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不問䘵位問功德

丁香a丁香 發佈 2022-09-08T05:26:42.281519+00:00

白先勇在細說《紅樓夢》時說:人大概都經過幾個階段: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是入世哲學,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祿。

白先勇在細說《紅樓夢》時說:人大概都經過幾個階段: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是入世哲學,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祿。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些挫折,於是道家來了,點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後,要超脫人生境界的時候,佛家就來了。

無需經過這幾個階段,從年輕時就深入儒釋道各家經典並有所成就的名人,最為人熟知的當數南懷瑾。 有著「國學大師、佛法泰斗、禪宗大師、當代大隱」等諸多稱號,卻始終謙和恬淡,讓人愈發對他感到好奇。

南師第三子南小鵬的《父親南懷瑾》,按時間順序,以南師追尋理想實踐抱負的主要事件為章節,大量珍貴的第一手圖文史料,廣闊的視角,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展示了大師傳奇的一生。

如今,百度詞條就能輕鬆找到名人一生的大事記。而傳記中對許多「小事」的敘述,豐富的細節,讓我們看到大師更為立體的另一面。

少年時獨自在清寂的家廟苦讀,十四五歲便寫下了「西風黃葉萬山秋,四顧蒼茫天地悠。獅子嶺頭迎曉日,彩雲飛過海東頭。」的詩句。被先生稱讚「好詩!就是太衰老了。」

青年時孜孜於尋仙問道的趣事。在浙江國術館求學時,曾去杭州城隍廟拜見方丈老道,跑了七八趟終於得見。他堅持要跟老道學劍術,做劍仙。直到老道突然十分嚴肅地說:「劍仙雖有,但並非如同小說上所描述的那樣。你暫且試練一下,每天晚上把門窗緊閉,房間內不點燈,使內室漆黑,僅點香一炷,嘗試用劍劈開香頭,手腕著力,而臂膀不動。等練到一劍劈下,香成兩半時,才進入第一階段。第二步,黃豆抓一把在手裡,丟一顆,憑空一劈就對開;然後再劈綠豆,綠豆比黃豆小,你都劈得開時再來,我再教你。」才一下子泄了氣,不想學了。

二十出頭起就與袁煥仙、虛雲等佛法大師有著奇妙的緣分。書中「煥師解疑方識我」「靈岩七日座為首」「維摩精舍立道場」「參學虛雲老和尚」等章節的記錄,也讓我們看到真正高僧大德指導禪修的場景。

而立之年東去台灣不久,暫居基隆陋巷仍心懷慈悲地將住所改造為難民接待所,安頓接濟附近因火災而無處安身的難民。並逐漸開始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事業......

「不問祿位問功德」是南師一生致力於不朽之事的原則。無論是23歲任成都中央軍校教官不久就離開,還是28歲時婉拒當時四川省主席王贊緒的任用。赴台後出書講學聲名鵲起,他始終遠離政治,拒絕「官職」。不與任何人合作,獨自創辦東西精華協會。他堅信「文化決不能輕易被左右,更不能淪為工具,喪失原則。」

除了詳盡記錄南師的生平事跡,書中還有許多關於教育,關於人生,關於佛教的觀點理念,引人深思。比如:

教育的中心是人格的養成與完善,人格的養成和民族文化的傳承,絕非單單靠知識的堆積來完成。


相信特異功能,相信卜卦算命的,都顯示出自己已經願意受制於人,精神上有依賴了。這是修行的大忌。


徹底幫助一個人,除了環境物質等福利的改善外,根本在於內心的教化,使他懂得幫助自己,樂於幫助別人。因為樂觀的心境和仁慈的襟懷是一切幸福的泉源。


成佛學佛是從做人開始的。人要不作惡,一生行善,淨化自己的心靈,以一顆純淨之心對待世間萬事。學會了應對凡塵俗事,人,便是做好了。但這比打坐吃素還難以做到。


近三年,每個人都對「無常」有了更多體會,人生的迷茫也更甚。南懷瑾先生「為而不有」的百年傳奇人生故事,如同迷霧中的一道光,讓我們重新審視「困頓」背後的內在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