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祭祀燒紙,中元節也可以這麼過

杉果sonkwo 發佈 2022-08-16T20:53:22.797132+00:00

文:大米拌飯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度的提升,中元節的習慣也從祭供祀祖演變成追懷先人,敬祖盡孝。同時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禁忌和故事。

文:大米拌飯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度的提升,中元節的習慣也從祭供祀祖演變成追懷先人,敬祖盡孝。同時也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禁忌和故事。


諸如不要在中元節呼喊別人的名字,不要在深夜獨自出門,不要在夜晚拍照等禁忌,不論從馬哲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合理的。至於不吃貢品,不撿路邊紙錢的說法,可能更多的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吃壞肚子。不過本次的主角並不是發生在中元節的恐怖故事或者是圍繞中元節習俗所展開的聯想,而是聊聊那些不敢以身犯險卻又對相關經歷無比關心,屬於膽小鬼的中元節經歷。



>>>人們的悲喜並不相通,除了恐懼


正所謂未知的事物越多,忌諱的範圍就越廣,那麼人生中最無知無畏的時期就當屬孩童時期了。雖然當時我還沒有和「紅手綠手大白手」的廁所笑談接觸過,但對於可以吸走污穢雜物的馬桶還是充滿著敬畏之心,以至於兒童時期每每腹痛都寧可忍痛回家也不願去公共場所,生怕那一眼望不到頭的坑洞將我吸進去與屎尿屁作伴。


升到小學後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但接觸到的恐怖元素還是相當匱乏、可能作者怕讀者難以透過其「華麗」的辭藻理解箇中奧秘,所以不論是故事題材還是劇情反轉都相當直白。沒有紛繁複雜的規則,跨越時代的背景和堆砌的辭藻,故事發生的地點也大都是與小學生活密切相關。比如「廁所清潔工人頭墩地事件」,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人盡皆知的校園怪談:透過門縫的視線看到朦朧的身影,昏暗的場所以及頭皮「duang~duang」砸地的聲音,也確實夠當時的我喝上一壺了。



無奈當時小學的規模也就勉強塞下所有學生,並沒有過多的區域留給保健室,擁有木質鋼琴的音樂教室(當時老師用的不是電子琴就是手風琴)或者生物教室。既然沒有合適的土壤自然是無法令「校園怪談」生根發芽的,諸如保健室狂奔的骷髏骨架,午夜音樂教室無故響起的《月光》以及會實現學生願望的生物標本等適合在小學生口中傳播的怪談通通與我無緣,而一想起體育器材室里利用上班時間喝酒的體育老師,多媒體教室瘋狂強調帶鞋套的計算機老師和看穿你裝病便威脅給再不走就給屁股上來一針的校醫,或許也不會有鬼魂想要駐紮在這裡吧。


雖然沒有「從大傳到小」的校園禁忌,但人嫌狗煩的小學生總喜歡給自己找麻煩,其中最常見的便是往學校帶各種漫畫雜誌。漫畫太厚也太張揚,所以整體性價比不高,《意林》和《青年文摘》對於小學生來說門檻太高,最後就只剩《故事會》和各種鬼故事短篇合集。時至今日我早已記不清當時那本書里究竟描述了怎樣「驚世駭俗」的故事,但同桌披散著頭髮的場景和我坐在地上同她一起哈哈大笑的經歷卻依舊記憶猶新。



>>>看來即使是鬼,也要遵守習慣


即使中元節在傳統民俗領域有一定的地位,但與它職能相當的清明節相比還是略遜一籌。得益於宣傳力度、方向以及假期的影響,導致在大眾的心目中清明節地位更加崇高,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在提到掃墓祭祀時腦中總會浮現出清明節的身影。至於中元節,如果那天恰好是一個周末,那麼當晚的計劃大概率是京麻或者血戰到底。


大抵是一家人在一起膽子也會變大的緣故,所以每一個在中元節搓麻的夜晚大家都不會太注意時間。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外出的時間日益增多,同時內心對於未知事物的渴求也在不斷攀升,而這也在後來演變成了一種大家默許的習慣——在中元節看鬼片。



由於當時並沒有所謂的網絡電視,所以獲取資源的途徑全靠貼吧老哥指路或者在搜尋引擎碰運氣。雖然找片的過程十分坎坷,但求知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堅韌品格在這一刻顯得尤為出彩,總之在那段時間裡靠著最低 480P 解析度的電影狠狠填補了大腦對於恐怖元素的空缺。像網友們津津樂道的《山村老屍》《雙瞳》《凶榜》等排在恐怖電影前列的,我們自然是沒有膽量沾染的,更多的是尋找一些符合現代價值觀的帶有恐怖元素的動作電影。諸如《殭屍先生》系列、《倩女幽魂》真人版以及《回魂夜》等看時心驚膽戰,看後意猶未盡的影片才是慫人樂的首選。


在精神世界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以前不當回事的習俗或者習慣也在潛移默化間發生了轉變。比如從小就被要求不能將筷子插到米飯上,但一知半解的說辭很難打消小孩兒心中的疑惑,直至看到林正英做法前都會在祭祀台上放三碗插了三炷香的飯,這才意識到這種做法背後的含義。同時這一行為又引申出另一個問題:不同地方關於倒頭飯的定義又有些許不同。像米飯的生熟;操作步驟是否倒扣;插一根還是三根筷子以及是出殯前祭祀還是下葬後祭祀等習慣都各有不同,看來即使成為了鬼,也還得遵從地區的習俗呀。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後來能夠聚在一起看電影的時間越來越少,這項活動也在不經意間戛然而止,與之相對的則是祭奠習慣的傳承。在經歷過親人壽終正寢,好友意外離世後,能夠恰當地抒發情感的大概也只剩下清明和中元節這兩個日子了。


以前要想給親朋好友燒點紙還有些說道,講究的會尋覓以風水或者陣圖為根據放置刻有十二生肖外型焚紙壇的地方。家屬需按照祭祀對象的屬相來選擇相應的罈子,在對照去世時間來選擇何時開始燒紙。不講究的就找個殯儀館對著大致方位就可以開始了,至於放河燈的習俗,北方乾燥的氣候也不具備這種條件。



燒的東西其實也有差異,想表示表示態度的會購買印有金銀色紙箔的土紙,並在家中將其疊成一個個金銀元寶。想省點事的就買模仿現代流通貨幣製作的紙幣或者銀元,紙幣上還要印上「冥通銀行」「天地銀行」等字樣。這麼看來外國友人想給家裡人燒點紙,撒旦和耶穌還真不一定認識這來自中國的外匯呢。


鑑於當時大家都自詡粗人一枚,所以過程則能簡則簡。紙就是逢年祭祀路邊買的那種最常見的印刷錢幣,燒紙的地方也就找個人少的路邊,拿樹枝畫個圈省得被別人拿走。就這麼燒啊燒,燒到抬頭一看周圍都已經沒有人的時候,才意識到今天好像已經過去了,也不知道他到底收到錢沒有。



>>>世上究竟有沒有鬼,你知道嗎


在那次燒紙後,並沒有出現傳說中好友託夢的情況,不過第二天沿街滿地的圈圈和燃燒紙幣留下的黝黑印記也在提醒著我昨晚的那段經歷。其實按照傳統這個圓圈是不能被踩到的,但滿大街的圓圈叫人避無可避,踩多了自然也就無所謂了。


曾經一位中學時期的好友是這麼評價人與鬼的關係:如果說人死後會變成鬼,那麼人不應該害怕鬼。因為他要是害死你的話,你變成鬼後照樣可以欺負回去。望著老哥一人頂我三個的體型,我自是說就是我變成鬼了也打不過他的話,那可咋整啊。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元節也逐漸從祭祀的日子變成了網際網路的盛會。無數人在上面訴說著自己經歷的靈異事件和撰寫的抓馬瞬間,也依舊會有人在街頭巷尾對著空氣訴說著這些年世界的變化。至於天底下究竟有沒有鬼,又會有誰真的關心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