才。

許多人看過《三國演義》原著或者影視作品,或許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劉備條件充足,卻沒能奪得天下?這可能要從劉皇叔的性格、時運來分析了。

性格決定命運

成就霸業,首先便是要有一顆老謀深算,殺伐果斷的心。在風雲變幻當中,狠辣並不是壞詞,往往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神擋殺神,不為小事而轉移,堅定自己的志向。

劉備就敗在這一點上。在人物塑造上,羅貫中將劉備塑造成一個講義氣、天性善良、愛民如子、足智多謀、仁慈、正直、懦弱的主公形象,這就與狠辣、果斷相違背。

劉備乃是漢景帝後代,但是在他這一代時家道中落了。他幼年喪父,童年被迫經營,賴以生存。可能是這樣的童年經歷讓他養成善良、仁愛、講義氣的性格。只是成敗皆由此出。

劉備自身條件差,在出道時與曹操孫權相比,資源、資金、人脈幾乎沒有優勢,唯有靠這仁德、善良的美名替他招攬了許多能人志士,桃園結義、三顧茅廬,還有商人來資助他,在百姓眼中更是成為了仁義之君,幾次事敗之後都能得到民眾支持,實力再次恢復。

也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做事心慈手軟、婦人之仁。劉備沒能按照諸葛亮制定的戰略,奪得荊州,卻讓曹操輕鬆得到。之後還要花更大的力氣,更是失去了生死兄弟兼一員大將關羽。

身為主公,劉備這樣的的性格還是頗受爭議的,雖仁德,有時候也會被認為是偽善,荊州關羽兵敗,劉備義子劉封雖然未能及時救援,但是罪不至死,世人皆知處死劉封是為了鞏固扶不起的阿斗,劉備的親生兒子的地位。道義與親情,孰輕孰重?

面具戴久了就不能摘了,無論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他都要必須要在世人面前這樣表現。也正是他性格中沒有表現出皇帝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沒能奪得天下。

時機決定成敗

命里有時終須有。尤其是皇帝之位這種命定之物,強求不得。

水鏡先生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操盤時局,順應天命。他常年隱居卻通曉天下的變化,看清天下的形勢。他培育的學生有驚世之才,同時也對自己的學生十分了解。

劉備得請臥龍出山,是司馬徽的指引與推薦。孔明同意後,司馬徽卻說他「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這看似矛盾的行為,可能會讓大家感到困惑,卻有其道理。

一則,諸葛亮出山時,漢朝已經是強弩之末。曹操統一了大半的江山,只待統一。而劉備此時卻要興復漢室,以他漢朝血脈之理由,強行將天下再度分開,自己做主。這屬於違背天命,難以成功。

二則,劉備得到諸葛亮時,年紀很大了但仍然勢力微薄,不具備與曹操與孫權硬碰硬的資質。此時劉備只有一身美名,諸葛亮雖然多智,卻時機不對,註定不能幫劉備統一天下。

如果得到諸葛亮的是曹操或者是孫權,可能就可以實現天下統一的大願。只是他二人勢力極深,身邊謀士無數,錦囊妙計也層出不窮,得到孔明也不一定會重用他。

劉備雖器重諸葛亮,但因為綜合實力與人差距太大,即使孔明天縱英才,也只能達到三國鼎立的地步,後來劉備病危託孤,孔明失去主公,最終敗落。可見時機是多麼重要。

龐統的遺言

臥龍鳳雛,得其一者便可得天下。而劉備得到兩人,中途卻使鳳雛龐統死於落鳳坡,實乃不祥之兆

龐統之死,有幾個原因。對於西川的進攻,龐統與諸葛亮有不同的看法,諸葛亮認為應該謹慎小心、徐徐圖之;

龐統則立功心切,三番五次要求進軍。此時,軍心不定,本不應該貿然行事。但是龐統心中想要讓主公看到他的實力,重用他,只可惜急躁害了他的性命。

再加上此時龐統心中卻認為諸葛亮想要搶功,於是不顧蜀道易守難攻的特點,強行前進。之後不察,中了埋伏,沒能奪西川,反而失了性命,使劉備失去一員大將。

劉備生性仁善,但在戰爭中這樣的秉性會造成悲劇。龐統就是為了給劉備出兵的正當理由,權衡之下死在落鳳坡,如果他活著,劉皇叔的勝算說不定會多幾分,這就是仁善的反面。

龐統臨死之前,曾表露真心「今日吾死,此乃天命也」。他此時也明白了時機是多麼重要,他的死,是上天讓他死。

這句話道盡了龐統死的悲戚,天命不讓他奪得西川,也不讓他的才華得以施展。只可惜曾經臥龍鳳雛本是一對,現在只剩孔明一人,可悲可嘆。

這句話更是點明了劉備不得天命,上天不讓劉備成功,這天下註定不是他的。即便身邊有再多名動天下、雄才大略的謀士都將會離他而去。

一個主公,沒有時機和運氣是難以統一天下的,諸葛亮其實也明白了龐統之意。

笑到最後的才是笑得最好的

司馬懿是《三國演義》最後的大贏家,他可以說是在性格、時機、運氣都立於不敗之地,與他來對比,可以看出劉備為何不能奪得天下。

在性格上,司馬懿是果斷狠絕、隱忍不發,老奸巨猾,不會像劉備一樣婦人之仁,他抓住機會一定會使出致命一擊,讓敵人無反擊之力。但是劉備卻幾度猶豫,不能完全識得大局。在荊州這樣一個決定性的戰略要地沒能把握住。

在時運上,雖然同樣是人生後半載才逐漸明朗的奪權之路,但是司馬懿是隱忍不發,韜光養晦,年輕時蟄伏在曹操麾下,輔佐曹丕時決定謀反,一舉成功。而劉備卻沒能像這樣,他奪權之路太多世俗的仁義牽絆,在重要時機當下也沒有抓住,只能說他確實沒有這個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