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珍玩——春雨齋藏瓷鑑賞

杞棠鑑藏 發佈 2022-09-08T14:06:26.238831+00:00

帶水匙、木座,帶日本包裝 水丞呈桃形,敞口,口沿裝飾果柄、桃葉,通體施窯變釉,外壁呈玫瑰紫色,桃葉呈淡藍,底部貼塑胭脂紅蝙蝠三隻,蝠與「福」諧音,寓意三福捧壽。


清雍正 窯變釉加胭脂紅福壽水丞

年代清雍正

尺寸L: 9.3 cm (3 5 /8 in.)

帶水匙、木座,帶日本包裝 水丞呈桃形,敞口,口沿裝飾果柄、桃葉,通體施窯變釉,外壁呈玫瑰紫色,桃葉呈淡藍,底部貼塑胭脂紅蝙蝠三隻,蝠與「福」諧音,寓意三福捧壽。據明王圻《稗史彙編》載「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由此可知,明人眼中的窯變「非為人造,乃是天成」,故世有「窯變無雙」之美譽。而將「天意」轉化為「人為」的這一重大突破,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御窯之中。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鈞釉,仿內發舊器梅桂紫(玫瑰紫)、海棠紅……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雖然雍正時期的窯變釉已能通過人為控制,但燒造出一件發色完美的窯變釉器物也並非易事。胭脂紅以金為呈色劑,由歐洲傳入中國,清宮檔案內皆稱其為「西洋紅」,又由於這種紅釉頗如女子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陶成紀事碑記》中稱「西洋紅色器皿」。本品以窯變飾桃,以胭脂飾三蝠,融合兩種釉色,設計巧妙,應為雍正皇帝心愛之物。最屬別具匠心之處在於底部胭脂紅三蝠所圍繞的區域恰好為整器窯變精華之處,藍、白、紫三色暈散交融,絢麗多姿,意趣盎然,巧妙融合兩種釉色,可見窯工對原料及窯火極強的控制能力。

清康熙 青花狄仁傑拜相人物故事圖大筆筒

年代清康熙

尺寸D: 18.6 cm (7 3 /8 in.)

來源:巴黎蘇富比,2008年12月18日,lot 44 本品直口,筒腹,玉璧底。通體施透明釉,釉面瑩潤素潔。外壁紋飾以青花繪就,腹部通景繪人物故事圖。畫面中一官員身著袍服,手持笏板,立於大堂,向端坐主位的華衣女子行禮,屏風內外又有僕從、侍衛擁立,神情各異。與傳世所見相同題材作品相比較,居高位受禮者多為男性,本品在繪畫選題上較為少見,其故事內容應為狄仁傑拜相,主位端坐女子當為武則天,對立而拜者為狄仁傑。整體裝飾主題突出,人物描繪細緻生動,開臉自然,形神兼備,為典型熙朝文房佳器。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時期的宰相。狄公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狄仁傑一生兩次拜相,其一為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彭澤縣令。其二是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康熙時期重視文治,科舉大興。隨著文人群體的增加,與讀書相關的優質文房用具亦在此時日趨流行。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瓷質筆筒,它既是文人案頭陳設的雅玩,亦是映射文人精神世界的載體,不僅品類繁多,而且裝飾不拘一格,堪稱熙朝第一雅玩。在康熙瓷質筆筒中,以歷史人物故事為題材的作品,最具故事性和裝飾性,本品即為這一時期典型佳作。康熙時期,景德鎮制瓷工匠純熟地掌握了珠明料的呈色技術,燒出了被譽為「翠毛藍」、「寶石藍」的康熙青花,這種多色階青花層次分明,故又有「青分五色」之稱,是青花器製作史上的重要創新。本品體量頗大,繪工精細,青花呈色豐富,盡顯康熙青花之神韻,又選用狄仁傑拜相人物故事作為裝飾題材,有推崇其直言死諫、不畏權貴之品格的深層含義,堪稱熙朝文房佳器。

清雍正 仿嘉靖鬥彩雲龍紋摩羯耳爐

年代清雍正

尺寸D: 21.6 cm (8 1/2 in.)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中)》,耿寶昌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第120頁,圖110 本品唇口內斂,溜肩,肩附雙摩羯耳,刻畫細膩,靈趣生動,扁鼓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足牆微外撇。爐通體施透明釉,外壁以鬥彩裝飾,口沿下青花雙圈內飾回紋一周,腹部繪雙龍戲珠圖兩組,五爪行龍鬚發飄揚,威武健碩,腳踏五彩祥雲及海水江崖,昂首闊步,於海上追逐火焰靈珠,足牆則飾一周花葉紋。整器色彩明艷,絢麗奪目,諸色搭配巧妙,尤其耳部以紅、黃、綠彩三色為主大面積暈染裝飾,色澤清新亮麗,且過渡自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摩羯,為佛教中的一種神魚,亦為印度神話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可創造一切,也可融化萬物。大藏經《一切經音義》卷四十雲「摩羯者,梵語也。海中大魚,吞噬一切。」這種紋飾大約出現於公元三世紀中葉,公元四世紀隨佛教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洛陽迦藍記》中已有關於「摩羯」的記載「河西岸有如來作摩竭大魚,從河而出,十二年中以肉濟人處,起塔為記,石上猶有魚鱗紋。」在印度神話中,摩羯是長著長鼻、利齒、魚身的動物,形象較為猙獰,傳入中國後,隨時代變遷,摩羯的形象也產生了中國化的變化,在遼博藏宋摹本《洛神賦圖卷》中,摩羯形象也還較為猙獰,但到了唐宋時期,摩羯造型便已經完全中國化,開始與中國傳統吉祥動物魚、龍的形象相融合,常被描繪成龍魚狀,被賦予吉祥、辟邪的含義,廣泛應用到瓷器、銅器、漆器裝飾之上,青釉摩羯耳盤口瓶便為南宋龍泉窯經典器物之一。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摩羯耳爐」,與本品造型、紋飾風格一致,或為本品之母本。由此,可推測本品或為雍正御窯仿嘉靖窯之作,但在紋飾裝飾上,又融入成化時期特色,將單調青花改為成窯冠絕的鬥彩裝飾,故落成化寄託款,即得前朝古物之風韻,又凸顯鬥彩設色熾烈之風格,華貴典雅,堪稱慕古創新之絕響。

清雍正 鬥彩花蝶圖天雞鈕盉碗

年代清雍正

尺寸D: 19.3 cm (7 5/8/in.)H: 24 cm (9 1/2 in.) (含座)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雍正本朝 帶木座 來源:紐約蔡特藝廊(Ralph M. Chait Galleries)舊藏(據標籤)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王莉英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1999年,第242頁,圖22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耿寶昌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第166頁,圖157 碗呈倒置馬蹄形,侈口,斜壁內收,近足處飾凸弦紋兩道,及底急內收,下承圈足。通體施透明釉,釉面潤澤,外壁弦紋以上部分以鬥彩通繪洞石花蝶,洞石嶙峋,各色花卉或依傍而生,或數叢獨立,清新甜美,間或彩蝶翩躚,花蜂飲蜜,蟋蟀棲息禾穗之間,生趣盎然。以下部分繪纏枝花卉四叢,花團錦簇,明麗鮮艷,既各自成畫,又可相互融合,甚是巧妙。蓋與碗子母口相接,外沿平整,及內隆起,中央飾天雞鈕,施綠彩,蓋面以鬥彩裝飾洞石花蝶圖,與碗外壁上半部分相呼應。整器紋飾筆法嫻熟,布局有度,顯示了雍正御窯無與倫比的審美格調。碗內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蓋內則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此種書款方式特別,當屬此式追慕宣窯作品所獨有。盉碗又名「合碗」,始見於宣德御窯,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宣德 青花纏枝蓮紋盉碗」,此式盉碗與宣德作品器型完全一致,唯加飾天雞蓋鈕。本品即為雍正御窯追慕宣窯所出,其落款於碗心,而不在碗底,亦是嚴格按照宣窯盉碗之制。本品借鑑宣窯之型,卻施以「成窯五彩」,可謂匠心獨具,師古而不泥古。另據款識字體判斷,本品為雍正早期「安窯」之作。「安窯」主理者傳為康熙重臣明珠的管家安尚義,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為內廷燒造瓷器,其子安岐為清代著名書畫收藏家、鑑賞家。傳世所見雍正御窯盉碗,皆為此種款識,說明此類作品為安尚義主持燒造,查閱資料,見有黃釉、藍釉、藍釉堆白、鬥彩等品種,其中又以鬥彩作品最為罕見。另有,郎窯亦可見燒制此式盉碗,可參見國家博物館藏「清康熙 藍釉盉碗」,其除康熙年款外,另落「御賜純一堂珍藏」款,亦是作為判斷郎窯作品的重要例證。綜上不難發現,此式盉碗燒制均屬康雍名窯所出,亦凸顯康雍二帝對於此式之喜愛。本品品質卓絕,最為難得之處在於此式盉碗多失其蓋,本品原蓋得以保存,十分難得,頗值珍視。

清雍正 白釉茶圓一對

年代清雍正

尺寸D: 9.3 cm (3 5/8 in.)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雍正本朝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201頁,圖177 本品侈口,弧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胎體纖薄卻無羸弱之態,線條柔美亦無造作之勢,秀外慧中且具超塵之感。通體白釉,色若永樂甜白,瑩潔溫潤,素雅怡人,類雪似玉。外底心青花單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為雍正御窯標準款識書寫方式。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年希堯出任內務府造辦處總管,兼理景德鎮窯務,世稱「年窯」。其秉承雍正皇帝旨意,竭力鑽研摹制前朝名品,對於永、宣、成三窯佳器至為推崇,不獨青花一項,對於仿永樂甜白一項亦是頗有建樹。早在雍正四年,即有雍正帝令年希堯仿燒永樂甜白的記載,據《各作成作活計清檔》載「……圓明園來帖內稱太監雅圖交來白磁靶杯一件,傳旨著照白瓷杯並青地金龍靶杯畫一樣子,交給年希堯照樣燒造……」其後,唐英榷陶期間,更是延續仿甜白一途,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陶成紀事碑記》中提及「仿永樂窯脫胎、素白、錐拱等器皿」一項。由此足見雍正一朝十三載,白釉燒造未曾斷絕,可證雍正對素雅白瓷之偏愛。查閱《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又見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九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日太監滄洲傳旨,著向雍和宮查有脫胎填白磁小碗、碟、茶圓、酒圓,拿些來畫琺瑯用,欽此。」雍正十年,國產琺瑯料已研製成功,具備了在白釉上進行琺瑯彩描繪的基礎。通過這條檔案記載,可知至遲在雍正十年,亦存在以宮內舊藏「脫胎填白磁」作為琺瑯彩瓷胎的情況。其中提及「脫胎填白磁茶圓」則有可能指本品此類,檢索故宮博物院藏品,亦可見與本品相類的白釉茶圓,即可為例證。此類可作畫琺瑯瓷胎的篩選極為苛刻,乾隆早期造辦處檔案就曾記載清宮要求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燒造白瓷坯胎呈送進宮,胎釉極為精良,絕無瑕疵,色釉之純白勻淨皆為同類白瓷之最。此式茶圓除上文提及故宮博物院藏品外,還可見大英博物館藏有類品。同時,傳世亦可見檸檬黃、松石綠、蘋果綠等不同色釉者,均為御窯高級釉色品類。綜上所述,無論以此式為素胎畫琺瑯者,還是各式單色釉者,此式茶圓品級均十分高絕。本品素雅怡人,類雪似玉,且成對出現,十分難得。

清康熙 天藍釉柳葉瓶

年代清康熙

尺寸H: 16.3 cm (6 3/8 in.)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康熙本朝 來源:徐展堂先生舊藏;香港佳士得,1997年11月5日,lot 861 參閱:《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Suzanne G. Valenstein,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89年,第239頁, 圖241;《耶魯大學遠東藝術集萃(Selected Far Eastern Art in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George J. Lee,耶魯大學出版社,1970年,圖341 本品唇口外侈,長頸微束,溜肩,圓弧腹,及底內收,下承矮圈足,修足規整。露胎處可見胎體細膩潔白,通體施天藍釉,色若雨後碧空,釉面肥潤,色調淡雅。外底施白釉,釉面潤澤,底心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字若蠅頭,筆觸纖細,頗顯書寫功力。本品因造型纖細似柳葉,故有「柳葉瓶」之稱,又因雋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也稱之為「美人肩」。一般常見豇豆紅釉柳葉瓶,底足徑幅甚小,故而器物重心不在下部而是在肩部,正常擺放常覺不穩。如果使用常見瓶類的裝燒方法,無論在入窯安放還是燒窯過程當中只要稍有輕微晃動均會傾倒損毀,根本不可能成造。因此,必須在裝燒環節予以特殊處理,即足外牆呈現一圈無釉澀胎,出窯之後,出於美觀和陳設穩固考慮,亦需要給柳葉瓶匹配內凹式底座。而此式天藍釉柳葉瓶,在不破壞整體器型美感的前提下,以矮圈足承接,既保留了線條纖細,又解決了置放不穩的問題,在柳葉瓶一式中顯得頗為獨特。康熙是我國歷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其六十一年的統治中,制瓷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康熙時期的瓷器,造型多樣,品種豐富,大器渾厚奇偉,小器玲瓏剔透,巧奪天工,開有清一代瓷業盛世之先河。康熙一朝御窯生產,因受南明抗清,吳三桂作亂影響,燒造時斷時續,直至康熙中晚期臧應選、郎廷極等相繼督窯之後,才漸趨穩定。天藍釉便是康熙時期初創的釉色,是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高溫中燒成,但其與霽藍釉不同,氧化鈷含量極低,燒造出的藍色,淡雅勻淨猶如碧空之色,因此得名「天藍釉」。天藍釉以清三代的燒造最負盛名,後朝雖有燒造,但質量已經大不如前。本品所施天藍釉,厚潤瑩亮,色調淡雅宜人,嬌嫩之美不可言喻,更於深淺變化之中予人感悟窯火神功之無限魅力。康熙御窯所制此類文房小品,歷來備受喜愛,其中太白尊、鏜鑼洗常見,若論數量之稀少,當推柳葉瓶、蟠龍瓶等式,故歷來難求一見,目前中外許多著名公私收藏機構亦不曾典藏。而較之熙朝經典「八大碼」的釉色豇豆紅,天藍釉器物燒造數量更是少之又少。傳世所見康熙天藍釉器皆為名品,如柳條缸、鏜鑼洗、鼓釘式花觚、琵琶尊、蘋果尊、雙龍耳尊、萊菔尊、月牙梅瓶等,而若論天藍釉器珍罕程度,其中柳葉瓶一式存世稀少,堪稱首屈一指。檢索公私收藏資料,可見大都會藝術博物院及耶魯大學美術館藏有類品。市場流通領域,除本品外,僅見三例,其一售於香港蘇富比,1997年11月1日,編號340。另一例為布萊爾(J. Insley Blair,1870-1939)舊藏,售於香港佳士得,2012年11月28日,編號2118,成交價1242萬港幣。再一例著錄於《香港蘇富比三十周年》,圖版127,後售於北京拍賣會,2017年12月18日,編號5016,成交價1380萬元。

清雍正 仿哥釉鋪首尊

年代清雍正

尺寸H: 25.6 cm (10 in.)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雍正本朝 來源: 瑞金堂舊藏; 中國嘉德,2002年11月3日,lot 1136; 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1日,lot 803 著錄: 《中國歷代瓷器圖鑑》,李宗揚、邱東聯編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第130頁 參閱: 中國嘉德,2020年12月3日,lot2801(6,210,000元); 《莊紹綏收藏中國瓷器》(The Alan Chuang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朱湯生編,2009年,第200、201頁,圖80 傾心慕古的雍正皇帝,尤對宋器情有獨鍾,並以宋人審美為自身品位追求的標準。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自然也成為雍正皇帝想極力再現的重要品種。本品撇口,束頸,頸部飾凸花蕉葉紋,肩部飾凸弦兩周,兩側置對稱鋪首銜環耳,弧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足牆外侈。足端施醬色護胎釉,以擬「鐵骨」之態。通體施仿哥釉,釉色蒼穆古雅,清怡厚潤,並伴生冰裂紋片,內又兼生淡黃遊絲細紋,頗具宋哥釉「金絲鐵線」的質感。外底心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哥窯」一詞,一說首見元人孔齊《靜齋至正直記》載「近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辯也。」有明一代,哥釉便成為景德鎮御窯慕制的對象之一。至清代雍乾二朝,仿哥釉成就甚至超過了前朝,而且品質不輸於宋哥釉瓷器。據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仿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俱仿內舊器色澤」。碑記中仿哥釉位列第二,排在「仿汝」之前,「仿官」之後,足見雍正對哥釉瓷器之鐘情。更值得關注的是,雍正御窯仿哥,「師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在雍正皇帝個人審美理解下,融合多種藝術元素,創製出獨具雍朝魅力的仿古瓷器,為後世所仰慕。據明高濂《遵生八箋》載「堂中插花,乃以銅之漢壺、大古尊罍,……與堂相宜」。另據張謙德《瓶花譜》載「尚古莫如銅器,窯則柴、汝最貴,而世絕無之,官、哥、宣、定為當今第一珍品。」作為文化修養極高的雍正皇帝,自然對前人之語有著深刻的領會,於是別出心裁,以周漢銅尊之形為體,以哥釉為衣,創製出此類曠世精品。可謂想前人未有之想,盡前人未完之事。此外,傳世所見雍正仿哥釉鋪首尊一類,多見廣口高領,腹部起三凸弦一類。而若此類造型作品又以飾鳩耳者為多見,此器型施哥釉而作鋪首尊之形者存世甚罕。查其類例,可參閱雲海閣主人張宗憲先生舊藏一件,後於中國嘉德2020年12月3日秋季拍賣會第2801號釋出,成交價6,210,000元,當下市場對於此式之認可,由此亦可見一斑。另可見莊紹綏先生收藏一式仿汝釉例,器型與本品一致,以仿汝釉色裝飾,凸花蕉葉紋更為明顯。

明萬曆 藍釉堆白魚藻紋盤

年代明萬曆

尺寸D: 15 cm (7/8 in.)

「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萬曆本朝 來源:G R A Murray舊藏,由家族傳承 著錄:《中國展》,南非國家美術館,1953年,第22頁,編號147 展覽:《中國展》,南非國家美術館,1953年,編號147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楊靜榮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1999年,第71頁,圖64;《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中)》,耿寶昌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第138頁,圖127;《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一)》,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220頁,圖194 本品侈口,弧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胎體潔白細糯。內外壁通體施藍釉,其上進行堆白裝飾,盤心單圈內飾魚藻紋,兩組荷花左右而生,中央下生水藻,上飾雙魚,其一橫曳,其二高躍。外壁魚藻、荷花四組,四魚姿態各異。堆白紋飾有剔刻以表現其細節,於細微處見功力。外底施白釉,釉面瑩亮,中央青花雙圈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此式藍釉堆白魚藻紋盤,屬繼承宣窯同類作品而來,此式裝飾技法應繼承元代,其後有清一代亦有所見。宣德及萬曆此式藍釉堆白魚藻紋盤,均可於故宮博物院尋得類例,二者相較,可以較為直觀的體會不同時代特徵的演變。其中最為冠絕者,當屬宣窯作品,其以寶石藍釉為色地,留出空白作紋飾圖案,用刻、堆及鑲嵌的方式填入白釉,使白色紋飾富有立體感,顯得藍白分明,清新別致。魚藻紋是一種典型的瓷器紋飾。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象徵意義,魚是道教吉祥物,象徵自由自在,《莊子》中便記載了「知魚之樂」的辯論。並且,「魚」與「余」同音,是「富貴有餘」、「連年有餘」的意思。元代的魚藻紋主要是以釉下青花裝飾,一般是單魚或雙魚入畫,紋飾布局分兩種:一種為四魚入畫,魚和水草通過不同的組合進行布局。另一種是在魚的下方有一叢水草,然後在魚的左右兩側有兩束荷花,荷花和荷葉蜿蜒地浮出魚的上方水面,本品即采此式為本。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有明一代十六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位四十八年,政治、經濟雖屬衰退階段,但是在瓷器燒制方面亦頗有建樹,此時期五彩器製作到達鼎盛,不同器型、裝飾紋樣的作品層出不窮,令人嘆絕。製作工藝方面,小件官窯器注重品質,精雕細作,本品即屬此中佳作,頗具宣窯遺韻。上文提及故宮博物院藏有宣德、萬曆此式藍釉堆白魚藻紋盤,同時還藏有「明嘉靖 青花魚藻紋盤」,紋飾布局略有差異,且亦見有布局同此式者,亦表現了此式的一種延續脈絡,三者對讀成趣。

明萬曆 青花留白纏枝牡丹桃紋大盤

年代明萬曆

尺寸D: 35 cm (133/4 in.)

「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萬曆本朝 帶日本包裝 來源:英國私人舊藏;繭山龍泉堂舊藏 著錄:《嘉靖萬曆》,繭山龍泉堂,2016年,第36、37頁,圖14 展覽:《嘉靖萬曆五彩展》,東京美術俱樂部,2016年10月14-16日;《嘉靖萬曆展》,繭山龍泉堂,2016年10月18-23日,編號14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中)》,耿寶昌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第212、213頁,圖195 本品侈口,弧腹,及底內收,下承圈足,體量碩大,製作難度頗大。通體施透明釉,釉面瑩亮,內外壁均以青花留白方式進行裝飾,盤心繪四組折枝牡丹紋,花卉及葉片均以線條裝飾,時代特徵明顯。內壁一周繪折枝瑞果,外壁繪纏枝蓮紋,枝蔓虬曲靈動,頗為特殊。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青花留白的裝飾技法應為元代初創,以青花塗繪地色,襯托反白紋飾,裝飾技法獨特,至嘉萬時期再度流行,而後至有清一代亦有摹制。故宮博物院藏有與本品裝飾技法及紋樣相類的大盤,可資比較。同時,本品又承繭山龍泉堂遞藏,並有龍泉堂《嘉靖萬曆》的展覽及著錄,可謂流傳有序,堪稱一件頗具收藏價值的萬曆佳器。

圖片來源於網絡、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