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歌劇《茶花女》:洋戲中唱,一唱一甲子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2-09-03T04:46:34.223707+00:00

中文版《茶花女》日前在福建大劇院連演兩場。圖為8月27日晚間,指揮家鄭小瑛在開演前為觀眾講戲。 宋暉 攝中新網福州9月1日電 題:中文版歌劇《茶花女》:洋戲中唱,一唱一甲子中新網記者 林春茵指揮家高嵩站在舞台前下沉的樂池裡。

中文版《茶花女》日前在福建大劇院連演兩場。圖為8月27日晚間,指揮家鄭小瑛在開演前為觀眾講戲。 宋暉 攝

中新網福州9月1日電 題:中文版歌劇《茶花女》:洋戲中唱,一唱一甲子

中新網記者 林春茵

指揮家高嵩站在舞台前下沉的樂池裡。坐在劇院最後一排的觀眾,能看到她銀色指揮棒,和她一頭蓬鬆躍動的棕發。「有力的,像馳騁著千軍萬馬的,讓人很震撼,很受感染。」一位福州觀眾這樣描述這位女指揮家的印象。

中文版《茶花女》日前在福建大劇院連演兩場,場場爆滿。高嵩率著一個全新主創團隊盡情演繹這齣百年經典歌劇。高嵩的老師、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則坐鎮台下。一如既往,鄭小瑛在開場前為觀眾講戲,同步直播竟斬獲超300萬人次的流量。

中文版歌劇《茶花女》劇照。 宋暉 攝

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風靡世界百餘年。1956年,歌劇《茶花女》搬上了中國的舞台,成為中國人看到的第一部西洋歌劇。在擔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的數十年間,鄭小瑛執棒演出這部歌劇達160多場。

「1956年,我們就決意洋戲中唱,為《茶花女》配上中文唱詞。」鄭小瑛對福州觀眾介紹說,「我們希望通過用中文介紹西方經典,幫助中國的老百姓了解、接受歌劇這種西方藝術形式。」

鄭小瑛攜主創在演出後與觀眾交流互動。 宋暉 攝

鄭小瑛的父親出生於「客家祖地」福建龍巖永定,她則於1929年出生於上海。6歲學琴,19歲奔向解放區,棄醫從藝,31歲公派留學蘇聯,33歲在國立莫斯科音樂劇院指揮公演了一場義大利歌劇《托斯卡》。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登上外國歌劇院指揮台。「我們學到了美的知識,有責任介紹、普及給大眾,也有責任用西方交響樂手法講述中國故事。」鄭小瑛說。

1956年中文版《茶花女》是「洋戲中唱」的發端。苗林和劉詩嶸兩位名家參考俄文和英文版譯配出了中文唱詞。66年間上演逾兩百場,《茶花女》成為中國人最熟悉、最親近的西洋歌劇。

中文版歌劇《茶花女》劇照。 宋暉 攝

如今再演《茶花女》,鄭小瑛邀來義大利漢學家薩布琳娜·阿爾迪佐尼對全劇進行認真校對。顧文夢、陳大帥、楊小勇幾位皆從海外學成歸來的主演,一再斟酌義大利語原唱發音和中文發音的「契合點」,精益求精。

「義大利語發音重在元音,中文則在輔音,我們一再咬文嚼字,找出中文字頭字腹字尾和旋律最共鳴的唱法,讓我們觀眾聽得順,聽得進。」飾演阿芒的陳大帥說。

在劇中,顧文夢以多變高音唱腔和細膩表演,將瑪格麗特的敏感善良、憧憬愛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臨終前的詠嘆調,一縷高音飄渺入耳,繞樑三日,令人唏噓慨嘆。

女高音顧文夢(中)擔綱主演。 宋暉 攝

導演王傑則在序曲和終曲的間奏部分,詩意地運用茶花和白紗意象道具,展現「命運」之多舛。「間奏本來是純粹器樂演奏。」他解釋說,「我們做了些變革,以助於觀眾更深地了解劇情和人物。」

曾留美的楊小勇飾演阿芒之父。他告訴中新網記者,他在美國登台演出的第一部歌劇,「就是用英語演唱別的國家語言的歌劇。」如今,他在國內演出的多部中文演唱的歌劇備受歡迎,「歌劇已經走進大眾生活。」

「他們幾個青年音樂家,都登上過國際舞台用原文演唱,為了洋戲中唱,特地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投入《茶花女》。」鄭小瑛毫不掩飾她對演員們的偏愛。

「我們每一個地方,只要有一種方言,它都會有一個劇種。」鄭小瑛在演出後的觀眾互動中坦言,和西方觀眾一樣,中國人是喜歡欣賞音樂,喜歡聽戲的民族,「洋戲中唱,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自信。」

已至鮐背之年的鄭小瑛在社群媒體上推出賞析西方交響樂的系列講座,從威爾第的系列歌劇,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再到「西洋音樂里的中國故事」《梁祝》,頗受歡迎。

這位蒞臨過柏林愛樂大廳、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音樂廳、美國舊金山戴維斯交響音樂廳的女指揮家,已在20多個國家的舞台上,揮棒演出中外歌劇和交響音樂會超過1600場。

指揮家高嵩。 宋暉 攝

如今,洋戲中唱的指揮棒交到四十不惑的高嵩手上。高嵩非常贊同鄭小瑛的觀點:歌劇不是為了自我陶醉、自我欣賞,或者滿足小部分人群的需要。

「她是藝術家,她的心裡永遠把觀眾放在第一位,把普及音樂作為首要任務,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更多人來喜歡古典音樂。」對恩師鄭小瑛,高嵩如是說。(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