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漢詩講座在日本大阪舉辦

東亞信息 發佈 2022-09-04T11:50:06.108802+00:00

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漢詩講座在日本大阪府舉辦。講座特別邀請到日本中華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會長、隨筆作家白雪梅老師主講,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大阪府日中友好協會會長梶本徳彥、大阪府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理事長青柳明雄出席,另有來自日本的70餘名漢詩愛好者現場參加了本次講座。


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漢詩講座在日本大阪府舉辦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8月30日下午,中國駐大阪總領館聯合大阪府日中友好協會、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在大阪共同舉辦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特別活動——「品味漢詩」漢詩講座。


講座特別邀請到日本中華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副會長、隨筆作家白雪梅老師主講,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大阪府日中友好協會會長梶本徳彥、大阪府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理事長青柳明雄出席,另有來自日本的70餘名漢詩愛好者現場參加了本次講座。


薛劍在致辭中表示,漢詩在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中孕育發展,成為中華璀璨文化的結晶,是人類文明桂冠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寶石。從大家熟知的最早的漢詩《詩經》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漢詩的形式在不斷豐富發展,為後世留下了不勝枚舉的佳作和重要文化遺產。



薛劍說,對中日而言,漢詩則是溝通彼此心靈的獨特載體,更是雙方共享的東方文化價值的重要象徵,在2000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1500多年前傳入日本以後,漢詩對日本文化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漢詩名家輩出,漢詩文化經久不衰,李白、杜甫、王昌齡、白居易、蘇軾等大詩人對日本人來說耳熟能詳。


1300多年前日本長屋親王在贈送給唐朝高僧的袈裟上繡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感動了鑒真東渡日本弘法。在2020年疫情初期同樣的文字被日本友好人士貼在贈送給中國的防疫物資上,也深深感動了中國人民。


日本許多地方有漢詩協會,開設漢詩講堂、教室,日本學校教育也非常重視漢詩的學習。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漢詩講座,能夠品味先賢佳作,以詩為媒,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梶本徳彥會長首先對大家參加本次講座表示感謝,他表示,誕生於3000多年前的漢詩,作為表現自然美、家族愛與友情等人間情感的表達文學,發展至今仍能給人帶來心靈的慰藉與勇氣。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白雪梅老師的講座,能夠加深對漢詩理解。



白雪梅老師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登台開講。


白老師從漢詩的發展歷史、分類、讀法寫法等方面為現場的觀眾帶來了一場內容豐富有聲有色的詩詞盛宴。在中國,各個時代對漢詩的稱謂有所區別。


在日本,漢詩指的是用漢字寫成的詩詞,不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漢詩都有很高的人氣。對部分日本文人來說,和歌如母,漢詩如父,用和歌表達細膩感情,以漢詩明立心志。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誕生於黃河流域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五言詩經典之作的《古詩十九首》。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蘇軾、陸游......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學習漢詩主要是要理解詩的情景和詩人的心情,體會用極少的文字表達情景和心情的妙處。



作為漢詩的故鄉,河南歷史上有著很多詩詞大家,杜甫、白居易出生於河南,王安石、蘇軾活躍在開封。天寶三年(744年),出生於河南鞏義的杜甫在洛陽見到了李白,盛唐詩壇最為耀眼的兩顆星星從此開啟了「李杜」時代的神話。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而白居易則是在晚年長居在洛陽龍門香山18年,並寫下「六月灘聲如猛雨,香山樓北暢師房。夜深起憑欄杆立,滿耳潺湲滿面涼。」的名篇。


現場觀眾在品味漢詩的同時,也觀看了河南省鄭州市、洛陽市的宣傳片,領略漢詩故鄉風貌。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在漢詩歷史的詩話里,李白與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跨越國境的友誼傳為佳話。「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這些詩篇不僅是李白與阿倍仲麻呂兩人友誼的見證,更是千年以後中日兩國友好交流的歷史印證。


活動結束後,薛劍總領事與現場觀眾進行了親切交流。中日兩國在詩詞文化上有著源遠流長交流史,期待通過本次漢詩講座,讓更多的日本民眾喜歡上中國漢詩文化,以詩為媒深化各方面的友好交流,為中日友好交流做出貢獻。


來源: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

發布:東亞信息網;編輯:柴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