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援藏考古:在「世界屋脊」找尋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跡」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2-09-12T23:39:13.547311+00:00

中新網西安9月11日電 題:陝西援藏考古:在「世界屋脊」找尋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跡」「我們用考古實證了自古以來青藏高原都並非隔絕於世的『孤島』,多民族在這裡交往交流交融。」

在西藏昌都芒康縣扎金瑪尼做石刻調查。 受訪者提供

中新網西安9月11日電 題:陝西援藏考古:在「世界屋脊」找尋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跡」

中新網記者 阿琳娜

「我們用考古實證了自古以來青藏高原都並非隔絕於世的『孤島』,多民族在這裡交往交流交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席琳說,三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陝西援藏考古工作者為西藏考古積累了大量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

1984年,陝西派遣援藏考古工作隊參加西藏自治區第一次文物普查(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此後,陝西支援西藏文物考古的工作一直沒有間斷,足跡遍及整個西藏高原,對多個重要文物遺址和文化線路開展了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如拉薩市溫江多遺址考古發掘,山南地區吉堆墓地與吐蕃摩崖石刻考古調查,昌都地區吐蕃摩崖造像考古調查與研究,阿里地區古格故城考古調查、托林寺考古發掘、南亞廊道孔雀河流域與環神山聖湖古廊道考古調查等。

2022年是陝西援藏考古的第39個年頭,先後有40餘名考古專業研究人員、技工、學生等赴藏工作,開展各類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近30項,出版考古報告及專著7部,發表各類簡報及論文40餘篇。這些成果填補了西藏考古部分區域的空白,為建立西藏尤其是阿里地區古代文明的時空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據,進一步確立了西藏在古代高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在西藏阿里札達縣度日堅岩畫考古調查,困到一定能程度總能睡得著。 受訪者提供

「2008年讀博期間,在西藏考古專家、導師張建林老師的安排下,我跟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袁明、顏澤余進藏參加西藏自治區第二次文物普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接觸真實的西藏考古工作,足跡遍及七個地市,感受到了高原自然環境與考古遺存的特殊性,也切身體會到了藏族同胞的淳樸、熱情,時至今日仍記憶猶新。」席琳告訴記者,從那以後,她便與西藏考古「難捨難分」。

陝西援藏考古始終秉持區域系統調查、「三位一體」綜合研究等一系列新的工作和研究思路、方法,這極大助力了西藏文物考古工作科學和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西藏考古最終還是要以西藏本土力量為主,援藏考古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西藏考古提供人員、技術、方法和思路的支持。」席琳認為,在具體的項目中,必須加強與西藏本地考古機構及同仁在技術、理念方面的交流與探討。

在西藏阿里札達縣象泉河流域考古調查。 受訪者提供

席琳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西藏本土考古力量的加強、方法的完善、理念的進步,援藏考古工作也逐漸由援助轉變為合作性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變化,一方面表明國家對考古工作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過去各省份和科研機構、高校援藏考古工作的顯著成效。

「在西藏做考古發掘和調研走訪時,能明顯感覺到近年來,隨著公眾考古的普及,西藏當地民眾對本地歷史有了更多了解。」席琳說,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歷史自豪感,也讓他們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認同。

「考古人應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只要身體條件允許,西藏考古工作也有需要,我會一直幹下去。」席琳說,三十多年來,不少當年「風華正茂」的陝西援藏考古人已過花甲,也不斷有「90後」甚至「00後」的「新鮮血液」加入,這其中唯一不變的是大家對援藏考古的熱忱和對考古工作責任與使命的堅守。(完)

關鍵字: