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6歲博士畢業,45歲當選中科院院士,屢獲全國、全球榮譽!畢業於南京大學!

南大招生小藍鯨 發佈 2022-08-21T09:38:51.319896+00:00

42歲,他和團隊發展了DNA自組裝結構誘導納米尺度精確礦化的新方法,在《自然》發表,實現了中國研究者在DNA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

26歲,他獲得南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42歲,他和團隊發展了DNA自組裝結構誘導納米尺度精確礦化的新方法,在《自然》發表,實現了中國研究者在DNA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45歲,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2019年上海當選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就是南京大學1992級生化校友樊春海院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他的「跨界」探索——

樊春海,分析化學與化學生物學家,主要從事核酸化學、生物傳感和生物計算方面的研究。1974年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199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2000年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聚焦學科交叉前沿,探索未知世界

翻開樊春海的履歷,「跨界」似乎成為他的一個標籤,交叉學科的研究也一直伴隨著他的科研生涯。

1992年,樊春海成為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的一名本科新生。「學不好化學,就做不好生物化學」是當時系裡的口號。在濃郁的學科交叉背景下,樊春海在生物化學和分析化學兩條學術傳承線的交叉點上起步,從事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的研究,這在當時正屬於前沿交叉學科。在南大讀書期間,樊春海深受師長和同學的喜愛,他為人謙和,待人真誠,知書達理,尊老愛幼,團結同事。他身上的許多優秀品格一直為人稱讚。

2000年,樊春海在南京大學獲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此後,樊春海進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艾倫·黑格教授的實驗室讀博士後的經歷,使他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研究者迅速跨入到學科交叉的前沿

樊春海回國後,已是同齡中的佼佼者。2004年1月,樊春海加入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此時國內的交叉學科建設方興未艾,正是可以大展身手的時候。

2008年,樊春海等人建立了物理生物學研究室,組建了融合物理、化學和生物於一體的多學科研究團隊。42歲,他和團隊發展了DNA自組裝結構誘導納米尺度精確礦化的新方法,在《自然》發表,實現了中國研究者在DNA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

「我的研究主線其實一直是DNA。DNA是自然界選擇出來承載生命密碼的一個奇妙的化學分子,它本身不是生命物質。所以它既有物理性質,也有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涉及到很多不同學科的原因。」 樊春海說。

收穫眾多榮譽,培養科研人才

從進入大學接觸生物化學這一交叉學科到現在,已近三十年。一路走來,樊春海從懵懂少年成長為國際知名的科學家:近7年連續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美國化學會「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和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2020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22年獲「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面對諸多榮譽,樊春海平靜地說:「是好奇心、責任心和初心,引領著我在科學道路上不斷向高峰攀登。

迄今為止,樊春海已在《自然》等雜誌發表論文500餘篇,被引用5萬餘次。如今,樊春海紮根教壇,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因為科學工作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2004年前,他開始帶研究生,他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來自不同的專業,包括化學、物理、生物與機械工程。

樊春海會根據不同學生的特質,因材施教,有效引導,而非「管教」式的教育。他認為「學生不是管出來的,而是在適當引導下自由成長起來的,導師的任務是挖掘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志向,並成為學生堅定的支持者。」

在樊春海的字典里,沒有節假日這個詞。除去繁忙的科研工作,休息日裡他一直活躍於科普現場:九三學社嘉定市民修身大講堂、金山中學「與院士面對面」活動、新冠疫情防控的「雲講座」……各個科普舞台上都有他的身影。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樊春海依然在求索之路上不斷前行。未來,他表示將繼續保持初心,砥礪前行,不斷探索科學前沿,為推動國家和社會科技進步盡責出力!

關注「南大招生小藍鯨」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南大招生小藍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民主與科學、中國科學院學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