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風物誌」四三零的「第三尖」:世上罕見的端午包子節

株洲攝影組 發佈 2022-08-18T13:20:56.906478+00:00

列為看官,前面聊了古建寧宋家橋「四三尖」的第一尖老子老萊子,第二尖兩代「第一車」,本次與各位看官聊「四三尖」的第三尖,華夏罕見端午包子節。

【建寧風物誌】四三零的「第三尖」:世上罕見的端午包子節


中車株洲車輛公司 曾石祥

列為看官,前面聊了古建寧宋家橋「四三尖」的第一尖老子老萊子,第二尖兩代「第一車」,本次與各位看官聊「四三尖」的第三尖,華夏罕見端午包子節。

端午節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它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我1977年9月畢業分配到四三零,任機修車間維修鉗工,師傅叫徐強中,工具機維修好手。跟師學技,適應還算快。

班組師傅們無話不說。了解到四三零五六千職工、上萬居民生活區,只各一個小郵局、小糧店、小書店、小煤店、小飲食店、小日雜店,小理髮店只有三把破舊的椅子。


師傅說條件艱苦,我在新化農村做過知青,怕啥苦?但師傅都沒談及宋家橋有個與眾不同的端午包子節。

只說廠外有條發源婆仙嶺的小河,流到白石港匯入湘江。圍牆外田壟水溝縱橫,泥鰍黃鱔很多。很多師傅下班就去捉,列舉高手一二三。


當時正值秋割晚稻,我們幾個單身漢同學入鄉隨俗,拿個白鐵皮桶去郊外摸魚、捉泥鰍,從沒空手而歸。

處理乾淨,就用煤油爐架小鐵鍋煮,因為吃食堂沒有居民定量食油票,就放醬油鹽,也大快朵頤吃得津津有味。但不知道這食材與當地端午包子節相配。

適應了工作,適應了業餘生活,唯獨語言環境很難適應。不知道宋家橋話這麼晦澀難懂,「宋話」與正宗建寧話區別明顯,大概與宋家橋源遠流長文化有關。

很有可能,2600年前老子老萊子先生隱居這裡,操著陌生中原話,天天與宋家橋鄉民交流,久而久之,株洲建寧話和中原話兩個元素相融,形成了宋家橋味中原話、或者中原味宋家橋話?不得而知。


反正總覺得當地土話非常拗口,推著雞公車的鄉民、賣菜的菜農,全是打鄉談。「宋話」發音叫株洲車輛廠為「局軸恰量場」,汽車叫「砌恰」。

據傳一個師傅到一個郊區塘垻釣魚,一鄉民過來看看,順便問「魚老闆」哪裡的,「魚老闆」如實回答是四三零的。


結果對方頓時兩眼放光,「哎呀,我們村就有一個在局軸恰量場尚班,在台恰(車)恰(車)干(間)當恰(車)工。」把「魚老闆」聽得暈頭轉向,回來一傳,工友們笑得前仰後翻。我也很開心。

到1977年底還沒聽說宋家橋有個華夏唯一的端午包子節。

春去夏來,轉眼間到了1978年端午節。節前幾天,平時冷冷清清的小飲食店熱鬧起來,架起幾個爐灶蒸包子,爐火熊熊,乳白色蒸汽一天到晚升騰,買包子的年輕小伙子絡繹不絕。

因為包子供不應求,很多附近農村會做包子的高手,也在路邊架起煤爐,蒸起一籠籠包子出售。本來狹窄的小街,被買賣包子的人們塞得滿滿當當,擁擠不堪。


弄得我莫名其妙。心想,中國民俗端午節吃粽子,宋家橋端午節就例外、祖祖輩輩吃包子?

看那些挑擔、挑籮筐的年輕小伙,臉上帶著節日喜氣,在包子攤前大買特買,不是幾個十幾個,而是成百地買。除了買包子,還要買兩把新,這才是端午節標配。


平時門可羅雀的日雜店,蒲扇生意格外紅火。一頭霧水、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問師傅得知,到宋家橋集市買包子的年輕人,成百買包子不是過節自己吃,是送未來、或者已經是的老丈人家節日禮物。


我說那若是誰家女兒多,幾百包子端午節禮,天氣又熱,非愁死不可。當時普通老百姓誰有冰箱?師傅們說,確實女婿多的家庭,天熱包子變質,只能倒掉給豬吃。真浪費。

宋家橋端午包子節「第三尖」,確實「尖」得難以解釋。


端午包子節世所罕見,為什麼能夠在宋家橋這彈丸之地千百年代代相傳?我試想了兩個可能性。

一種可能,與隱居宋家橋的老子老萊子有關,因其影響力超過屈原。屈原是楚國大夫,而老子是周天子命官「守藏史」。

他倡導「

」事物多元,會深深影響鄉民。白居易筆下「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智慧的宋家橋先民或許最先種小麥,最先發明包子,甚至比較三國諸葛亮出兵平南、七擒孟獲,在雲南做饅頭還早。

史稱晉代規定端午節吃粽子。小麥不容易倒伏,產量高於糯米。由包子取代粽子,成本驟降。


小麥、稻米都算五穀之列,而且宋家橋田壟盛產鱔魚泥鰍,用鮮美鱔魚泥鰍、配熱騰騰包子,喝一杯黃酒,賽一場龍舟,豈不樂哉?

宋家橋人吃鱔魚幾乎比較其他地方更上癮,不但是端午節佳肴。我來四三零45年,菜場的泥鰍鱔魚一年四季紅火。


另一種可能是華夏文化的演進,化民成俗。列為看官,似乎名人故里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美食習俗,偉人故里的毛氏紅燒肉,蘇東坡故里的叫花子雞、東坡肉,老子晚年隱居地、第二故鄉古建寧宋家橋也一樣,端午節吃包子、吃鱔魚也成為一道「尖」得與天下不同的風景線。


但化民成俗也是動態的,宋家橋端午節吃包子千年習俗,上世紀90年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端午節吃粽子天下大同。

到了端午節,宋家橋村民紛紛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繁多。餡料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有的挑擔到四三零來賣,不僅僅賣粽子、鹹鴨蛋,還賣山上采來的綠油油新鮮粽葉、捆粽子棕葉以及驅邪驅蚊子的

廠里職工家屬爭相購買,將它們插於門眉,懸於堂中,取而代之前一年的艾蒿、菖蒲,幾乎家家如此。

四三零的「第三尖」-----世罕端午包子節習俗消失了,留在了雋永記憶。


因為普及了冰箱,食物保存輕而易舉;因為普及了智慧型手機,孝敬老丈人無需上門,哪怕千里,只需「滴」的一下,紅包就妥妥的。


因為普及了空調電扇,蒲扇早已被遺忘。唯有泥鰍鱔魚仍是現代宋家橋人的最愛,我家離菜場200米,每天見特別忙。



但我還是有些懷念宋家橋獨一無二端午包子節場景,有一絲絲失落,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建寧風物誌】徵集株洲美麗鄉村等故事,圖文發給我郵箱,圖片2——5M,圖片文件名為,標題或者內容+作者姓名,發送到郵箱(因平台限制,關注後私信索要郵箱),也可以打包壓縮,微信發給我。

歡迎加小編微信投稿、進入建寧風物誌作者群。

【建寧風物誌】 株洲,古稱建寧。《株洲日報》和株洲市攝影家協會、株洲市藝術攝影家協會共同開辦的大型系列視覺欄目。長期徵集株洲風土人情、老廠礦故事、老照片,歡迎加微信或者關注公眾號、頭條號索要郵箱投稿。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禁止洗稿、抄襲,違者必究。【建寧風物誌】志願者團隊法律顧問,天橋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景林律師

歡迎轉發+點讚+點在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