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胡令能-《詠繡障》、《小兒垂釣》詩二首賞析

a木初 發佈 2022-08-23T13:42:35.845394+00:00

胡令能簡介貞元、元和間人。早年曾為一手工匠,人稱「胡釘鉸」。後喜歡《列子》,又受禪學影響,隱居莆田。 其詩傳世僅四首。詠繡障胡令能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胡令能詩鑑賞這是一首讚美刺繡巧奪天工的詩。第一句「日暮」、「堂前」點明時間、地點。

胡令能簡介

貞元、元和間人。早年曾為一手工匠,人稱「胡釘鉸」。後喜歡《列子》,又受禪學影響,隱居莆田。 其詩傳世僅四首。

詠繡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

胡令能詩鑑賞

這是一首讚美刺繡巧奪天工的詩。第一句「日暮」、「堂前」點明時間、地點。「花蕊嬌」,花朵含苞欲放,嬌艷無比—— 這是描寫待繡屏風(繡障)上取樣的對象。

首句以靜態寫物,次句則以動態出人:一群繡女正競相拈取小巧的畫筆,在繡床上開始寫生,描取花樣。「爭」之用得妙,不僅寫出了刺繡女爭先恐後的模樣,眉飛色舞的神態,而且烘染出繡房熱烈歡快的氣氛。「拈」,是用三兩個指頭夾取的意思,見出動作的輕靈,姿態的優美。這一句雖然意在寫人,但也同時帶出堂上的布置:一邊擺著筆架,正對堂前的寫生對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繡床。

三、四句寫「繡成」之以後繡工的精美絕倫:把完工後的繡屏風安放到春光爛漫的花園裡去,竟然惹得樹上的黃鶯誤以為是花枝,翩然從柳枝上飛向繡屏風,尋枝而棲。末句從對面寫出,讓亂真的事實說話,不說女紅的工巧,而工巧自見。

從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繡成」,省去了整個取樣與刺繡的過程,象「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羅隱《繡》)那樣正面描寫繡女飛針走線的詩句,雖然在這首詩中不曾出現,但「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的側面烘托,也足以讓人想像得到繡女的縴手弄線的神情姿態。

不以正面敷寫爭巧,而以映襯取勝。也許就是《詠繡障》的獨到之處。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詩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綸」是釣絲,「垂綸」

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即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專注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可知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稀少人跡罕至之處,這是一個魚不怕驚、人不暴曬的理想的釣魚場所,旨在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鋪墊。「草映身」,不僅是在為小兒畫像,在結構上,也為下句的「路人借問」埋下伏筆。因為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至於他在「招手」之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像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之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描寫兒童題材的詩作很少。這首詩勾畫小兒垂釣的神情動態活靈活現,富有生趣,堪稱佳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